时间:2024-04-25
贾 凝
(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一直以来,人们都不够重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传承优秀的饮食文化,缺乏对食物的敬畏,也缺乏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其对幼儿食育的忽视、敷衍。有些人极度热衷于猎食“野生动物”,正因如此,贩卖那些奇奇怪怪“野生动物”的市场甚至存在于我国的各个城市。这种人完全藐视自然生态的饮食习惯,他们的深层次心理其实是“人类自我中心主义”[1],这类问题既然已经出现,那就说明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群像,那么就更容易出现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形成的幼儿身上。
因此,加强幼儿食育迫在眉睫,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必要在“五育融合”带来教育新体系的同时,将“食育”同德智体美劳有效地融合起来,培养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食育,简单来说就是饮食教育。“食”是由“人”和“良”组成的,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就发现了“食”能让“人”变得更好(“良”)。
食育即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劳动、饮食制作、活动游戏等,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身心,食育,就是教育者有目的地教授受教育者与食物有关的知识,并且培养受教育者选择食物的能力及良好饮食习惯的活动。
“食育”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的明治时期。日本养生学家、药剂师石塚左玄1896年在其著作《食物养生法》中提到:“体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其言外之意是食育才是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源泉。村井弦斋在新闻连载小说《食道乐》 中写道:“对于幼儿,比起德育、智育、体育,饮食教育更为重要。体育、德育的根源也在饮食教育中。”村井弦斋认为,对幼儿来说,食育是比德育、智育、体育更为重要的,德育和体育的根源也是从食育中体现出来的,在其著作《食道乐》中也强调了饮食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书中提出:食育应从幼儿阶段就开始,幼儿期是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关键时刻,只有从小学习饮食相关的礼仪,掌握食物的有关知识,才能使人在成长的各个阶段以及各个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2]。
食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人在幼儿阶段就开始学习与食物有关的知识,掌握“食”的能力。其一是幼儿了解味道的能力,即培养幼儿形成正确的味觉,使幼儿能够言语化地评价出食物的味道,例如“好吃”、“有点咸”等;其二是幼儿选择食物组合的能力,即培养幼儿能够自主判断自己所食是否能够均衡营养的能力;其三是幼儿的烹饪能力,即培养幼儿主动动员五感做料理的能力,使幼儿能够自主选择食材,掌握烹饪用品的使用,并在料理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创造力、专注力及计划性等;其四是幼儿保持身体健康的能力,使幼儿尊重自己的身体,充分理解吃饭对健康的重要性,要为了健康主动关注自己的饮食,明白饮食是与自身最息息相关的事,从而进行全面并适合自己的饮食[2]。不做新时代的“食盲”,做自己身体的主人。
食育,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幼儿期的儿童,他们的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而幼儿的生长发育与激素水平以及饮食营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幼儿的膳食相比成人更要讲究均衡、全面。而加强幼儿食育也能够减少因不良饮食所带来的医疗支出,不少急慢性病的发生与饮食密切相关。良好的饮食习惯就可以减少60%以上的慢性传染病的发病率,为国家节约两百亿医疗支出[3]。
食物不仅能影响身体健康,还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例如,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抑郁症。许多研究标明,人的心情也与饮食有着紧密的联系,有的食物能使人感到轻松、快乐,而有的食物则会使人焦躁、易怒。比如香蕉等食物能使人脑产生5-羟色胺的物质,它能够将信号传递到大脑的神经末梢,使人变得愉快、安心,甚至可以减轻疼痛。而抑郁症患者大脑里通常没有足夠的5-羟色胺,这是造成他们压抑、悲伤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了外在压力的因素外,营养失调也会导致心理上的失衡。如人体缺“钾”,就会容易感到心情压抑郁闷,精神恍惚,从而出现心悸、焦躁等症状。
食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加强幼儿对科学饮食的认知,可以使幼儿教师及家长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幼儿提供能够满足幼儿营养需求的食物以及食物的知识,能够有效地降低幼儿发生疾病的概率。
食育能够培养幼儿养成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用餐礼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我们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3-6岁是儿童形成饮食习惯的关键期,7岁以后,儿童的饮食习惯以及对食物的好恶就会基本形成,如果没有把握好幼儿时期,幼儿没有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那么以后就会很难将其纠正过来。
不当的饮食习惯会对今后的健康造成相当大的消极影响,饮食不当会导致身体脾胃功能下降,造成营养缺失,进而影响身体健康体质。如经常蹲食者,容易引起消化功能失调,诱发消化道溃疡。有些幼儿吃饭“狼吞虎咽”,食物在口中不被完全咀嚼,会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从而导致胃炎、溃疡,甚至糜烂。幼儿喜食甜食,很多家长不加以制止,就会造成儿童的口腔不卫生,引发龋齿、牙龈炎等,也会引起儿童的肥胖,并且糖在代谢过程中会消耗机体的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会造成儿童出现缺钙、缺锌等症状,这对儿童的健康尤为不利。我国幼儿挑食、偏食以及厌食的现象常见且比较严重,幼儿教师及家长经常无计可施,为了不让孩子饿肚子几乎最终都会选择妥协,因此,幼儿食育的介入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很早就有贤者提出了对饮食的理解,苏东坡说:“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中庸》里讲:“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孔子在《论语·乡党》中也阐述了自己的饮食原则:“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缱而偶,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饮食文化也渊远流长,饮食中所包含的选材、烹饪、进食等等无不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积淀。因此,加强幼儿食育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另一种方式的传承和弘扬。
日本作为第一个提出“食育”概念的国家,在幼儿食育方面做得也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日本的食育注重立法,同时也重视政府的引导和监管,早在1947年就开始制定营养法[4],在2005年颁布《食育基本法》,提出“要想丰富幼儿知识储备,使其更好地掌握生存技能,‘食’其实是最重要的。”法案中将“食育”界定为德育、智育、体育的基础,并第一次对“食育”作出较为具体的解释。近些年,我国在食育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但并没有像日本那样形成专门的立法,虽经各界人士的呼吁,但我国对食育的立法进程仍旧不够,应该尽快将食育法制化。
加强幼儿食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在政府监管的同时,也要注重园所监管。尽管目前很多幼儿园已经愈加重视幼儿食育,但监管的力度仍旧不够。关于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全面、形式是否多样等问题,幼儿园往往更重视“五育”,忽视幼儿食育方面的监管,只有将振幅监管与园所监管相结合,幼儿食育才能落到实处,才会在实践中更加有效。
同时,我们正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在园所监管与政府监管的基础上,也要加强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将食育与“五育”放在同样的重视层面,这样才是加强幼儿食育的根本保障。
加强幼儿食育不应该只是幼儿园的责任,更是幼儿家长的责任。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即教育”,在家庭生活中更是应该时刻重视食育,现在的家长普遍更加重视孩子兴趣特长的培养,重视以后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最基本也是极其重要的食育。食育不应该只是单纯的饮食知识的灌输,而更多的是在日常实际的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引导和渗透,幼儿家长要与社会各界一同重视、加强幼儿食育。例如,在孩子嗓子不舒服时煮一碗雪梨羹,在炎炎夏日熬一碗绿豆汤,在孩子挑食时及时纠正,带孩子去真正体验农耕的过程,亲身体会“粒粒皆辛苦”。将食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不仅能让幼儿了解饮食文化,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还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我国传统节日的代表性饮食几乎都蕴含着传统文化和故事,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等等。不仅如此,由于我国疆域辽阔,南北方的饮食习惯还有着较大的差异,例如,北方人喜食面,南方人爱吃米。
可以将幼儿食育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让幼儿更多地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民俗习惯,每逢传统佳节,幼儿园可开展特色食育主题活动,同时对幼儿进行饮食教育与爱国教育等,丰富幼儿的饮食知识与传统文化知识,提供幼儿对饮食的兴趣。还可以将饮食教育与我们国家的二十四节气联系在一起,形成“二十四节气中的食育”,如科普随着节气的变化食材会产生怎样的变化,不同时节应该吃哪些食物等。
总之,我们必须正视因忽略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而造成的悲剧,其带来的一系列难题与挑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幼儿同样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承者,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加强幼儿食育刻不容缓。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