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唐代出土墓志看唐人入仕途径

时间:2024-04-25

摘 要:墓志是存放在墓穴中并且上面刻有墓主生平事迹的石刻,墓志中所记载的内容为后人对于相关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事实依据,是学术研究重要且珍贵的史料。近些年来墓志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成果越来越多,本文重点介绍唐代墓志,通过研究所出土的唐人墓志,探析唐人的入仕途径,从而对整个唐代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唐代;出土墓志;唐人;入仕途径

1 唐人入仕途径

从古至今,致仕是每一个国家必须要面对的,也是每一个有志之士希望达到自己理想的一个途径。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进入仕途的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唐代在我国的封建社会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存在,这一段时期的各项制度都发展到了一个较为成熟的水平,尤其是在官员选拔方面。从唐代出土墓志来看,唐人入仕途径主要有通过家庭背景入仕、杂色入流入仕和科举入仕等途径,其中,科举入仕是唐人最为重要的入仕途径。

1.1 通过家庭背景入仕

唐代社会可以划分为两个等级,即官宦人家和平民之家,通俗理解为家中有人做官和没有作官的家庭。是否做官在唐代决定了一个家庭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其整个家庭的在名望、声誉、地位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官的地位不同,对于整个家庭地位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一些高官的子孙用于祖辈的官职,可以直接获得不同品阶的官职。开元449《故河南府新安县丞清河崔公墓志铭并序》:“公讳谌,字贸本,清河人也。中祖受赐田于郑,今家管城焉。曾祖君宙,中书舍人;祖千里,贝州长史;考元绪,寿州司马;族冠□宇,官连中外,时人称之。故相元综,公之伯父也;常乐县主,公之先姊也。……弱冠以诸亲出身,解褐补洺州参军,□汴州参军,稍迁左骁卫胄曹。参卿望郡,位愈下而声雄;□□戎铃,纲有条而事□。选授新安县丞。”[1]通过这篇墓志我们可以了解到志主崔谌出身名门,祖父几代传承,伯父均有官职在身,其姐姐为县主,在其年龄很小时就外出做官,人人称赞他的才能,后来又成为参军继而成为郡守,声名越来越显著,后又被选为县丞,通过他的墓志的记载我们了解到了他的仕途之路的一步步发展,由开始的门荫到后来的步步高升,由此观之他的仕途之路总体是较为顺利的。

1.2 杂色入流入仕

在唐朝的选官制度下,通过杂色入流方式选拔的官员多为低级官员,隶属于中央的各级官府的胥吏达到一定级别通过考试后可参加吏部的铨选,若选拔合格则可被授予官职,这种选拔方式便成为杂色入流。一些官员的子孙可以通过门荫获得官职,然而这种情况仅限于五品以上部分官员,六品及以下的子孙若是想要获得官职只能暂时以品子的身份在官府内担任一些杂事的管理,等到年限到达才有机会参加吏部的铨选。许行本,“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以门调为太穆皇后挽郎。显庆二年(公元657年),擢为霍王府兵曹参军。”[2]这篇墓志的父亲许绪在朝中为七品官员,若是要获得官职,只能通过杂色入流的方式,我们通过其墓志不难发现,在志主从成为挽郎之后足足经过了二十一年才成为获得正式官职,由此观之,这种选官方式历时太久,一个人的一生都在为入朝为官而努力着。但也有的人在较短的时间就成功的获得了官职,如袁希范,“起家任左卫勋卫,干封元年,有事岱宗,擢授辇脚;总章三年,授通直郎、杞王文学。”[3]其墓志展示了墓主在短短的三年中就入朝为官,相比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可谓是十分幸运的。

1.3 科举考试入仕

科举又称为贡举,随着唐朝的逐步发展,为了适应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朝廷需要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政治统治中,且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希望能够进入朝廷。在这种情况下唐代全面发展了科举制度,唐代的科举制度可以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制度,是有我国古代的中央政治集团的领导者主持的,由于考试在每年都要举行,所以在当时已成为一项确定的制度。除了每年的常举制度,在当时的社会上还有不定期的考试制度,成为制举,与常举不同,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科举考试。并且较为特殊的一点是,在唐朝,有官位的人,为了获取更高的位置,也可以参加制举。

在唐朝时科举制度正式确立,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人们对诗书经史有了更大的兴趣及学习动力。在当时,参加科举的并非普通人士,而是在国子监中学习生活的学生与弟子,还有一部分是在各州县之中,足够突出,得到了保举,从而参加了尚书省的乡试与贡试的人员。在科举制度中考试的科目不是单一的,具体有“秀才、明經、进士、明法、明字、明算、道举、童子”八科。根据研究数据显示,在唐代时,科举制度应经成为人们进入统治阶级的首先选择的途径,在唐朝初期,每年应试的人数近千人。

然而,即使通过了科举,也要经过待选阶段,但是,如果依附权贵,也可能不用待选,直接成为补官。据柳贲《唐故左金吾将军范阳张公墓志铭》记载,玄宗朝名相张嘉贞之弟张嘉祜“弱冠武举及第,充祖庙辇脚,补右领军司戈。”[4]可见,即使在科举及第之后,如果可充任辇脚,可以不用待选而直接补官。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通过科举考试只是入仕为官的第一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若想身居高位,需经过大量的提拔与调动。《唐王仲堪墓志》云:生而岐凝,体备刚柔,越在龆年,便志于学,逮于弱冠,乃为燕起闻人。经史该通,词藻艳发,本道廉察使贤而荐之。自乡赋西游太学,群公卿士聆其声而交之,所居结辙,名动京邑。大历七年(772年),进士擢第,稽古之力,自致青云,所谓拔乎其萃为山九仞者也。解褐授太原府参军事,居无何,丁太夫人恍,服阕,本道节使奏授幽州大都督府户曹参军,以能转兵曹参军事。雍容府寮,名检标举,局无留事,庭宇生风。节使嘉之,俟其硕画,乃奏充节度参谋,拜监察飾史。

虽然在唐朝时,科举制度有着一定的不足,但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并且,科举是能够为大量普通人提供入仕途径的有力方法,因此,虽然科举之路艰难而漫长,但在当时,仍然是大多数人为了做官入仕而选择的主要道路。

2 唐代出土墓志与唐人入仕途径的启示

近些年来陆续出土的墓志使我们对于唐人入仕的途径有了更多的了解,通过对唐代的墓志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唐人的入仕途径主要为科举入仕,其余包括门荫和杂色入流。曾经很多有才能的人面对着旧制度下的选官体制,只能默默的哀叹,他们迫于形势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直到科举制度的出现,给无数的人带来了无尽的希望。同时,科举制度也在唐王朝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朝廷广纳贤士,使越来越多的社会阶层参与到国家的治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更加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尽管科举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弊端逐渐显露。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它的出现依然是很伟大的,仍是人类发展文明进步史上不可磨灭的存在。

参考文献

[1]蒋爱花.唐代中下层官员入仕之路研究——以墓志铭资料为中心[J].前沿,2012(23):16-19.

[2]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4:2346.

[3]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769-770.

[4]董诰等.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608-1609.

作者简介

陈为坤(1995-),男,汉,山东日照,在读硕士研究生,中国历史文献学方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