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海之书馆的风花雪月

时间:2024-04-23

佟海敬+李志雄

近些年,大理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为继北上广等一线艺术中心之后的又一个新的艺术家聚集地。赵青,杨丽萍,韩湘宁,张扬,欢庆,李带菓,周云蓬,文烽,吴俊德,王啸,方力钧,冯唐,宁财神,孙冕,许菘,野夫,潘洗尘,程昌,等等,他们或安家大理,种菜,步行,柴米油盐,回归到生活的原初;或游离在大理与都市之间,出则叱咤风云,入则静若止水,将大理作为休憩身心的家园,过一种最平常的日子,远离商业,远离物欲,享受自己的艺术,享受阳光,空气和水。

这就是大理,在越来越多的人埋怨它的过度开发和商业气息渐浓的同时,它不辩论,不解释,永远如同大理的云一般,轻轻地,淡淡地,悄无声息地隐居在苍山洱海边。春有百花,夏有凉风,秋有皎月,冬有白雪,大理的日子永远悠悠地,慢慢地,不张扬,不浮夸,不显山不露水。

洱海边,双廊玉叽岛上的海之书馆是一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所,处处体现着主人和设计师对传统的谦恭。

我到达的时候,并没有见到客栈主人蓝姐,但是生活在这样美的地方,经营一家这样的客栈,那必定是位人淡如菊的女子。蓝姐热爱旅行,参加各种户外运动,爬各种山。她在昆明开有一家名气很大的户外用品商店,代理国际上有名的户外品牌;蓝姐也做茶,云南的茶十分有名,幸得像蓝姐她们这些懂茶、爱茶、认真做茶的人的努力。蓝姐还热爱阅读,她读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读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她也读朱耷的《八大山人诗抄》,张潮的《幽梦影》。蓝姐在她的家乡洱海边上盖了座海之书馆,让身在旅途的旅行者有一个能发呆、读书、听音乐的场所,后来经重新设计改造,一楼还是保留书馆的功能,二楼、三楼及地下一层设计改造出了五间客房,风格各异,让人有各住一晚的冲动。

海之书馆是一座用巨大石块建造的客栈,有木制的房顶和横梁,有着一种超然物外的安然气度。配有用古老渔船木板做成的桌椅和博古架,不施任何粉黛,原木的纹理讲述着洱海渔家的故事。海之书馆的客房里并没有太鲜艳的颜色,整体的色调都是淡淡的,尽量尊重一切材料的属性,甚至连墙壁都是石块和灰砖的调调,并不冰冷,是温暖的,新建的房间里流淌着岁月的痕迹,处处透着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用料风格。

推开房门,首先进入眼睛的便是那只巨大的布艺玩偶,尽管我看不出来它是一只狗狗,还是一只熊,它更像一只温暖的大白,静静地守候在窗边,不离不弃。隔着设计感十足的条形或巨大的弧形窗子,整个洱海便扑面而来,蓝到炫目。窗台上摆着两只木质的海鸥,仿佛随时准备回归洱海的广阔胸怀。陷进窗前软软的沙发里,面前一几,一盆小小的植物绿绿地生长着,冲一杯咖啡,或是泡一杯蓝姐的古珀红,就这么静静地在阳光中坐上一下午,让时光在苍山洱海间肆意地流淌,不数流年。是的,我是有多久没有这样的午后时光了,没有电话,没有电脑,隔断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山水为邻,日月为伴,活在这苍山洱海间,人和植物一样幸福。

不知不觉窗外光线渐亮,落日的余晖洒在洱海上,金灿灿地铺向人间。几条渔船若隐若现,远处苍山似黛,好一幅写意的山水画卷。耳边似有音乐声传来,我这立志要离群索居的人也被吸引了,禁不住顺着声响的方向寻去,演奏乐器的人像个居士,乐器的器型古老,是我从未见过的那种,听的人陶醉在悠扬的琴声里。

一楼的大堂仍保留着前书院的样子,高高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图书。随便拿一本,《薛涛诗笺》,翻开便是那首应景的望春词: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拿了书边走边读,不知不觉就坐在了窗边,有人递过来一盏灯火,也不说话,相视莞尔一笑。是的,我有多久没有这样好好地读过一本书了,人生途中有时也该歇歇。古老的琴声若有若无,不时演奏者也会吟唱几句。远处有渔火点点,旧日的种种渐渐抛诸脑后,恍如隔世。

突然想起有个诗人曾经把隐居大理的日子称比“游侠时光”,有的人在这里用一天的时间发呆,写出一行不着边际的诗歌;有的人在这里用一个月的时光看一片流云,谱出一首别人听不懂的古风乐曲;有的人在这里用一年的时间历经风花雪月,画出一幅抽象的山水画,大理就像一个看不见的江湖,包容着各种人,各种事。更多的人在这里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隐居在山水之间,离江湖近近地,远远地。

大理的古典气质是武侠,可以快意江湖,也可以隐居独傲。海之书馆,隐居在双廊的洱海边,温暖着每一个游侠的大理时光。平白只愿琴声响动于此,无所谓它随物婉转,心与徘徊。

入夜,躺在床上,枕着涛声入眠。旧时旧事似乎如过眼云烟,努力地回忆,却又淡淡地放弃。

晚安大理,晚安洱海!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