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刘延章
摘 要:黑龙江督军公署隶属于北洋政府,是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华民国在黑龙江省设立的最高军政统帅机关,同时也是民国时期黑龙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指挥和决策中心。黑龙江民国时期先后有军政长官宋小濂、朱庆澜、毕桂芳、鲍贵卿、吴俊升、万福麟、马占山等十二位黑龙江首脑在此设官施治。这里更是打响武装抗日第一枪——江桥抗战的指挥地。也是齐齐哈尔自1699年至1954年,作为黑龙江省255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的唯一保存下来的与建制有关的历史建筑。所以,其浓厚的政治色彩也是该建筑群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督军公署;建筑;风格;黑龙江
1 中华民国黑龙江督军管辖范围的演变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黑龙江行政区划仍旧,1913年府、厅、州一律改县治,1928年前共分黑河道、绥兰道、龙江道3道23县5设治局4旗。后随着垦荒事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相继增设一大批县和设治局。1929年,裁撤道区,改为省、县两级制。至1930年黑龙江省共42个县11个设治局4个旗。
2 黑龙江督军公署的历史概况
民国时期,黑龙江在政权上仍沿袭了第一首长军政合一的体制,地方军事机构大体经历了都督府----护军使公署----镇安右将军行署——督军公署——督办公署————副司令长官公署的发展流变。
根据近代教育家、学者林传甲在他撰著的《龙江旧闻录》中有篇《登高记》言道“公署大楼,都督所居,程将军营之,周巡抚成之。副都统旧署也。”意为:黑龙江督军公署是都督办公休息之处。由时任署黑龙江巡抚程德全规划,后由继任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建成。其用地是其时已撤销的齐齐哈尔副都统的住宅旧址,又称为大人府。从周树模任巡撫算起,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黑龙江督军署1999年被省政府定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建筑;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黑龙江督军公署机构设置
民国5年(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就任大总统。7月6日,黎元洪下令各省军事长官一律改称督军,民政长官改称省长。特任命毕桂芳为黑龙江省长兼督军,黑龙江将军行署随之改为黑龙江督军公署。
黑龙江督军公署机关编制为3处4课及雇员、卫士共288人,另辖有直属部队。
参谋处:掌握动员、警备、情报、教育、交通、通信、军械及其他业务。
副官处:掌握交际、卫生、车辆、军需、庶务、外交、传达等业务。
书记处:掌握文书、译电,承上官之命办理文牍事宜。
军务课:掌管军队兵员征集,分配等。
军需课:掌管军队军官兵士俸给、军装粮饷、马匹给予等军需业务。
军医课:负责部队军医管理。
军法课:掌握审判、侦察等有关军法事宜(下设侦缉队、看守所)。
辖:炮兵团、混成二旅、宪兵营、机关枪连、卫队营、辎重营、军械厂、第二九师、第一一六团、军士连、军官养成所、国防筹备处、陆军监狱、被服厂、军乐队等。
4 黑龙江督军公署建筑布局特点
原黑龙江督军署建筑群占地面积二万多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由十余座中西合壁式建筑构成,高大宏敞。院落布局处理方法采用三进式四合院布局,与传统的北京四合院极为相似,体现了“前朝后寝”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宫殿建筑风格。在东、南、西三个方向分别建有一栋正门,两栋侧门。南面正门为三楹,中间宽大,两边较小,四个青砖砌成的门柱上部用桥形铁柵连接。在大门东西两侧另设有二座侧门,由青砖砌呈仿古牌坊状桥拱形门,三栅半圆形的拱券门洞,中间高,两侧底。在各门两侧都建有六边形木制岗楼,设多名哨兵站岗。现黑龙江督军署只有一座西门“纬武”门,为后复原建筑。在最近一次复原督军署西侧大门的时候,发现了原房址的地基,并出土了同时代青砖,根据青砖尺寸长27厘米、宽13厘米、厚6厘米及老照片的对比可以推断当时督军署西侧门高度应约为8.32米左右,宽度约为10.1米左右。主体围墙全由青砖砌成高约5米的封闭式围墙,每隔一段距离建有附墙柱,柱头呈金字塔状。
现如今保存下来的主体建筑为一栋砖木结构的二层主楼,在主楼南面有一栋正房,东、西两侧为两栋厢房,呈凹字型。原主楼后有两排大房一字排开,东侧为马厩及杂役人等住房,在特定时期配套设施还有寄想园、监狱、猴舍、狗舍等。
5 黑龙江督军公署建筑风格
黑龙江督军署建筑群在外观上着力表现中国特色,如四合院的布局;仿辽代“四阿”式屋顶造型;牌坊状的门楼;青砖的应用、假山水庭院、仿古亭廊等等。而从室内看,欧式教堂式的宽敞大厅,电话、自来水、电灯等西式楼房的现代化设施,再加上门窗的拱券造型、室内木质墙边包裹又处处都散发出西式建筑的异国情调。整个建筑群雄浑高大、浑厚庄严,使传统的建筑材料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活力和美感。正是这样,达成了东西方和谐与统一的美感,显示了中西合璧的文化价值。开齐齐哈尔“中西合璧”新建筑之先河。
建筑特征之一:庑殿顶。黑龙江督军署屋顶材料一改传统青瓦材质,采用铁皮材料,做仿辽代“四阿”式屋顶造型。由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组成四个斜坡面,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斜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为“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或庑殿顶。这种屋顶建筑形式在黑龙江督军署建筑群中应用最多的主要原是建筑造型的需要,并且保温隔热性能较好,屋顶屋面不易渗漏,排水效果较好。
建筑特征之二:清水砖墙。黑龙江督军署建筑群另一主要特征是它的青砖墙体。黑龙江督军署的青砖选用质地细润致密,敲之有金石声的上乘青砖,防水防风化的性能优越,是上好的建筑材料。青砖在烧造过程中,不断向窑内注水,使里面蒸汽弥漫,形成缺氧环境,砖坯里的三氧化二铁被还原成氧化亚铁,于是便形成青灰色的砖。它使建筑群形成了一种极具历史深度感和怀旧氛围的场所效果,毫无修饰与浮华的青砖既是墙体,又是外部装饰,露于墙体表面的青砖要经过逐块打磨光洁,使其边、角整齐,这样砌出的墙便显得光润平整,砖缝细而均匀,线条平直优美,再在朴实墙面上,勾勒了白色的砖缝,除此之外再无任何修饰,整面墙看上去仿佛是一件艺术品。现在人们还可以通过它细细品味出那个时代的味道和气息。试看今天尚存的黑龙江督军署建筑群,虽经风雨百年,墙面依然平整细密,少见有残缺及风化侵蚀的痕迹,便是最好的例证。endprint
建筑特征之三:砖墙纹饰。 黑龙江督军署建筑群外墙凸砖浮雕装饰则是此建筑群最大特色,在同一时期,南方建筑偏向于平面简洁的风格,而督军署建筑群却吸收了一些俄罗斯建筑浮雕形式,在墙面纹饰的设计上,通过凸出墙面的青砖有序排列组合的变化,形成所需要的各种纹饰,凹凸有致极具立体感,使传统的建筑材料焕发了新的生机活力和美感。如:最为显著的是檐下简洁而粗壮有力的斗拱纹饰,在这里斗拱不再是承重的构件,而是让建筑物看上去更加生动自然的装饰物。远远望去青砖的斗拱纹简洁而粗壮有力。在墙裙的设计上多为简约的长方形和细长的灯笼挂纹饰,起到拉伸空间的作用,使墙身在视觉上看上去更加的修长。在墙身的其它地方也都是通过青砖的凸出排列,经过反复的推敲和比较,形成特点鲜明,风格独特的立面纹饰效果。如:有竖向的灯笼挂、加号、减号、正圆、半圆等等纹饰。黑龙江督军署建筑群凸砖纹饰设计,有别于传统立面,形成了一个特点突出,细部变化丰富、色彩素雅、手法大气、风格独特,新颖的青砖建筑形象。使黑龙江督军署建筑群特点更加鲜明,特征更加特征突出。
建筑特征之四:拱券。在黑龙江督军署建筑群中,“拱券”是反复出现的重要符号之一,在门、窗的应用上随处可见。从黑龙江督军署大门入口到主楼甚至其它保留的原有建筑,“拱券”都是重要的造型元素。它除了竖向荷重时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还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拱券,简称拱,或券,又称券洞、法圈、法券。它不仅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而且还起到了很好的装饰美化的作用。其外形多为圆弧状,由于各种建筑类型的不同,拱券的形式略有变化。黑龙江督军署建筑群采用的是长方形拱券,劵眉呈官帽状。拱券结构是罗马对建筑史最伟大成就之一。黑龙江督军署的“拱券”形式呈现了民国建筑中西合璧的气质。
建筑特征之五:附墙柱。在黑龙江督军署建筑群的房屋中,每间房屋的四个角都建造成凸出墙面的柱状结构,这种建筑方式被称为附墙柱,主要作用是與墙体一起整体受力,从而加强墙体的强度。在两层的主楼建造过程中,依附于外墙的两个附墙柱建造了一个二层露天阳台,可见附墙柱所能承受的力量之大。
建筑特征之六:勒脚。黑龙江督军署建筑群为防止雨水溅到墙面,对墙面造成腐蚀破坏,其采用了西方文艺复兴时建筑“三段式”(勒脚、墙身、檐部)划分方式。并且,“三段式”都采用了不同颜色和不同材质,使整体建筑立面颜色更富于变化。其中,主楼勒脚高约70厘米,附属房屋勒脚高约25厘米,采用水泥砂浆材质。勒脚是外墙与地面接触墙体部位的加厚部分。勒脚在黑龙江督军署建筑群中的应用很好的防止了地面水、屋檐滴下的雨水的侵蚀,从而保护墙面,保证室内干燥,提高了建筑群的耐久性,也使建筑群的外观更加美观。
建筑特征之七:柱础。在黑龙江督军署建筑群中主体是一栋砖木结构的二层洋楼,外观建筑形式与其它建筑基本相同,只是在层数及外墙图案上有稍许变化。主楼最显著特征要数外廊半封闭式阳台了。整个阳台为木质、绿色,雕刻有纹饰。二层檐廊为封闭式木质结构,一米高的雕花围板上是对开花格玻璃窗,花饰精美而又富于变化。阳台正面开11扇木质窗的形式可以看到些许中国传统建筑开间的影子。整个阳台由两柱青砖角柱及四根铁质檐柱支撑。四根铁质檐柱下面有四个鼓型柱础石。其主要作用是使柱子受力均匀,增加它的稳定性及防潮性能,而且也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建筑特征之八:门匾:在黑龙江督军署建筑群中门匾共有三块。从建筑的角度讲,黑龙江督军门匾既没有稳固基础的功能,又没有衔接结构的作用,只是一种美化的装饰,这种装饰效应,就是文化的表现。黑龙江督军署的东、西两块门匾是用青砖整齐排列成长方形做为砖框,框内由青方砖拼合组成,再磨琢得光滑细腻,饰以白色,横嵌于门楼的门楣之上,使其与整个大门颜色形成鲜明对比,顿生灵美之感,并且格外醒目。正大门的门匾随着建筑材料的换代和工艺的更新,门匾的用料逐步由铁质取代了青砖。正门上方为铁质门匾,上面书有“黑龙江督军署”六个大字。在东门门匾镌刻有“经文”二字,西门门匾镌刻有“纬武”二字。运笔苍劲雄浑,字体刚劲古朴。“经文纬武”出处:唐·许敬宗《定宗庙乐议》解释为:治理国家的本领,文的武的都具备。这可能和当时黑龙江特殊的官职制度有关,因为,治理黑龙江的官员大多数既是军事长官也是民政长官。
建筑特征之九:寄想园。在黑龙江督军署建筑群院子中间有一亭子,名曰“寄想园”。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张朝墉在《寄想园雅集图记》中,对园址的构筑以及命名之意,叙述的比较清楚。其中还记述了一段黑龙江都督兼民政长官宋小濂在都督府内“寄想园”中宴请幕僚,并即席做国家立法与官民守法的演说,表现出宋小濂忧国忧民的心情。宴罢合影,张朝墉为撰《寄想园雅集图》记叙其事的经过。张朝墉十二年后他在给朋友的诗中还提到这个寄想园,其中有“寄想园中客,豪情在昔多”、“名园寄想雪花侵,一卧龙沙岁月泽”的诗句。现此亭已不复存在,我们只能凭借这优美的文字去领略当年的风采了。
附:寄想园雅集图记
黑龙江都督府后园有亭翼然,广檐长廊,虚其中而踞其上者,吉林宋铁梅都督颜其额曰“寄想”,盖思归不得其请,书之以寄其遐想也。中华民国建元七月一号,都督具筵,集幕僚其中。于时凉雨乍歇,口口四发,砌花布芳,柳荫散暑,几席衣袂间皆作缥碧色。都督顾而乐之,谓幕僚日:“民国肇建,今将半载,循巴黎、华盛顿之治,法虽未猝能尽合,而文明输灌率以世界大同为归。以去年八月,武汉起义之时计之,诚未料去专制跻共和,绝影而驰,若是之易易也。吾与诸君尽一觞,且更进一说焉。今者,民国虽立,国法定乎?未也。所贵乎民国者,恃有法律而已。官吏行法律,国民遵法律而民国立。官吏违法律,国民玩法律而民国不立。法律者,所以保障人民而拥护国家者也。有形之法律,官与民守之必;无形之法律,官与民先守之,斯真法律之国,斯真民国之人矣夫!然后太和翔洽,而吾辈之幸福可常享也。诸君谓然否?于是幕客相与拊掌同声,尽欢而忘醉也。日既下,摄影以为图,并嘱朝墉为之记。是日同摄影者:阶之东侧,负手而立为寿州于驷兴振甫;再东,则云阳涂凤书子厚;倚树而笑容可掬者,乐亭高廷桢屏周;树之东,为云阳谭士先心之。阶之西侧,为吉林成多禄竹珊;再西,则双城翟文选熙人;竹珊之后稍高,则阿城荣升孟枚。再东,则奉化常荫廷括襄;括襄东,下阶一级手背立而多髭者,榆树王莘林可耕;立振甫之后为双城蔡运升品山。檐牙自东而西者,天门肖治东菊圃、武昌魏秉钧衡卿、龙江田维秀毓三、武昌范鸿勋尚之,吉林赵立行健庵、乐亭吕宗周献文、海城郑煜同莆,兖州杨琦瑁仲琇,怀宁刘自超彦遐。朝墉乃依彦遐面西坐若构思;迤西矗立栏干旁者,长春李景白星南;俯视花圃者,天门李允璋宝森。极东,栏前上,则山阴金崇厚;立亭下,则伊通杜瑞霖润凡。阶下中立,著欧服持扇如满月而凝视者,则主人宋铁梅都督也。凡二十五人。朝墉记。
6 结语
通过分析黑龙江督军署建筑群建筑特点,最后总结出黑龙江督军署是以青砖结构为主,木结构为辅,不仅弥补了中国木结构建筑防潮比较差,容易遭受白蚁等虫子的侵害而损毁的不足缺点,而且吸收了西方建筑的优点和长处,中西合璧,兼容并蓄,同时也保留了很多中国古建筑的风格和元素的民国建筑群,充分满足了当时人们的需求。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