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郝秀清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散水头中学,河北 唐山 063000)
结合新课程标准,应该认识到中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并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创新和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秉承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探索欲望,并对重点知识进行拓宽和延伸,达到多重优化的教学效果。
数学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应该以八年级学生的认知需求为出发点,通过问题展开讨论,并引导学生在观看和分析数学问题的时候获得答案,以此来掌握关键技能,发散自身的问题意识。而数学探究类活动开展的时候,教师将“生本”理念作为出发点,鼓励学生从多个层面分析和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类问题,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对此,教师从以下两个方面创设情境:
1)新旧知识衔接中设置情境。八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自我探索未知事物的能力,所以当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结合这个阶段学生的认知情况优化教学内容。要知道,新知识的产生往往是从复习中获取的,这是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所以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引导学生对关键类事物进行综合性的探索,并导入新知识。例如在八年级“平方根”的教学中,首先是导入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接着提出问题:已知正方形面积为9㎡,边长为多少?学生结合已知条件快速得出3m,接着追问:假设正方形面积为8㎡,这是的边长呢?如若是利用以往的公式,学生不能快速得出答案,问题引导下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紧接着带着问题开始学习新知识。2)自主学习中设置情境。自学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一旦学生掌握了自学方法,就能自主探索更多的知识,拓宽自身的视野。但是自学并不意味着给予学生全部的自由,而是需要教师恰当引导,辅导学生自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如问题情境。以“同底数幂的乘法”为例,教师结合本章节内容,帮助学生自学,并结合所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是否可以写出与之相关的算式?或者是根据乘法意义推导出对应的计算规律,并利用字母概括正确的表达式,基于教师引导下的问题情境,始终围绕着问题展开针对性地讨论,提高自学效率。
初中数学具备抽象性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性,如若教师仍旧采用传统化的整理方法,学生对于知识的看法只停留在非常狭小的空间里,将数学看作是一门非常困难的学科。因此,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将关键知识点衔接在一起,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学习框架,并为后续阶段的复习提供更为完整的思路。
例如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就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如表1所示:
表1
本章节的重点是学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性质和表达方式,基于这样教学要求,教师设计预习方案,让学生在预习阶段又能认识到重难点知识,并采用更为简单的方式来表述关键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要避免出现教学工作过于盲目的情况。而在课上教学阶段,学生在课前通过思维导图对本课时的知识脉络有清楚认知,所以在课上教学中,教师则是针对教学目标基于三角形的知识体系将复杂的理论知识以简单的图形展示出来,带动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深化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具体认知。
初中数学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从探索、实践到概括中认识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所以,教师在课上利用多媒体简化几何中的复杂问题,并为学生创建轻松、真实的学习环境,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
教师将多媒体的视听功能应用到教学中,例如在“轴对称”这一章节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播放音乐,搭配画面,为学生创建故事情境:花丛中有一只蜜蜂,它在采蜜的时候遇到了花蝴蝶,蜜蜂告诉花蝴蝶原来我们是一家人啊!但是蝴蝶感到极为困惑,并说道:我明明比你更好看,而且我们名字也不一样,不是一家人。蜜蜂接着说,其实花丛中许多小动物都是我们的家人呢?教师提出问题,是否同意小蜜蜂的话呢?当学生在相互探索的时候,教师引出“轴对称”的概念,多媒体的存在,则是方便学生快速进入到情境内,并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认识到数学教材上的知识和现实生活也有一定的关联。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课件中插入动画演示,重新演绎轴对称的产生过程,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由此可见,几何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既能降低教学的难度性,又能发散学生的空间思维,系统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水平。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质比较强的学科,需要从现实生活中去感知和体验,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应该强化学生的体验程度,利用课上的时间,为其创设动手的机会,达到教学做合一的效果。毕竟课上时间只有45分钟,所以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以此来检验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真正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设计实践活动一般是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真实情况来考虑,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八年级常见的实践活动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1)操作类活动。手和脑的发展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成长,必须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借助活动促进思维的形成,并以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类活动在初中教学中比较普遍。例如“全等三角形”中观察模板的变化情况,或者认识到实物投影等,改变单一的学习模式,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2)竞赛类活动。数学具有极强的趣味性特点,将竞赛、游戏等元素渗透到数学课堂,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分式”这一章节的实践活动“容器中的水能倒完吧”,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讨论,哪个小组最快完成任务可以获取相应的奖励。3)调查类实践活动。生活、生产中隐藏着许多数学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采用调查的形式分析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立足数学知识,设计相应的调查活动,指导学生走进社会展开实践。
核心素养的培养并非短期内就能完成,而是需要教师结合当下学情,制定符合课程要求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创新教学方式的时候,也要从中总结经验,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