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摘 要: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探索中实现了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每一次结合都体现着与时俱进的精神。与时俱进就是要不断创新,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创新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生和发展
1.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
20世纪初,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已经陷入绝境,看不到成功的希望。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打开了中国人民的眼界,使中国人民意识到,中国民族的命运,和全世界被压迫人民的命运一样,唯一的前途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并在中国的思想界和政治舞台上展现了前所未有活力。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探
早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要照搬苏俄的社会主义革命办法,就能够解决中国问题。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却发现此法行不通。由于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对象不是一般的资产阶级,而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买办官僚资产阶级。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也很不平衡,资本主义很不发达,无产阶级的队伍又不够庞大,苏俄的革命方式在中国的土壤上举步维艰。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革命者发现除了城市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能够成为无产阶级的同盟者以外,无产阶级还能够从摇摆不定的中产阶级和其他一切可争取到的阶级和阶层中找到同盟者。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中国革命运动,就不得不走一条适合中国人的独特道路。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失败中逐步探寻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2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重要品质
1. 中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合
中国的历史发展有自己的特点。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运用于中国实践,总结经验教训,指导中国革命,他们发现中国的革命必须分两步走,要经过民主革命的胜利才能实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决定的。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证明了必须走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道路。之后,我国以不长的时间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这就又一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力量。
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来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社会历史条件所造成的特殊困难,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就必然会具有自己的特色。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本质上看,这几大理论成果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同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又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依据中国的实践经验和历史文化,不断推进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理论思考和创新,也都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并结合中国的民族特点、优秀文化传统,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它们都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立足于当代国情,致力于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彼此之间思想交汇,理论相融,是有着密切联系的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从联系的角度来看,这几大理论成果作为相对独立的理论形态,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着各自的目的、各自的主题以及各自具有时代特征的具体方针,路线,每一次创新都是在不断提出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论断,它们之间不仅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共同的理论品质、共同的理论主题、共同的理论基点和共同的理论目标。”更是基于前者的理论,依据不同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立足于新的社会实践,为解决新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造性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产物。”
3 创新是不断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促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之一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创造,一方面,它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中国人民重新认识自身的创新精神,是在新的时代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保持着不断创新能力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它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颠覆,用科学的论断解除了封建腐朽和不利于社会进步的思想枷锁,用科学的武器,打破传统和固定思维模式,不断创新革命、改革、发展的思想理论,跟上了时代的步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都贯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
总之,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要善于分析和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关注现实,注重时代性,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科学回答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领域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指导新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要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与中国社会实践及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而凸显其民族特性,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形式。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开拓,不断创新,从而不断完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进而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
[2]李玉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J]. 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
[3]夏东民,陆 扬.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及其核心要素[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1.
作者简介
李承潞(1987-),女,汉,四川省南充市,2015级硕士生,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問题研究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