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罗中立油画《父亲》赏析

时间:2024-04-25

李婧

摘 要:本文从艺术家的成长历程、创作背景和作品影响三个方面展开,深入剖析作品《父亲》,向读者展示伟大艺术品诞生所经历故事,借此给正在成长中的青年艺术家一定的创作方法上的参考。

关键词:罗中立;父亲;农民;照相写实

想要深入解读一幅作品,不能只从表面的色彩和技法层面去欣赏。首先要对创作作品的艺术家有一定的了解,艺术家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求学之路、重要事件都会对艺术家的心理和创作动机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要想解读《父亲》这幅著名的油画作品,应该先从了解创作它的艺术家罗中立开始。

罗中立,1948年生于重庆,重庆市璧山县人,1977年-1981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晋升为副教授,同年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研修,1986年3月返校。1993年晋升为教授。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17年,2015年退休。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家政府津贴的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油画协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这幅作品的名字虽然叫父亲,但作者画的并不真的是自己的父亲,而是一位大巴山一老农民。这位老人叫邓开选,是罗中立读附中期间寄宿家庭里的老人。“农民是这个国家最大的主体,他们的命运实际上是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的命运。”罗中立说。在这期间,艺术家与这位老农产生了的关系十分亲近,也正是在此期间,艺术家通过与农民吃住在一起,对劳动人民有了非常深厚的情感,并且以农民的形象创作了许多作品,这也为后来这幅著名的《父亲》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四川美术学院大学二年级,快到农历大年三十时,罗中立在路边公共厕所看到一个收粪的农民,这个场面触动了他。“看到他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而且外面的天气阴雨绵绵,非常湿、非常冷,当时我看他还是很麻木的,完全不知道已经是大年三十这样一个感觉,所以当时一下子很震动,然后回去马上画了很多关于收粪农民这样一个场面。”他认为正是因为有这些不怕苦不怕累的農民为大家服务,其他人才能在温暖的房间里与家人团聚,享受团圆的喜悦,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支撑着国家的兴旺,农民才是支撑国家和民族的真正脊梁。

这时,学院收到了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的通知。罗中立准备用先前准备的老人形象创作一幅作品并取名《收粪的老人》。他对朋友说要画一张大的大头像,原话是“像毛主席像一样大的画”。说完后就整个人控制不住的为这个想法感到兴奋。正式创作以前,罗中立又回了一次大巴山,他把邓开选老人所有的照片能找的都找了出来,能画的都画了出来,然后把这些综合出来构成一个老年农民的形象。期间差不多半年时间里,一稿一稿地变化着。等他从大巴山回到学校,画的题目也从《收粪的农民》变成了《我的父亲》。1980年夏天的四川美院,同学们都在为即将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作准备,学校也非常支持,改变了以前过点熄灯的做法,宿舍的灯整夜不熄。

有人看了《我的父亲》后说,你这个是旧社会还是新社会呢(当时的艺术创作环境对新旧社会非常敏感),光从人物形象上也看不出来,于是提议加一支圆珠笔放在耳朵上头(只有解放以后才有圆珠笔,旧社会解放前是没有圆珠笔)。罗中立说:“加一个圆珠笔的话,就表示他是一个新社会有文化的一个农民,就不像现在苦巴巴看到一个旧社会的老头。我很快把这个圆珠笔画上去。”

为了缩小这个圆珠笔视觉上的强度,所以我把透视画得特别大,基本上是正面透视的一支用竹杆套的那种带圆芯的笔,那个时代很常用的一个圆珠笔的形象。” 罗中立加上的这支圆珠笔如果不仔细看的话几乎不容易发现,可是就是这小小的一笔改动就决定了父亲这一具有历史性的作品和罗中立的未来命运。农民形象的草图几经变化变成了一幅巨形图像,这件作品在最后时间终于通过了当时的四川省美协的审查,同意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

这是中国油画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幅巨幅头像。看着眼前满是皱纹苍老的面孔,艺术家用照相写实的手法在两米多高的画布上描绘了一副中年农民的头像。画面中的农民虽然是中年,但面容苍老:皮肤黝黑,沟壑纵横。眼窝深陷,眼神诚恳又略显羞涩。嘴唇似是被风干许久的干裂,门牙早已脱落的嘴里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所有的评委都被深深的的打动了。据说,这一天评委们在画像前站了很久,细细品味着画像的每一个细节。就在这时,评委吴冠中认为,作品表现的人物完全是我们上一代的父亲形象的一个概括,表现的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最辛劳、最朴实、承受了最多苦难的,中国社会的一块奠基石。这一年是1980年,当时的中国正直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还没有从10年动荡和3年饥荒的阴霾中彻底走出来。届时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其低下,尤其是农村中的大部分家庭更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他不是一个人的父亲,而是整个社会的父亲。用“我的”太小了,应该把“我的”拿掉,就留“父亲”,就代表父亲那一代。早前我有幸曾在一次展览上观摩原作,站在作品前我体会到一股悲剧性的震撼力扑面而来,不由得鼻子一酸,热泪盈眶。

该作品是上世纪80年代照相写实油画的代表作品。艺术季用创作领袖肖像的方法来表现一个普通人无疑也是富有胆量和人文情怀的,因为这幅画的尺寸非常大,在美术馆展出时的视觉冲击力是非常强烈的,这种尺幅的作品以前只有画毛主席,孙中山等伟人时才可以用,用在普通人身上是不可思议的,也有可能是要犯错误的,但是罗中立先生怀着一颗人文精神十足的心,顶着很大的压力推出了这幅作品,他的成功改变了中国美术界的创作环境。从艺术语言角度来说,这种表现手法使得写实油画方向走到了尽头,迫使此后的艺术家们开始在其他表现方式上开辟道路,使得中国油画从古典走向现代,是“艺术的天国向现实的复归”。在此之后,中国画坛进入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艺术理论,艺术形式同时出现,传统的,现代的,写实的,抽象的都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艺术的春天真正的到来了。

从历史价值角度来讲,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特征,是“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它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具有社会学和伦理学价值。《父亲》不仅是一副艺术作品,它更像是一座丰碑,屹立在那个年代人们的心中!

参考文献

[1]《罗中立访谈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