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安得广厦千万间

时间:2024-04-25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针对城市弱势群体的住房保障成为了不容忽视的难题。本文提出的城市弱势群体是指以城市为主要居住地,由于社会转轨原因而导致其沦为弱势群体的人群。为此,项目组将基于实证调查,针对地区弱势群体居住区分布情况,对三类具有代表性的弱势群体居住区进行该群体工作的阐述、居住现状和居住需求的实况调查分析,以此作为本文解决城市弱势群体住房困难的参考。在大量问卷调查及数据统计的基础上,项目组将从人口结构、物质环境、社区管理和政策惠民普及度四个方面建立评价因子和评价体系,根据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确定不同类型弱势群体居住区的改善方案,提出有助于住区和谐的措施。

关键词:城市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居住区;评价体系;决策分析;住房保障

本文是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創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1610378179

1 背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艰巨的任务,这涉及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需要统筹规划。其中,解决城市弱势群体居住区现状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建立和完善城市弱势群体住房保障制度、提供公共住房是政府和社会全体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这不仅能够有效减少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不稳定因素,还能在我国社会逐渐富裕的同时,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同时,它不仅仅保护了城市弱势群体的利益,也保证了其他人的福利最大化。但目前城市弱势群体处在经济、社会和政治层面的弱势地位,掌握资源很少,他们的声音很难在社会中发表出来,所以在涉及这类人群利益时,通常需要大众媒体等外部力量来为他们表达。

2 城市弱势群体的组成

城市弱势群体是指在城市中那些被排除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之外,不能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生活处于困境的人。这一阶层主要由失业人员、因城市化失地的农民以及在城市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并以城市为主要居住地的农民工三大群体构成,除此之外还包括主要纳入民政系统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孤寡老人和少数因重病、灾祸等其它原因致贫的人员。

2.1 退休及下岗人员

由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做出重大调整,所以一批劳动者就要失掉原有的工作岗位,此类城市弱势群体的存在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各种深层次矛盾不断显现。这些下岗人员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5-55岁之间,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技术单一、竞争能力弱,所以就业较困难。但是以前在岗时其工资收入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他们一旦失去工作,家庭就会陷入贫困的境地。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这类受访者普遍存在反哺现象,即原本应是子女瞻仰老人,但是老人却在承担着子女的生活费用,比如大多数老人在抚养孙子、孙女读书,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中华传统的“养儿防老”思想,但是这在我们现代社会中实现价值又是什么呢。不仅如此,一部分退休家庭没有固定的住房,又缺少经济来源,所以就出现了三代,甚至“四世同堂”的尴尬局面。有一部分老人为了满足子女的居住需求,出售了自己原本的住房,因此社会上总会出现一些为子女操劳一辈子的老人被“驱逐出境”的现象,所以解决退休及下岗人员的住房问题迫在眉睫。

2.2 外来务工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封闭、落后的地区来到陌生的城市,在这一部分人群中,有已经在陌生的城市定居,但还有一大部分仍在城市生活中苦苦挣扎,他们作为造房者却没有能力成为住房者,仅居住在几平米的出租屋里。考虑到这些农民工的文化水平,项目组决定以口头的形式来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状况。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工人是外来务工人员,因为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只能干一些体力活,在工作的过程中他们或多或少的患上了一些积劳成疾的病。外来务工人员大多还带着家属,因为经济有限,一家子通常选择租住在十几平米的房子里,生活非常拥挤。

2.3 残障人士

残障人士是指因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导致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并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很多的残障人士因为其身体不便所以常常造成劳动的不便,他们中的大多数主要靠着政府的救济金生活着。来自社会与个人的观念偏差也会对这类人群的心理造成阻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残障人士不仅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更是弱势群体中的边缘人群。项目组这次采访的对象,主要是生活条件低于大多数人的一些残障人士,他们很难通过个人劳动来维持其正常生活,不得不依赖社会,更不要说有舒适的住房了。

3 居住状况及居住问题实态调查分析

本文针对弱势群体居住区分布特点,通过资料查阅、实地踏勘、座谈访问、问卷调查四种调研方法,对三类具有代表性的弱势群体居住区进行实况调查分析,再通过对这三种不同类型弱势群体居住区多方面的差异性比较分析,建立了一般性调查因子和特殊性调查因子(见表1),其中教育程度人员调查在6岁及以上人员中进行,居民就业情况在18岁及以上人员中进行。

3.1 基于一般性调查因子上的弱势群体居住区居住问题分析

从城中村、旧城平房区和衰退厂矿老宿舍区等城市居住弱势群体聚居地的人口结构、社会特征和居住现状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1)老龄化较严重。旧城平房区和原单位制住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均超过全国老龄化水平。

2)居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居民以初高中毕业为主,影响其就业和社区改建能力。

3)就业不充分或不稳定。很多居民的就地点与居住地点临近,对居住区位的依赖性较大。居民大多对高质量住房没有支付能力,都存在住房期望值与居住现状的矛盾。

4)这些区域在居住方面普遍存在居住拥挤、房屋老旧、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由于存在着普遍的违章建设加建、搭建等现象,居民的实际居住拥挤得到一定缓解,基础设施条件差成为对居民居住质量影响最大的因素。

5)这些区域往往承担着廉租屋的社会职能,在目前城市保障性住房覆盖面不足的情况下,在较为便利的区位为城市低收入群体和外来流动人口提供了居所。

3.2 专项分析

(1)福田区

因为福田区处于原商业繁华地段,建筑具有“商住”两用的特点,所以项目组以人口来源和居民经营行业为调查因子。经调查分析可知,福田区建筑以住宅形式为主,但这些建筑的居住功能大大被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商业功能,而且“商住”混杂十分严重。住宅商业功能的增强,导致外来人口的剧增,因此福田区的人口大多数为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主要从事低端的商业活动,经济收入不稳定,对住房改造能力微弱。

(2)烟袋斜街片

由于烟袋斜街片属于历史街区,年代久远,所以项目组以老建筑保护情况和居民对于老建筑的期望为调查因子。经调查分析可知,烟袋斜街片建筑使用年限过长,现有的生活设施与现代化生活要求相矛盾,居民对于住房改善的迫切需求必然会对历史街区进行肌理重建。我们已经发现许多历史文化资源遭到人为的破坏,无法发挥其原有的价值,这类地块发展受到严峻考验。

(3)武重重型机械厂职工住区

根据武重重型机械厂职工住区的弱势人群比重大这一特点,项目组以弱势群体构成为调查因子。经调查分析可知,武重重型机械厂职工住区的弱势群体主要由残疾人、低保户、离退休人员和失业人员构成,这类人群失业率高。由于社区活动受到经济能力的限制,残疾人得不到社区福利和社会保障,由此可见此类社区急需改善。

4 城市弱势群体居住区居住需求调查

4.1 城市弱势群体居住区居民满意度调查

居民满意度主要涉及到住房设施、居住环境及社区管理与服务三个方面(见表2)。

居民居住满意度主要涉及到现有住房设施、居住环境及社区管理与服务三个方面,基于居民满意度调查,我们对居住问题有以下分析:

1)住房设施质量低下。由于住房使用年限久远,设施老化严重,有些建筑质量较差,甚至在时间的摧残下已经成为了危房。

2)住房功能退化。由于单位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居民住房面积普遍过小,导致许多住房不能满足居住户数的要求,这就造成了居民混住在一起的现象。

3)居住用地比例较大,缺乏公共设施。 社区居住密度较大,各类绿地比例很小。除此之外社区环境污染也很严重,普遍存在“脏、乱、差”现象。

4.2 城市弱势群体住区居住需求调查研究

通过对城市弱势群体居住区居民居住的问卷调查分析,我们对他们的需求进行了分类,大致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往需求三大类(见表3)。其中生理需求主要表现在住房功能的完善、住房设施质量的提高以及基础设施配套的满足。安全需求主要体现在社区管理和社区居住人口1:3结构两个方面。交往需求主要体现在公共服务设施与社区服务两个方面。

4.3 弱势群体居住社区居住质量评价体系建构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我们从人口结构与经济能力、物质环境及社区管理三个方面建立评价因子和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的建构旨在了解社区的居住的主要问题和居民的主要需要,通过一般性因子的基础分析后,从评价体系中得出特定住区中的特殊因子,针对该住区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便于从改造更新中找出薄弱环节,做出应对决策。

5 城市弱势群体住区改造措施

通过对城市弱势群体居住区现居住状况状和居住需求的调查分析,建立弱势群体居住区居住质量評价系统,针对评价系统中的评价因素,确定现居住情况中的主要矛盾,通过对社区硬件体系和软件体系的共同营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促进和谐社区的构建。

5.1 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

在社区改善的过程中文化的传承是一直是核心问题,社区改造应该是是有机更新的过程,而不是大规模的推倒重建。所以对于历史传统特色风貌地段社区,应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居民对于住房改善的期望,尽量维持原有的居住空间结构和传统生活习惯,然后再对这类社区进行保护性的更新改造。最终达到旧城基础设施加强建设,提高社区环境和居民的居住质量,实现旧城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可持续提升,同时又让新住宅和老住宅和谐共存,以延续社区历史文脉。

5.2 重新整理、合并社区资源,改变不合理的功能结构

在社区改造中要注重改变住房户型及内部空间不合理的现象,以改善住房资源的浪费与不合理,解决户型与套型的矛盾,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社区不合理的功能混合模式,进行社区功能分区及资源整合。同时还要降低居住用地的比例,控制容积率,以增加绿化,提高居民居住舒适感。对于居住人口较多的住区还需要分散住区入口。但在改造的同时也要注重居民的私密性及交往需求等问题,不可因为一堵高墙而切断了居民之间的联系。

5.3 增加社区公共设施

在社区住房改造等物质的环境改造中,强调建筑形式、风格的协调统一,同时注重住房空间分配与居民需求之间的关系,一个社区要实现可持续化则必须配备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空间及绿化系统的不足会导致居民之间缺乏沟通的渠道,使居民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影响整个社区的和谐发展。

5.4 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

构件多元化的居住模式是社区人口的多样化的必然结构。在社区的改造中,需要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人口构成,不能盲目改造。同时需要根据社区居民的经济能力进行渐进式的改善措施,摒弃大改大建的模式。并且在设置相关设施时,可以考虑到为社区居民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以提高周围居民的就业率的,提高社区的总体经济水平。

5.5 提高居民参与度

在社区的改造过程中,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有效结合是实现双赢的出发点,当居民参与的热情提高了,改造就可以更顺利地实施,所以只有赋予居民决策权才能保证以最有效的方法增进和改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卉. 浅析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问题[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01):9-11+18.

[2]董辅. 城市弱势群体的成因[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04):14-15.

[3]王环宇. 农村残障人员社会救助问题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4]焦怡雪. 城市居住弱势群体住房保障的规划问题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

[5]吴颖,潘宜.居者有其屋:武汉市弱势群体居住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C].//第七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论文集.2008:659-664.

[6]陈淮. 建设住有所居的住房体系的政策取向[J]. 中国发展观察,2008,(04):48-49.

[7]张睿. 合作建房—国外经验借鉴和我国相关制度的建构[D].天津大学,2007.

作者简介

何雨薇(1995-),女,安徽滁州人,安徽财经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