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全息育人课堂探究

时间:2024-04-25

向柏沿

摘 要:在新时期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人才成为教育的最大课题。近年来高中历史课堂一直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但是这并非教学的最终目,通过学校教育最终是要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全息育人以通过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有效模式,以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最终目标,构建了立体化的育人格局,为当前背景下教育的方向和路径选择给出了参考。

关键词:全息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人的全面发展即关系到个体的成长,也关乎国家的未来。教育的意義在于让个体成为有用之人,教育的最终价值在于给国家提供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社会、国家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全息育人模式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提出的。作为一线历史教师,如何构建学科全息育人课堂,把“立德树人”这一目标落实在日常课堂之中是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我试图结合人民版教材《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的真实课例,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和感悟。

1 结合教材  巧立育人目标

全方位育人是全息育人的重要内容,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少年。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可以将这五个育人目标再进行细分。德育主要包括个人品德、家国情怀的培养。智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并且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科方法进行培养,使学生成长为一个具备良好学科素养的人。体育既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健康,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是完成“立德树人”的基础。美育要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鉴赏,更是要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之美的深刻认知。劳育一方面指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学生通过对史料的收集、辨析和运用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则是指带领学生进行历史考察,实地触碰历史。通过对全方位育人的解读,我们发现很难在一节或者几节历史课堂就完成以上所有育人目标。因此全息育人具有渐进性的特点,需要在整个高中历史课堂中日复一日的渗透。在具体的一堂高中历史课上,我们应该结合课程标准、仔细的研读教材,找到与本堂课最为切合的育人目标,这样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一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所以对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改革者的所作所为也并非简短一句话就能公正的评价。结合本课的这一特点我首先选择的育人目标是智育和劳育,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收集这三位改革者的相关的史料,学会运用史料去辩证的看待历史中尚有争议的人物。从改革的结果来看苏联走向了死胡同,但是社会主义事业并没有就此终止,在国际局势纷繁复杂的情况下,中国的改革事业取得巨大成就,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这一成一败的对比,学生自然而然树立起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对于社会主义事业充满敬佩和热爱,从而达到德育的目标。

2 聚焦互动  注重全员参与

全息育人的课堂模式要求教师、学生都有效的参与课堂。要构建全员参与的育人课堂,要求教师运用先进教育教学的理念,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和结构做出合理的安排,并将收集整理的教学资源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选择对于课堂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教学方法方面有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讨论法、有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演示法、有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探究法等。教师选择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服务于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巧妙的设置活动。在教学资源方面历史教科书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所以教师要充分研读和整合教材,引导学生与教材互动。但是教材并非唯一,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文字、图表等教材以外的史料来弥补教材静态单一的缺陷。因此教师一定要运用机智的展开活动、设置问题,以难易相见的问题作为学生和课堂之间的纽带,保障每节课都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特征与诉求,做到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

我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共分为四部分:势在必行——改革源头;迂回曲折——改革历程;社稷为虚——改革结果;大道行思——改革反思。为了完成全员与课堂的深度交融,我根据每一部分内容的特点,选择了不同的活动方式和教学资源。通过前一课对斯大林模式的学习,学生对于改革的背景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第一部分我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明确苏联的改革为何势在必行。在第二部分我将学生收集的史料进行了整合,以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为依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探讨:

问题一:赫鲁晓夫究竟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还是守墓人?

问题二:有人认为勃列日涅夫时代是苏联成为真正超级大国的时代,也有人认为这是苏联被时代抛弃的开端,你如何认为?

问题三:年富力强的领导人戈尔巴乔究竟带领着苏联走向新生还是死亡?

由于这三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所以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思想的碰撞异常激烈,不同观点的展示和交流使得学生发现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差异,明确自己不足和方向。在第三部分我选择苏联解体的相关视频为主要的教学资源,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探究苏联解体原因的积极性。在第四部分由学生主动分享改革开放以来身边发生的改变,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扩大了中国和苏联这一成一败的改革带来的冲击。在强烈的对比中学生主动将苏联改革失败的反思转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建立起道路和理论的自信。

3 完善评价  确保课堂完整

构建全息课堂要求教师要注重教学的全过程,从教学设计、实践到评价缺一不可,其中教学评价最能体现教学的全过程而往往也最容易被忽视。石欧老师认为“评价是人类有意识活动的一个表征,其实质是促进人类活动的完善,是人类行为自觉性与反思性的体现。”[1]所以教学评价是我们检验是否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尺度,也是反思、改进课堂的依据。教学由学生和教师在知识的交流和互动中共同生成,因此评价应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从课堂展开和学习成效两方面进行。作为教师而言评价标准应该包括:确立并完成全息育人目标;有效组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多种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学科知识并利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提升自身发展。就学生而言评价标准应该包括:专注而积极的完成学习任务;与老师和同学之间发生良好互动;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并迁移运用;运用知识和能力解决个人或是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难题。

为了完善课堂评价,我在教学的过程根据以上标准对课堂的生成和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了重点观察,发现学生在第二部分的观点分享中表现出极高的热情,甚至有小组因为观点相左而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在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中思维和能力得到提升,这种活动形式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一种思路。在第四部分学生以苏联为鉴,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献策,通过学生的回答,能够检验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育人目标的完成深度和广度有大致了解。通过课堂的实际效果与评价标准的对比,对以后提升全息课堂的质量提供了改进的方向。

总之全息育人课堂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我们要力图让每节课都包含培育全人的目标、理念、思路和任务等,引导学生自我构建、持续学习,在教学评价中不断自我完善,改进教学,推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使每节课都成为培育全人的缩影。

参考文献

[1]石鸥.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17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