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摘 要:伴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已成为历史必然。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符合自身学科逻辑,存在现实基础,也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相关部门应积极主动地采取相应措施,推动乃至加快这一历史进程。
关键词: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学科逻辑;现实进程
信息时代网络的发展为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史无前例的环境和平台,它最明显的优势就在于使大范围的联合建设和共享服务成为可能。近年来,随着高校图书馆工作的进一步情报化,高校内部的图书、情报工作基本上已实现一体化管理,只是档案工作仍是独自为政,三者的整合层次还不高,但一直都在开展合作实践,努力探索信息资源整合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由于对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大趋势,因此高校图书、情报、档案的共同发展、融合和管理就成为一项重要课题。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三者之间的一体化进程在推行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和困惑,推进缓慢。但是随着电子校务在各高校的全面展开,又让我们对图书、情报、档案的一体化管理看到了新的契机。
1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学科逻辑及现实可行性
所谓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就是指将图书、情报、档案各自独立的系统统一为一个整体的过程。图书情报档案的一体化,就是在不断寻找、选择自身的最优功能点,打破图书、情报、档案之间的层层壁垒,加强三者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通过网络共建、资源共享、分布式收藏、远程存取等手段,实现信息、信息人员、信息技术、设备、信息标准等各种要素之间的匹配与磨合,为用户提供集成的一站式服务。[1]
1.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学科逻辑。图书、情报、档案具有学科一体化的属性。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是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理论依据。档案学与图书馆学在性质、目的、作用、对象、方法等方面都有一致和相互交叉的地方。情报学是研究情报的性质、属性、情报交流、情报存储和处理等方面规律的科学。它是来源于图书馆学的更进一步发展的学科,与图书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三者从不同角度、层次来考察文献信息存在、运动的性质和规律,目的都在于为文献信息提供某种方法和技术,从而方便用户对文献信息的使用。[2]
2.从高校的机构设置看实现一体化的可行性。高校内各部门为协调全校教学、科研、行政和后勤等各方面的工作,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这些部门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共同为教学、科研一线师生服务。由于有统一的领导,又有共同的任务,高校档案馆与图书馆在一体化管理上,上有领导的支持,下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做物质基础,在高校内实行一体化管理可谓顺理成章。而高校内的一体化管理并不是简单的部门合并,而是在保存各自的独立状态前提下,在信息资源开发上走合作共建之路,为教学一线提供信息服务。[3]
2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历史与现实进程
1.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历史渊源。在古代,图书、情报、档案同源一体。古代人在生活和交往中,用“结绳”、“刻契”的方法,记录信息和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备忘、凭证、参考的作用,这是人类最原始的图书档案。原始图书、档案的收藏、利用也是一体的。图书、修史与档案,三者是一个整体,难以分开。古代具有国家图书馆(或档案馆)性质的藏书阁就是集图书、情报、档案于一体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图书、档案存储量增加,人们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图书、档案也产生了不同的需要,原始的图书、档案一体化结构发生了变化。图书在档案的基础上发展了起来,并超越了档案的界限、范围和内容,成了可以出版的文献;情报是一种社会信息交流,它的信息源除了生产、生活中的直接信息以外,主要源于图书、档案的间接信息。所以说图书、情报、档案同出于一源,近现代时期逐步分化为独立的系统。[4]
2.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理论探索。近现代,随着信息和传媒的迅猛发展,作为信息处理和服务的档案、图书、情报管理的界线已逐渐被打破。国内最早“一体化”概念是由中国科学院提出的,当时是针对图书和情报工作的一体化而言的。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随着档案工作现代化的进程,其信息化的服务意识越来越强,作为信息学处理和服务工作的档案学科也应与图书和情报学科一样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数字化与网络化、海量化、缩微化、高速化、高智化、渗透化为主要特征的一体化管理。因此,许多学者意识到了档案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目录学、文献学等学科各自为政、孤军奋战的弊端,提倡在融合各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建立文献信息的理论基础。吴慰慈先生认为,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等共同的理论是文献信息理论,以文献信息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都是它的分支学科。黄宗忠先生则倡导文献信息的一体化。他认为,文献信息的本质含于文献之中的信息,一切以文献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都是属于文献信息学的范畴。
3.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实践发展。人们在进行理论探索的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我国从1978年开始了“图书情报一体化”的讨论,尽管这次讨论没有得到完全一致的结论,但有力地宣传了“文献信息一体化”的观点,为今后实践奠定了思想基础。1984年,武汉大学成立了图书情报学院。 1985年,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更名为“文献情报中心”,整个系统实现了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管理。 1987年,国家组建了“部级图书情报协调委员会”。现在,部分企业已经实行了图书、情报、档案的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了文献信息的整体功能。如宝钢、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 1996年,上海图书情报新馆组建成立,使图书情报一体化进入了一個跨世纪的里程。它作为我国最早实行图书情报一体化的大型图书馆,其管理方法和实践均可以成为新世纪我国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模式。由此可见,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不是任何人凭空想象出来的,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其自身发展的必然性结果。[5]
参考文献
[1]李励.探索图书、情报、档案的一体化管理[J].信息化建设,2008,(5):54.
[2]赵颖博.浅析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管理[J].黑龙江史志,2008,(11):79.
[3]范烨.试析我校档案、图书一体化管理新模式-合作共建[J].兰台世界,2008,(1)上半月:56.
[4]沈向若.信息时代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J].兰台世界,2008,(7)下半月:30.
[5]高瑛,黄新苏.试论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J].兰台世界,2008,(2)下半月:35- 36.
作者简介
张丽华(1969-),女,湖北大冶人,广东省梅州市嘉应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务,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情报管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