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裴昌洋
(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近年来,高校志愿服务社团不断壮大。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9)》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约有1.98亿志愿者。2018年,共青团中央在《关于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了青年志愿服务的总体目标①:到2020年,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在队伍、组织、项目、平台、文化、机制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全面提升,在中国志愿服务事业中的“排头兵”作用更加凸显。截止到2025年,已有超一亿的青年志愿者在各大公益平台或网站实名注册。如今年轻人在志愿者队伍中占很大的比例②,青年志愿者已成为社会志愿者服务队伍的主要力量。为了研究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实践能力,更好投身社会公益,弘扬新时代的正能量,我们进行了线下的抽样调查,应用案例分析法进行了公益活动实践情况总结。
在开展项目及活动时,我们主要从要求、态度、认识及行动等视角来研究当代青年与社会相互关系,以及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和实践能力。为了达到社团活动规范化、拓展化,扩大社团的影响力、配合校园公益的协调管理、响应国家号召,推动公益志愿与党风教育在校园内贯彻等目的,我们应用了调查法、文献法以及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我们应用了线上线下问卷调查等方法,查阅了党风教育等文献资料,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了新的党风党建、校史校风的栏目;我们对以往的活动,包括看望自闭症儿童、看望“晚晴老人”、摆台宣传、线上大型公益活动天使之音进行了详细的总结;为了学习新的思想,我们组织了多次的线上线下联动的学习活动,印制学习资料近万页,学习时长十五小时以上。
1)线下的志愿活动与线上大型教育活动“天使之音”相结合,积极响应了吉林财经大学的爱心文化和公益事业的号召,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将志愿服务更加标准化、常态化。在积极弘扬志愿精神的同时,有助于青年学子为社会主义公益事业建设添砖加瓦。2)线上、线下举办的“党政粹思想·公益献爱心”主题学习活动提升了青年大学生学习新思想的热情,提高了其政治文化素养,使其深入了解了国计民生,引发其产生了深刻的思考。3)线上、线下公益活动融为一体,相辅相成,促进了公益活动的发展。4)公益志愿与党风教育相结合,为党的指导思想、重要会议的精神在青年大学生之间学习开辟了新的有效渠道。5)推动志愿活动规范化,加强和引导社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社团间的交流与合作,带动其配合校园公益的协调管理,全面推进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开展,彰显了学校的爱心志愿风貌,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锤炼学校公益信息化特色,融洽知识教育。6)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关爱,促进了社会和谐。7)丰富了吉财学子生活体验,对提升学生实践素养起到推动作用。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志愿工作和活动。他们既能培养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又能学习新知识,更有利于展现吉财人的面貌,弘扬社会正能量。8)弘扬了吉林财经大学悠久的爱心文化,做到关心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里,充分的发扬爱心文化和志愿精神。
1)党政与志愿结合,积极响应学校与国家的号召。2)公益扩大化。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跨越时空充分实现资源共享,让公益活动更具个性化和人性化,同时合理利用知识游戏激励公益在校园进一步推广。 3)公益形式多样化创新化。地摊经济在校园的不定期展开有利于激发校园活力,同时为公益事业添砖添瓦。4)统筹全局。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创新,更注重增加公益活动的附加价值,了解并立足于社会的需求,力求多方共赢。
1)现存的问题。(1)志愿服务形式基本相似。根据线下的调查及实地走访,高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地点大多以敬老院、图书馆、社区为主,活动形式大多为看望老人、整理图书、教儿童唱歌跳舞......这些志愿服务活动对志愿者的要求并不高,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普通人也能做到;同时,一成不变的志愿服务活动缺乏创新性,与新时代的社会需求不完全匹配。(2)志愿服务活动资金来源少,途径单一。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大部分志愿服务类社团隶属于学院或者学校,活动经费需要志愿组织自行筹集,这对活动的形式及活动的创新来说是一重“枷锁”,大部分志愿服务类社团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不得不选择一些基础的、创新性差的活动来进行。根据调查报告显示,除了部分开具了付款凭证的支出学院会依照实际情况酌情报销外,其他的志愿服务活动经费均需志愿组织自行联系校外的一些商户、企业筹集,这显然是杯水车薪的。虽然我们提倡无偿的志愿服务,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但现实情况摆在眼前: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志愿活动就无法得以拓展,志愿活动的成果就很难得以扩大化,创新性也会随着经费的减少而降低。(3)激励机制较少。我们随机抽访了部分志愿服务类社团,现存的激励机制有:活动综测和优秀志愿者的荣誉证书。但受到规定的限制,无法给予进行服务的志愿者过多综测;且优秀志愿者的荣誉证书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得到,可谓是僧多粥少。激励机制的缺失降低了大学生志愿者的成就感,不能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4)限制较多。大部分志愿服务类社团对于志愿服务活动有着严格明确的规定,时间地点均加以限制。且部分规定老旧,无法适应新时代志愿服务的需求;少部分存在笼统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志愿者的创新能力;且大学生志愿者在平时(主要指星期一至星期五)有繁重的课业,只在周末才会有空余时间,加之类似的志愿服务,总是会出现不同的志愿服务团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志愿服务,导致了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但并没有建立志愿服务时长的奖励机制,也未纳入学分制管理,导致大学生志愿者实现自我价值、服务社会的获得感不强,从而影响志愿服务良好氛围的营造。2)解决的路径。(1)加强志愿者综合素质培养。高校应组织教师队伍对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培训,包括思想政治、志愿活动方法等,增强其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更好的胜任志愿服务工作。(2)健全激励机制。根据志愿者的服务情况,将综测分档,多劳多得;定期组织优秀志愿者的荣誉评比,鼓励志愿者多次参加志愿服务,提升其成就感,改善“僧多粥少”的现状。
注释
①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赖俐诺(三明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福建三明365001)
②2025年我国实名注册的青年志愿者总数将突破1亿人2018-04-17来源:公益时报作者:王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