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宋继腾
摘 要:张景中院士生曾经说过:“一种方法解很多题,要好过很多方法解一个题。”这里的“一种方法”应该是指最基本、最常规、最自然的解法,而不是指那些技巧性很强、灵光一闪的巧妙解法。站在初中生的认知程度和知识储备上看,最基本、最自然的的解法才是学生最易想到的解法,也是教师和学生能够产生思维碰撞的解法。学生多数是在自身知识储备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来解决问题。简单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对于复杂问题便会陷入困境。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过程,注重思维,回归本质。引导学生关注知识间的联系,构建整体的知识结构,形成自主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走出思维盲区,层层剖析,得到自然解法。
关键词:教学基础;教学思维
1 试题1
1.1 题目呈现
已知AB是半圆O的直径,M,N是半圆上不与A,B重合的两点,且点N在MB(⌒)上。
1)如图1,MA=6,MB=8,∠NOB=60°,求NB的长;
2)如图2,过点M作MC⊥AB于点C,P是MN的中点,连接MB,NA,PC,试探究∠MCP,∠NAB,∠MBA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1.2 解法展示
1)如图1,因为AB是半圆O的直径,所以∠M=90°。
在Rt△AMB中,AB=
√MA2+MB2
,所以AB=10,OB=5。
又因为OB=ON,∠NOB=60°,所以△NOB是等边三角形。所以NB=OB=5。
2)解法1:如图3。
画⊙O,延长MC交⊙O于点Q,连接NQ,NB。
因为MC⊥AB,OM=OQ,所以MC=CQ,即C是MN的中点。
又因为P是MQ的中点,所以CP是△MQN的中位线,
所以CP∥QN,所以∠MCP=∠MQN。
因为∠MQN=
∠MON,∠MBN=
∠MON,
所以∠MQN=∠MBN,∠MCP=∠MBN。
又因为AB是直径,所以∠ANB=90°。
在△ANB中,∠NBA+∠NAB=90°,
所以∠MBN+∠MBA+∠NAB=90°,
即∠MCP+∠MBA+∠NAB=90°。
解法2:如图4,连接MO,OP,NO,BN。
因为P是MN中点,OM=ON,所以OP⊥MN,且∠MOP=
∠MON。
因为MC⊥AB,所以∠MCO=∠MPO=90°。
设OM的中点为Q,则QM=QO=QC=QP,所以点C,P在以OM为直径的圆上。在该圆中,∠MCP=∠MOP=
∠MQP。
又因为∠MOP=
∠MON,所以∠MCP=
∠MON。
在半圆O中,∠NBM=
∠MON,所以∠MCP=∠NBM。
又因为AB是直径,所以∠ANB=90°。
在△ANB中,∠NBA+∠NAB=90°,
所以∠NBM+∠MBA+∠NAB=90°,
即∠MCP+∠MBA+∠NAB=90°。
1.3 解法分析
1)本题的条件充足,由已知AB是半圆O的直径,可知 ∠M=90°,△AMB为直角三角形,则容易顺着“勾股定理”打开思路,求出AB=10,OB=5。∠NOB=60°,联系隐含的条件OB=ON,得到 △NOB是等边三角形,从而NB=OB=5。
2)探究∠MCP,∠NAB,∠MBA之间的数量关系,观察图形发现三个角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角的度数不知道,也不存在外角关系,而且题目中给的数量关系条件较少,于是只能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式来打开思路。由已知AB是半圆O的直径,自然地想到连接NB,构造出了直角三角形△ANB,此时∠MBN+∠MBA+∠NAB=90°,很容易联想到把∠MCP转化为∠MBN。解法1和解法2都是用到同一种思想:转化,把题目中要求的角转化为找到的圆周角。解法1是利用垂径定理得到中点,巧妙地利用中位线平行,得到同位角相等,把∠MCP转化为圆周角。解法2 则是利用四点共圆把∠MCP转化为与之相等的大圆中的圆心角,继而转化为圆周角∠MBN,同样是得到∠MCP=∠MBN。
1.4 解后反思
本题是“圆”这一单元的综合题,涉及勾股定理,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等很多知识内容,解题方式方法很多,不论哪种方法都是通过构造基本图形,生成的自然解法。本题通过尝试添加辅助线,构造一些基本图形,联系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基本图形,利用垂径定理构造全等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等图形。作为老师,对于一些题目能够做到“一眼望穿”,但是學生对于教师“自然生成”的解法确实“一头雾水”。学生在析题,解题思维受阻的大部分原因归于不能研究问题,分析条件,产生关联,发现问题本质。教师应该致力于探寻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解法。
2 试题2
2.1 题目呈现
已知AB=8,直线l与AB平行,且距离为4,P是l上的动点,过点P作PC⊥AB交线段AB于点C,点C不与A,B重合,过A,C,P三点的圆与直线PB交于点D。
1)如图5,当D为PB的中点时,求AP的长;
2)如图6,圆的一条直径垂直AB于点E,且与AD交于点M.当ME的长度最大时,判断直线PB是否与该圆相切?并说明理由.
2.2 解法展示
1)解法1:如图5,因为PC⊥AB,所以∠ACP=90°。
从而AP是直径,所以∠ADP=90°,即AD⊥PB。
又因为D为PB的中点,可证 ,所以AP=AB=8。
解法2:如图5,因为PC⊥AB,所以∠ACP=90°。又因为在圆中弧AP=弧AP,所以∠ACP=∠ADP=90°即AD⊥PB。又因为D为PB的中点,可证 ,所以AP=AB=8
解法3:如图7,设圆心为O,PC与AD交于点N,连接OC,OD。
因为CD(⌒)=CD(⌒),所以∠CAD=
∠COD,∠CPD=
∠COD,即∠CAD=∠CPD。
在△ANC和△PND中,
∠NCA=180°-∠CAN-∠ANC,
∠NDP=180°-∠CPN-∠PND,
所以∠NCA=∠NDP。因为PC⊥AB,
所以∠NCA=90°,∠NDP=90°,即AD⊥PB。
又因为D为PB的中点,所以AP=AB=8。
2)當ME的长度最大时,直线PB与该圆相切
解法1:如图8,设圆心为O,连接OC,OD。
因为CD(⌒)=CD(⌒),所以∠CAD=
∠COD,∠CPD=
∠COD,∠CAD=∠CPD。
又因为PC⊥AB,OE⊥AB,所以∠PCB=∠MEA=90°,所以△MEA∽△BCP,
。
设AE=x,则BC=8-2x。由
,可得ME=-
(x-2)2+2。
因为x>0,8-2x>0,所以0 又因为- <0,所以当x=2时,ME的长度最大为2。 连接AP,因为∠PCA=90°,所以AP为直径。 因为AO=OP,AE=EC, 所以OE为△ACP的中位线,OE= PC。因为l∥AB,PC⊥AB, 所以PC=4,OE=2。 当ME=2时,点M与圆心O重合,即AD为直径,即点D与点P重合,此时圆与直线PB有唯一交点,所以此时直线PB与该圆相切。 解法二:如图8,设圆心为O,连接OC,OD。因为OE⊥AB,OA=OC,所以AE=EC。 设AE=x,则CB=8-2x。因为CD(⌒)=CD(⌒),所以∠CAD= ∠COD, ∠CPD= ∠COD,∠CAD=∠CPD。又因为PC⊥AB,OE⊥AB,所以∠PCB =∠MEA=90°, 所以△MEA∽△BCP,所以 ,可得ME=- (x-2)2+2。因为x>0,8-2x>0,所以0 <0,所以当x=2 时,ME的长度最大为2。连接AP,因为AE=x=2,所以AC=BC=PC=4。因为PC⊥AB,∠PCA=90°,所以在Rt△ACP中,∠PAC=∠APC=45°,同理可得∠CPB=45°,所以∠APB=90°,即AP⊥PB。又因为∠PCA=90°,所以AP为直径,所以直线PB与该圆相切。 2.3 解法分析 1)本题中的第一个难点就是图形中没有圆心。一种思路,利用已知条件PC⊥AB,在圆中便可得到AP是直径,AP的中点即为圆心从而得到AD⊥PB。再利用条件D为PB的中点,继而得到三角形全等,把要求的线段AP转化为已知线段AB。如果该题没有分析到AP是直径,仍然可以利用圆中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得到AD⊥PB这个重要条件。另一种思路,没有圆心那就假设一个圆心O,构造辅助线,利用圆心角和圆周角的关系得到∠NDP=90°,即AD⊥PB,从而解决问题。 2)动态几何:从“动”中找“静”是解题的通法,“当 ME的长最大时”,这句话是解题的关键条件,要转化为函数法或几何法解决问题。本题便是一道以圆为载体的动态几何题,切线存在性问题。解法1便是通过相似三角形,转化为函数求最大值问题,得到圆与直线PB有唯一交点,所以此时直线PB与该圆相切。依据的是直线和圆相切的定义。解法2是依据切线判定定理:经过半径外端点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4 解后反思 动态几何问题或者叫动点问题,是初中生比较怕碰到的题目。解决这类问题很关键的一点是“动中找静”,抓住问题中不动的或不变的关键元素和有效信息,产生联想。动态问题反映的是一个点或是一个图形在限定条件下的变化,是一种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反映的是函数关系,可以转化为建立函数关系式来解决问题。动态几何问题中,不管是点动还是形动,都是以图形特征为载体。解题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图形的特征,尤其是特殊情况、特殊位置时图形中的信息。从特殊到一般发生关联,产生联想,发散思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