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彭泽龙
摘 要:四川省作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改革与突破,四川科技发展虽取得不少进步,但产学研结合仍需进一步紧密,需要从全局出发,部署协同创新,建立促进四川省產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新机制。本文对四川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几点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四川;产学研;协同创新;几点建议
1 引言
产学研协同创新涉及产(企业)、学(高校)、研(院所)、金(金融机构)、介(科技中介)、用(市场)六大要素[1],政府强力推进,六大要素高度耦合,才能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以形成协同效应的合作创新机制。目前,四川省科技发展虽取得不少进步,但产学研结合紧密程度不够,这就需要从全局出发,部署协同创新,建立促进四川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新机制。
四川省拥有较强的高校院所科技创新势力和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但高校院所科技创新资源上的优势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地方科技创新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足够动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多,但转化水平不是特别高。高校院所的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的发展需求结合不够紧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四川省创新驱动动力的快速形成。
2 存在的问题
1)产学研各方协同创新的动力不足。大中型国企具备创新实力,但长期依靠技术引进,注重眼前利益,追求短平快,缺乏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和紧迫感,而大多中小企业人才、资金、技术平台等创新要素十分匮乏,基本不具备创新能力。而且,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和金融政策落实不到位,也影响了企业创新投入的积极性。由于科研项目立项方式和科研评价导向的问题,高校、科研机构的教师和科研人员注重成果的理论水平和追求学术成就,对科技成果的应用及产业化既不重视也不在行,主动对接企业市场的意识薄弱,参与区域创新激励和动力都不足。
2)产学研协同创新资金投入不高。2018年,四川省R&D经费(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731.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81%,虽较之2017年提高0.09个百分点,但也低于全国2.19%的平均水平[2]。企业和高校院所相互投入对方科技活动的资金比重也偏低。
3)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滞后,中介服务不专业。多数服务平台分属多个政府部门主管,缺乏集成同领域或同类科技资源的能力,科技资源得不到有效共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虽然数量不少,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机构大多专业化程度较低,缺乏高水平复合型技术转移专职服务队伍,缺乏信息沟通、加工系统和流通渠道,服务水平不高。
3 措施与建议
3.1 转观念
各级政府领导要高度重视,转变观念,以科技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强对全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的宏观规划、统一协调和政策引导,把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实施四川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工程:
建立以主要领导任组长,多部门参与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研究部署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事项;相关部门加快制定推进四川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实施新方案,尽快在技术转化、成果认定、税收制定、科技投入、人才吸引和培养、知识产权保障等方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强政策和服务宣传。
将产学研工作纳入各地方政府工作业绩考核指标,加大权重,强化地方政府在自主创新工作中的作用。目前地方政府科技工作的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在向上争取项目经费、专利数量、新建平台的数量等,而忽视了与科技创新相关的环境的营造。科技创新考核指标应包括:科技投入,科技自主创新成果及其转化情况,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情况,区域创新体系和环境建设情况,科技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等。地方政府应像重视“招商引资”一样重视“产学研协同创新”。
3.2 建机制
政府要加大科技投入,引导支持构建高校院所和企业内生型合作协同创新的机制:
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和占GDP比例,财政支出中投入产学研协同创新的R&D 经费比例,每年可以10%比例递增;省、市(州)和有条件的县(市、区)政府应建立专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专项资金。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联系机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联系会议制度,组织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定期交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最新需求和技术成果。设立综合性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洽谈会和产学研科技(专利)成果转化交易会,可以每年确定一个较为固定的日期,由政府和有关部门联合举办,邀请国内外科研人员、专家、教授和企业领导人带科研成果和技术需求参会。设立专门负责产学研服务工作处,下设各级工作平台,组织专人常年抓难题征集、项目对接、成果转化工作。
在政府引导下改革科技资源投入方式,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市场技术需求有机结合。面向应用的需求和研发题目应该主要由企业提出研究项目,让大学在研发中,从习惯“跑政府”,到积极“跑企业”。同时,对积极整合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开展技术创新的优秀企业也要给予奖励。对企业投入技术创新经费给予认定后,给予相应的后补贴。如江苏省,对企业向研发单位支付的研发费用采用“后补贴”,最高可达到投入经费的30%。
鼓励设立产学研专项资金支持。鼓励各地市州围绕战略产业发展需求,结合高校院所的科技人才优势,共建“校院地合作专项资金”,省级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支持,引导高校创新团队重点服务经济发展;鼓励企业依托高校院所设立“校院企创新基金”,政府对创新基金的设立给予配套支持,引导企业投入早期创新研发。
3.3 建平台
重点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载体建设,加大对公共研发平台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
引导地市州政府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及产业发展规划,结合高校院所科研优势,面向全国吸引优质科研资源与相关地市州、开发区、高新区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或工业技术研究院,各地方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省级财政给予配套支持。
支持高校院所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的建设。充分利用好省内现有国家级、部省级科研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研基地,鼓勵向省内企业开发,根据其每年为省内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及成果转化的情况,给与一定比例的配套奖励经费。
推进优势企业与高校院所科研基地联合搭建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组建大型公共技术研究院和行业性技术创新平台,实行共建共享,专管共用,充分开放。建设初期(3-5年),政府给予支持,经费主要进入合作高校,帮助企业尝到技术创新的甜头,引导企业愿意主动投入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着眼于产业链、产业生态的布局,引导企业与研究单位组建实体性的产业技术联盟,鼓励产业链上下游建立紧密协同创新机制,联盟为行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政府对联盟服务收入认定后给予奖励和补贴。改变为联盟而联盟的现象,真正引领产业高端发展。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特别是依托高校院所的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每年以其促成的与省内企业技术合同经费为基数,给予一定比例的后补助,引导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将更多优质的技术成果向省内转移,培训技术转移专门人才,打造高水平技术转移专职服务队伍。
3.4 引人才
以高校院所为平台,建立区域人才共享机制,吸引符合四川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
各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地市州政府与高校院所协同引进高端人才,按“企业提需求+高校院所出编制+政府给支持”原则,引进人才的编制在高校院所,技术创新工作在企业,政府给予专项补贴,引导高校院所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地方科技创新工作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保障引进人才切实为地方发展做贡献。
建立高校院所与企业人才双向流通渠道和机制,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以“科技特派员”、“科技副总”等形式向企业流动,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以“科技镇长”、“科技区长”等形式向地方流动,给予专项补助,并且在组织人事考评中加以激励。同时,也鼓励高校院所以“产业教授”、“产业研究员”聘请企业人员向高校院所流动。
3.5 给政策
要加速推进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的战略任务,需要全省统一部署,各相关部门联合,共同制定税收、财政补贴、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促进产学研合作发展:
财政政策。发挥政府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引导全省各类科技、产业发展计划经费共同支持产学研合作创新项目,带动银行、保险、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加入对产学研合作创新项目的投入,健全以政府投入引导,企业投入为主的多元化产学研合作创新投入体系。
金融政策。引导设立天使基金、创投基金,加大科技金融对种子期、孵化期等成果的支持力度等。鼓励各类风险资本投入到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重点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设立面向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的风险投资基金。通过政府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对战略性的科技攻关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引进及消化吸收项目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等给以金融政策支持,加大对重大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等项目的信贷支持。同时,可以创造条件鼓励符合条件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企业利用上市、股份转让、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拓展融资渠道。
税收政策。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对于企业,用于研发人员的开支(社保、公积金等)应认定为研发费用在税前抵扣,企业争取到的国家科研经费财政拨款或奖励补贴等不应抵减研发费用支出等。对于新建立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企业和产学研合作创新开发的新产品可以实行三年的免税期。对于关系民生的战略性合作项目,可以适当延长新技术试制产品的免税期。
参考文献
[1]严雄.产学研协同创新、五大问题亟待解决[J].北方经贸,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03-19:第B06版.
[2]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省科技厅. 2018年四川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9-09-04. http://tjj.sc.gov.cn/tjxx/zxfb/201909/t20190904_287268.html?tdsourcetag=s_pcqq_aiomsg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