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北宋太清楼建置考

时间:2024-04-25

摘 要:藏书楼作为我国藏书体系的一支,为保存古籍,免于书厄有重要作用。太清楼建于北宋,保存了大量的宋代典籍。然而对于太清楼的发展过程却少有全面的考究。本文试根据历代史书的记载,考究太清楼的修建,书籍来源和流向问题。

关键词:太清楼;修建;书籍来源;书籍流向

太清楼是北宋皇家藏书楼的代表之一,对于其研究需要建立在两个问题之上。其一,在具体修建方面,学者有对其修建时间的考证,此类考证多作为太清楼概况,简言提及,①未有专题研究,而且学界存在着将太清楼的修建与藏书混为一谈的情况,这便涉及第二个问题,书籍的来源与流向,即太清楼后期藏书情况,这方面学界关心较少。对于此类藏书楼流变以及制度方面,当首推任继愈主编的《中国藏书楼》②,它确立了研究藏书楼的基本视野。此书按历史顺序将藏书楼清理了一遍,并将我国古代藏书机构进行体系划分,奠定了我国藏书楼研究的基础。然而,目前学界在此两方面并没有全面的研究,如此便将太清楼的研究局限了。笔者试通过考究太清楼的修建以及书籍情况以弥补前人关于太清楼的研究。

太清楼,关于其修建时间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有清楚的记载:“四年八月…作太清楼。”③这是关于太清楼建楼的最早的记载,之后历代史书与此记载相同④,可见太清楼当建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八月(976年7月)无误。关于太清楼的修建方位在《玉海》和《宋史》中皆有记载。《玉海》:宫室卷,咸平太清楼条记载:“崇政殿西北迎阳门内有后苑,苑有太清楼,楼下设六阁:经、史、子、集、天文、图画。⑤”但只根据此记载仍是无法确切知晓太清楼在皇城中的具体位置,而在《宋史》中则有更具体的记载。《宋史》,地理志,京城条记载:“宫城周边五里,正南门曰大庆,正南门内正殿曰大庆,大庆殿北有紫宸殿,(紫宸殿)宫后有崇政殿,观文殿后有宝文阁,后苑东门曰宁阳苑,内有崇圣殿、太清楼。”⑥将两者综合来看,可知,太清楼建于紫宸殿后崇政殿的西北后苑内。

太清楼于太宗年间修成,最初作为太宗藏书之府,将太宗御制墨跡石本九百三十四卷轴藏入楼内⑦,除了太宗朝将御制书卷藏入楼内,至于真宗时期,真宗命三馆写四部书二本置禁中之龙图阁及后苑之太清楼。⑧在仁宗天圣三年四月,曾诏三馆缮书藏太清楼。⑨徽宗四年四月,又诏置补完校正文籍局,录三馆书置宣和楼及太清楼。⑩同时,北宋官方藏书有一特点,即:每卷皆有副本,分贮各所是。这个做法源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王宮火延及崇文秘阁,书多煨烬。其仅存者迁于右掖门外,谓之崇文外院。命重写书籍选官详覆校勘,常以參知政事一人领之,书成归于太清楼。据考,在崇文外院重写校勘的书籍来源即为太清楼所藏之本。

以上为北宋官方藏书来源,除官方缮写、校勘之外,收集民间藏书也是重要来源之一。北宋统治者曾多次下诏向民间求书,并对进献书籍的方式有明确规定:“在《全宋文·求三馆缺书诏》中引录:“太平兴国九年(984年)正月壬戌,下诏:“国家宣明宪度,恢张政治,敦崇儒术,启迪化源,国典朝章,咸从振举,遗编坠简,当务询求,眷言经济,无以加此。宜令三馆以《开元四部书目》阅馆中所阙者,具列其名,于待漏院出榜告示中外。若臣僚之家有三馆阙者,许诣官进纳。及三百卷以上者,其进书人送学士院引验人材,书札试问公理,如堪任职官者,与一子出身;亲儒墨者,即与量才安排。如不及三百卷者,据卷帙多少优给金帛。如不愿纳官者,借本缮写毕,却以付之。”可见求书于民间有三种方式,其一为,进献不及三百卷者,根据数量给予财帛,其二,进献超过三百卷者,可以根据进献人的才能情况考虑给予一子出身,其三,如果不愿将书籍纳官者,可以将其书籍借而抄之,抄毕归还。经过历代的收藏,太清楼的馆藏有了极大的丰富,除了刚开始的太宗御製及墨跡石本九百三十四卷轴之外,又有四部群书三万三千七百二十五卷,其后群書增及一万一千二百九十三卷,太宗御集御书又七百五十三卷。数目不可谓不多,藏书不可谓不精。

作为北宋皇家藏书楼的代表之一,太清楼在藏书史上占着重要地位,然而在南宋史书中却不再有其藏书的记载。根据《宋史·钦宗》记载:“二年四月庚申,太清楼、秘阁、三馆书,天下州府图及官吏内人、内侍、技艺工匠、娼优,府库蓄积为之一空。”又有《靖康要录》记载:“二年二月二日,金人又取太清楼书,皆黄帖牙籖载以太平车。”据此可知,太清楼所藏之书在靖康之变中被金人所取尽。因此南宋时期太清楼再无藏书。

注释

①方建新,高深:《宋代宫廷藏书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7卷第3期,第52—60页。刘洪霞:《北宋官府藏书机构和官职的设置》,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年第27卷第5期,第119—122页。李婷:《两宋时期的馆阁藏书机构》,载于《书史》1989年第3期,第71—77页。王巍,徐晗星:《论北宋发达的官府藏书体系及其特色》,载于《图书馆学研究》1996年第2期,第83—84页。

②任继愈主编,季羡林,李学勤等参编《中国藏书楼》,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0《太宗》,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461页。

④《宋史》载:“四年八月壬子…诏作太清楼。”(详见《宋史》卷4《太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63页。)《资治通鉴后编》载:“(四年八月)是月诏作太清楼。”而在《玉海》中则记载为:“建隆三年五月戊午重修东京大内,崇政殿西北迎阳门内有后苑,苑有太清楼。”据其他史书记载,建隆年间确有重修东京大内皇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记载:“建隆三年五月条纪事云:是月,始大治宫阙、仿西京之制,命韩重赟、董其役。”但在宋太祖年间史书并未有“太清楼”之记载,而在《宋会要辑稿》《方域》篇则有记载::“(西京洛阳禁中)明福门内曰天福殿门、门内天福殿,唐曰崇勋,后唐曰中兴,晋改今名。其次太清楼,后唐曰绛霄。太平兴国三年(978)改寝殿,曰太清。”综合以上可知,太清楼当是据原来的西京太清楼建造的,建于宋太宗时期。

⑤【宋】王应麟:《玉海》卷164《宫室》,中文出版社,1977年,第3122页。

⑥【元】脱脱《宋史》卷85《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093页。

⑦【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5《真宗》,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447页。关于太清楼所藏的皇帝御书并非只有太宗一朝,《玉海》记载:“景徳元年三月丁酉,直秘阁黃夷简上校勘所写御书二万四千一百六十二卷。”可见太清楼确存有大量皇帝御书。

⑧【元】脱脱《宋史》卷202《艺文志》,第5069页。此次藏书《玉海》中亦有记载:“咸平三年闰三月甲午,诏三馆写四部书一本来上,当置禁中太清楼以便观览。”至于此次三馆写四部书共有几本史书记载有所差异。《玉海》记载为一本,藏于太清楼,而《宋史》、《资治通鉴后编》和《续资治通鉴长编》则记载为二本,一本藏于太清楼,一本藏于龙图阁,此外,在《历代名臣奏议》中记载:“奏官为給紙墨差人缮写三本付龙图天章阁、太清楼、秘阁。”(详见吴相湘主编:《历代名臣奏议》卷275《经籍》,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第3602页。)而根据北宋藏书多有三馆抄写副本的习惯,笔者倾向于多本一说,不过对于本文而言,虽记载本数不同,但皆记载此次三馆所写四部书藏于太清楼,因此,此次太清楼藏书当无误记。

⑨【元】脱脱《宋史》卷9《仁宗一》,第180页。

⑩【元】脱脱《宋史》卷22《徽宗》,第409页。

【明】黄训编《名臣经济录》卷26《礼部》,嘉靖刊本。此书又载:“徽宗设官提举,募工缮写一置宣和殿一置太清楼一置秘阁,其寓意深矣。”

【元】脱脱《宋史》卷202《艺文志》,第6003页。

据《文献通考》记载:“借太清楼本补写,既多损蟸,更命缮还。天聖三年成万七千六百卷归于太清。”(详见【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74《经籍考》第1510页)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亦有相关记载:“大中祥符中火焚馆阁书,乃借太清楼书补写。既而本多损蠧者,因命别还之。”且在《名臣经济录》中亦有提到:“书成归于太清楼。”因此,北宋藏书多有副本的渊源应当在此,同时这也是北宋藏书的另一种来源,即三馆抄写的副本。

《名臣经济录》记载:“宋朝以文为治,而于书籍一事尤切用心。历世相承率加崇尚,屡下诏书,搜访遗书。或給以赏或赐以官,凡可以得书者,无不留意。”《麟台故事·书籍》中记载在大中祥符,咸平,淳化,雍熙等年间,均有皇帝下诏于民间求书,在《宋会要辑稿》中记载有关官方求书于民间的记录更是多达十余次。

刘琳主编:《全宋文》第4册《宋太宗》条,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宋】王应麟:《玉海》卷164《宫室》,中文出版社,1977年,第3122页。

【元】脱脱:《宋史》卷23《钦宗》,第436页。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亦有记载:“夏四月庚申朔大风,太清楼、祕阁、三馆书,天下州府图及官吏内人、内侍、技艺工匠,娼优,府库蓄积为之一空。”(详见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4《钦宗》)

关于“黄帖牙籖”,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欧阳修言,祕阁初为太宗藏书之府,并以黄綾装潢号曰太清本。”因此,笔者认为太清楼藏书当有黄绫装潢,亦称为“黄帖牙籖”。

【宋】汪藻《靖康要录》卷11《钦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

参考文献

[1]李贤:《明一统志》,三秦出版社,1990年

[2]任继愈主编,季羡林,李学勤等参编《中国藏书楼》,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

[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4]王应麟:《玉海》,中文出版社,1977年

[5]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6]吴相湘主编:《历代名臣奏议》,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

[7]黄训编:《名臣经济录》,嘉靖刊本。

[8]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9]程俱撰,张福祥校注,《麟台故事》,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10]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11]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12]汪藻《靖康要录》,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

[13]徐乾学撰 :《资治通鉴后编》,浙江书局

[14]王象之撰:《舆地纪胜》,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作者简介

晁芊桦(1994-),男,硕士研究生,蘭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