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时间:2024-04-25

杨俊芳

摘 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学活动是课程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而课堂教学总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无数事实证明,课堂中的有效问题对于高效课堂生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该如何设计有效问题,引领课堂使学生能够通过问题进行举一反三,从而取得进步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本文略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设计;有效教学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问题是形成教学与学习行为的核心,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冲突和好奇,必然会产生问题,这种认知冲突就会成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原动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思考、不断地探究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进行逻辑化的表达,从而培养出基本数学的思维策略和思维方法。备课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针对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和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数学知识转化成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教学问题”,把知识问题化,并通过合理设计使之成为符合学生探究心理的“问题”。教学中借助一个个经过精心设计,又富有吸引力的问题,进行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和发现,让我们的課堂少走许多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设计引导性问题

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等为主要目的而精心设置的问题,这种问题对学生思维具有催动、引发的作用。教师在设计时尽可能让学生认知产生冲突的、生活化的问题,把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为问题提供生活背景,这样不仅能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旺盛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由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引入后设计如下问题:1)你能接着往下讲这个故事吗?2)这个故事能讲完吗?3)生活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上述问题设计紧紧围绕循环小数的核心知识,环环相扣,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展开,问题设计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唤醒生活经验,体现数学问题的实效性。学生通过讲故事,体会到循环现象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接着再让学生说所现实生活中的循环,这些问题的设计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情境,同时也促使学生积累充分的感知经验,将数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循环”的含义。

2 设计实验性的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用动手操作促进大脑思维的发展,是许多教育家的共识。动手操作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上升过程。学生在对公式的发现过程和总结论证中,提高了主动参与的机会,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启迪了思维。例如探究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时:

我们通过试验来研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的关系。

1)出示试验要求:(1)用圆锥装满沙土(要装满但不能凸出来)往圆柱倒,倒几次才把圆柱倒满?把圆柱装满沙土往圆锥(装满)里倒,几次才能倒完? (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试验,做好记录。教师在组间巡回指导。

3)汇报交流:你们的试验结果都一样吗?这个试验说明了什么?

4)老师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装红色水演示。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把圆柱装满水往圆锥里倒,几次才能倒完?

(教师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5)学生拿小组内不等底等高的圆锥,换圆锥做这个试验几次,看看有没有这样的关系?(学生汇报,有的说我用自己的圆锥装了5次,才把圆柱装满;有的说,我装了2次半……)

6)试验小结:上面的试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小组内讨论后交流)

(这说明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也可以说成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

3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

开放性问题的情境要有实际意义,要突出主题。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启发性,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意义,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例如教学求“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设计了如下问题:

师:瞧,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宝贝(出示乒乓球),怎样求它的体积?演示,放在水中它会漂浮,怎么办?

生1:把乒乓球内部装满东西使它沉入水底。

生2:这样就破坏了乒乓球,我用橡皮泥做一个和乒乓球一模一样大小的球,放入水中可求出体积。

生3:我觉得这样有误差,我的办法是在乒乓球上绑上石头再放入水中,用上升水的体积减去石头的体积就是乒乓球的体积。

生4:这样也不是太好,我的方法是把乒乓球埋在沙里,看沙子上升的体积就是乒乓球的体积。

生5:也可以埋在小米中。

师:同学们可真是智多星,大家玩儿过冰吗?怎样求它的体积?有兴趣的同学可在课下探究。

开放性问题解决是一个充满变数与挑战的过程,也是一个具有思维诱惑力的话题。“怎样求乒乓球的体积?”“乒乓球放在水中它会漂浮,怎么办?”一问激起千层浪,激发孩子们的参与热情,提高孩子们探究、讨论的兴趣,开放的问题给不同认知结构、不同风格的学生创造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和空间,学生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随着一个又一个新颖方法被发现,众多学生“脑洞大开”,这样活跃的思维活动,再次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就在学生享受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的时候,“冰的体积怎样求?”又把学生一下子抛入思维困境之中,从而把学习延伸到课外,大大激发起学生挑战困难的欲望。

4 设计递进性的问题

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抓住教学内容的特点、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针对问题的难度和深度,教师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设计的问题: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3)怎样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学生围绕具有较强逻辑思维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个重点,达到了教师问得精,学生想得深的效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先从我们教师学习新理念、转变旧观念开始,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精心设计好问题,力求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培养他们具有独立思考、善于应变、勇敢尝新意识,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有效状态。

参考文献

[1]谭文明.谈谈课堂提问的误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12):27.

[2]沈丹丹.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探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

[3]杨卫星.试析如何加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8(1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