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摘 要: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化带来的网络世界使学生沉迷其中,以至于遗忘了诗词一直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许多学生对古诗词的态度冷漠。中职语文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提高诗词理解的能力,提升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师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创新,将古诗词的教学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提高诗词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中职语文;信息化;诗词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得以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普及不仅仅提高了众多行业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思路。尽管现如今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衍生的产品,例如手机、电脑等存有依赖型,但教师同样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诗词教学的传授,丰富学生的内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 中职诗词教学的意义
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更是我国文化传承的体现,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因此在中职学校对于诗词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1.1 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师通过诗词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诗词的积累,通过大量的积累扩大自身的知识储备,从而进行更好地运用。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要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语文功底打好基础,学生除了对诗词本身的积累和储备以外,还能够进行适当的对诗人本身、写作背景、诗人取得的重要成就等取得一定的了解,更好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1.2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诗歌本身是一种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特点就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往往是以现实为基础[1],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而作出一首诗,学生通过对诗歌的积累也能感受到诗人严重的生活,并结合自身生活环境进行想象,进行发散思维,提升思维能力。除此之外,诗词短小精悍的语句蕴含着无数的情感,通过阅读诗词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使学生领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2 信息化诗词教学的实践探索
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互联网、多媒体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影响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多媒体塑造的环境里,文字、图片和影像等都可以作为交流工具,这也恰恰为新时期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新思路。教师可以将其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生动有趣的课件,并将其融入进诗词的教学当中,使诗词的教学从最初的枯燥无味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模式[3]。多媒体的教学模式比较直观形象,通过对声音、画面的构造,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诗词教学与信息化达到高度统一同和,以此来实现文学作品价值的提升,促进学生对诗词的理解领悟能力,达到能够领悟作者的内心世界,做到与作者共情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天净沙·秋思》的授课中,诗中的每一个单句都能够找到相对应的图片来对其进行描述[2],首先是“枯藤老树昏鸦”,该句的基调比较萧瑟荒凉,图片可以运用缠绕着树的枯藤上面落着归巢的乌鸦为背景,引导学生对句子进行理解,作者在含蓄地表达游子无家可归之意;其次是“小桥流水人家”,可以运用小溪上面坐落小桥,小桥旁边坐落人家的画面作为背景,引导学生感受该句表达的优雅恬静之意,进而引申为,他人有家而我无,通过对比更加增添了自身的悲凉之意;随后是“古道西风瘦马”,荒凉的古道秋风萧瑟,马儿也因为长途奔袭而疲倦不已,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内心的惆怅,仿佛自身就是那匹走在荒凉古道的马;最后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更是直抒胸臆,一语道出天涯游子有家却又无法归的悲凉。
在整体理解了整首诗的意境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自主发挥想象,重现诗歌表达的意境,对诗歌内容进行演绎,比如一个旅人踽踽独行在苍凉古道,一旁秋风遒劲,树被吹得枝摇叶散,这位旅人逆风而行逐渐消失在远方。随后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举例说明诗词内的秋景都是如何描写的,最后进行总结,诗词内的秋大多代表了悲凉之意:“自古逢秋悲寂寥”并将课内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使学生达到积累知识目的。
3 结语
总而言之,诗词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中蕴含的文学理念和文学价值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诗词学习的时候,要与时俱进,利用信息技术,例如多媒体等进行授课。运用合理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知识积累运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陳琳.利用信息化技术辅助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J].现代信息科技,2019,3(02):146-148.
[2]郑玲,安宁.农村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学周刊,2019,390(06):36-37.
[3]张磊.信息化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探索[J].学周刊,2019,385(01):131-132.
作者简介
王宁(1978-),女,汉族,辽宁沈阳人,大学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语文及普通话教学、教育管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