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谁说女子不如男

时间:2024-04-23

陈东专栏作家Columnist不在影剧场和展厅,就在赶去的路上

“法追魏晉,神接唐宋,擎天巨笔出慧质。缘结半世,情系三生,四海厚泽感珺恩。”在周慧珺先生的告别仪式上,多年来如影相随相伴的女弟子李静撰写了这副挽联。龙华大厅里久久低徊的不是通用的哀乐,而是先生最喜爱听的京剧曲调。那是一段《大宅门》里“反二黄”。这位书法界的奇女子,一生一世在与命运和病痛抗争,就像京剧的袍带戏《穆桂英挂帅》《梁红玉击鼓》。

周慧珺先生自幼便患有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家人担心这个女孩子活不到成年。即使磕磕绊绊病病歪歪地长大了,人们也觉得她无法正常就业养不活自己。当她进入青年宫拿起羊毫狼毫笔,依然没有人看好她的未来。可是,她像一朵雪花天上来。沉迷于唐诗宋词明曲清赋,徜徉于京昆名家传统文化的宝库。每天刻苦地练习书法,以至于在晚年患上“阿尔兹海默症”后,还能挥毫不辍。

认识周先生是在1984年中日青年大联欢的活动中,那时候有园林设计名家陈从周和一批青年联合会的青年艺术家参加活动。周慧珺当年在日本已经名声鹊起,她面前求字的长队几乎望不到边,异口同声要求她写《枫桥夜泊》。一幅一幅的“夜半钟声到客船”写得没法上洗手间,我们这些工作人员实在不忍心身残志坚的周先生劳累过度,劝返。可她望着那些渴求而不肯散去的日本青年,毅然决然地说:别担心,统计一下吧。我回去写,明天带过来给你们每人一幅字!当场掌声雷动,而她彻夜未眠。一诺千金,通宵完成。38年过去了,那句掷地有声的“别担心”还是那么铿锵有力言犹在耳,那个伏案提笔的身影还是那么清晰。

这个久病而坚韧不拔的奇女子,是书法艺术界的神奇所在。

这位女书法家连续担任两届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以她孱弱的身躯扛起“书法振兴”的大旗。这是一位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的协会领头人,记得有位书家再三请托游说想进协会谋职,她认为大家觉得其水平不够就断然拒绝。2007年为了弘扬海派书法,扩大海派书法的影响力,她发起了“海派书法晋京展”。这是一个展示作品非常好的契机,许多书法家挤破头都想参展,她提出协会组织“盲评”,也就是说用遮盖署名的方法选定作品。这样就可以好中选优且避免了“滥竽充数”。因此,这次大展在北京展览期间取得了空前的好评。

周先生酷爱京昆艺术,也很懂行。她和陈佩秋先生一起被誉为书画界“双枪老太婆”,每每为青年京昆演员捧场买好票包场,还为好些青年演员补贴生活费用。一些企业和企业家求墨宝,周先生按尺论价从不羞涩。但对有困难的青年后辈和做慈善始终慷慨解囊。晚年还用2500万元设立了“上海周慧珺书法艺术基金会”,为从事书法艺术的后来人赓续笔墨提供资助。

周先生好美食,对爱徒也是真心很好。曾经听李静说了一句“稻香村的鸭胗好吃”,居然会悄悄溜出去骑车买回来给徒弟吃。记得2年前我去家中看望,那时她已经不认得人不说话了。电视台架着机器一个多小时想录个说话的声音,就是没辙。我坐下就跟她聊城隍庙的小吃:蟹粉小笼、宁波汤团、桂花拉糕、蟹壳黄……她立马眼睛放光地接话了:蟹壳黄侬欢喜吃咸的,还是甜的?……电视台小导演一看喜出望外,有戏!接下来就边写字边录音了。据说她一天里有一个多小时偶尔略清醒的敏感点,有美食话头我就那么幸运地赶上了那个意外的瞬间。

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个久病而坚韧不拔的奇女子,是书法艺术界的神奇所在。如今,她去九天挥洒五彩墨色了。且看她相伴一生的书法艺术有传人,且看她建立的书法艺术基金会能接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