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劳模精神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构建

时间:2024-04-25

晏然

摘 要:高职教育以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为己任,具备过硬的职业素质是保证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石,职业素质不止包括职业技能,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与精神。劳模精神正是职业型人才所需要的,它是优良的职业操守、爱岗敬业的精神、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及过硬的职业本领等内容的集中体现。基于此,本文就从劳模精神出发,以这一视角探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具体如下。

关键词:劳模精神;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除此之外还应重视学的品质、道德、责任意识等方面的建设,从而打造出一批批高素质人

才[1]。但长期以来,很多高职院校忽略了学生品质方面的建设,这种情况下培养出的学生即便拥有高超的职业技能,也并不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故建议在高职教育中,加入劳模精神、品质的教育元素。

1 劳模精神的时代价值

劳模精神自20世纪50年代初被首次提及以来,至今已陪伴中国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一代又一代的先进劳模为我国生产建设付出了巨大的贡献[2]。但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西方享乐主义的渗透,劳模精神逐渐被人淡忘。事实上,劳模精神并不是一个过时的概念,在今天依然有着其重要意义。我国目前已经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规划,为摆脱中国制造的低端、质量层次不齐的标签,更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具有劳模精神的职业技术人才,让劳模精神能够在今天依然发光发热,指引着职业人才的前进道路,这不仅利于人才的未来职业发展,同时对于我国制造业的转型深化都有着积极意义。

2 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定位偏差 忽视劳模精神的培养

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在教育定位上存在偏差。受到当前社会主流形态和市场经济的影响,高职院校主要定位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对学生劳模精神的培养不够全面系统[3]。实际上,高职院校有着自己的优势,应当找准自己定位才是发展之道。

2.2 社会不良风气 影响了劳模精神的培养

当前的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制造业的发展,人人争做高端白领、网红主播,觉得成为一线工人是“不成功”的人,这种风气在高校中也开始渗透。当前高考扩招也使本科人数越来越多,都在争当本科生,而认真钻研术、技能的职业型高职人才越来越少[4]。国家发展离不开工业制造,职业技能型高职人才更是社会所需的人才,一个技术高超的生产技术一线人员也同样会有锦绣前程,因此高校应积极纠正不良风气,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高职教育的本质。

2.3 校企合作不足 缺少劳模精神的实践性培养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特色教育模式,这也是帮助学生培养劳模精神的一项重要途径。企业的职业氛围、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践运用,都为劳模精神培养提供了有利契机。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校的校企合作深度都不足。企业认为校企合作是帮助企业增加利润的方法,觉得培养人才那是职业院校的事,只是给实习学生指派工作任务,不会去开展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工作,整个过程流于表面。学校方面也是做“甩手掌柜”,把学生送到企业后,后续教育工作也不管不顾。企业和学校两方都在其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白白浪费了能够培养学生劳模精神的这个机会,这就需要学校入手,由学校去和企业积极沟通,和企业一同完善学生的培育机制,加强深入合作。

3 基于劳模精神的职业素质培养模式构建策略

3.1 以劳模精神为主题 重构高职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应当正确认识自己的定位,要将工作重心放在职业教育工作中,并将劳模精神融合在教育里。首先应当在专业课上把劳模精神穿插其中,除对劳模精神的灌输之外,还可配合实际案例增进学生的感悟。比如根据学生的专业,列举一些同行业中坚守技艺、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先进劳模事迹,还可让学生根据教师所讲的案例进行探讨,总结所思所感,在其中学到了什么。除专业课外,在思政课中也可结合劳模精神,传统的思政课和现实相脱节,育人效果不佳,学生的兴趣也不高。教师可将劳模精神和思政课相结合,利用先进劳模的感染事迹,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5]。定期还可请一些行业先进代表来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由他们对学生讲一些自己在工作中的心得、经验,让学生和劳模实地接触,从他们身上吸取宝贵经验。即通过教育课程重构,来全面贯彻劳模精神,强化劳模精神的渗透及培育。

3.2 打造富有劳模精神的校园学风

学风是学校的灵魂,通过建设优秀的校园学风来抵御社会的不良风气。学风建设可在教学活动、校园管理制度、校园文化等方面入手。学校开展多样化的宣传活动,在高职校园中,也可布置些弘扬劳模精神、歌颂劳模先进事迹的海报、标语等,以劳模精神布置校园环境,渲染氛围,以此来感染、熏陶学生。

爱岗敬业是劳模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一个优秀的职业人才要对本职工作以及企业有高度认可和热爱,在工作中要勤勤恳恳、坚守自己的职责。要把这一核心渗透到学风建设中。学校还可请一些企业家以及企业中的骨干人员,到学校开展讲座,对学生阐述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需求。让学生通过和企业家的沟通,了解到职业生涯中应当秉持的真正态度。最后在校园的社团文化中,也可将企业文化融入其中,教师可在其中组织引导,通过社团活动安排学生们分工协作,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这也是企业所需的。在团队中,学生们要相互配合,不能再我行我素、缺少默契。在和他人的交流协作、互相学习中,也能够促进大家共同进步,有助于劳模精神的培养。

3.3 加强校企联合机制构建

学校方面要做好牵头工作,积极和企业沟通,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共同商讨人才培养计划。采用定岗实习的模式,为学生安排和其专业对口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并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与企业方面了解实习学生在实习工作中的表现,以及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学校也要和学生定期沟通,了解相关情况。学校派人定期去企业现场考察学生的试析情况。为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对于考核模式要进行改进。要将学生的操作规范、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等方面也纳入考核中,由教师深入企业实际多方面了解情况给予综合评分。

4 结束语

综上,劳模精神包括的职业操守、爱岗敬业精神、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及过硬的职业本领,它是一线人员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因此高职院校应当以劳模精神为切入点,积极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并打造具有浓郁劳模精神的校园学风,同时还应抓住校企合作这一培养劳模精神的重要途径,由学校牵头和企业共同建立有助于培养劳模精神的顶岗实习模式,并将劳模精神作为学生考核的一项重点。通过上述方式,以劳模精神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的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麦秋,刘三婷.培育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9(21):61-62.

[2]周蒋浒,梅纪萍.对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9(21):89-92.

[3]陈永亮.新行为主义理论与实践对弘扬高职院校劳模精神教育的启示[J].智库时代,2019(19):281-282.

[4]向林峰,蒋叶军.立足高职教育,培养新时代高素质高技能青年[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0):81+90.

[5]王欢欢,徐帆,冯翠平,曹秋梅,李杰.“行业好典型”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運用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1):3-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