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互联网时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

时间:2024-04-25

刘征

摘 要:文化创意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互联网的发展,为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提供了新的模式。本文通过对北上广三个发达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模式特点的分析,结合互联网技术对文创产业的影响,提出一些顺应网络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文化创意;信息时代;互联网

1 文化创意产业现状

1.1 传统文化创意产业

现阶段,文化创意产业模式中具体到城市发展的主要表现为建立创意产业园区。根据各园区采用的管理方式不同,又可分为以下两种。

一是,自发形成的创意产业聚集地,政府在进行一定的总体规划后,进一步提供相关的优惠政策,从而使这个聚集地发展成为创意产业园区。这种发展模式的问题在于:第一,仅适用于工业基础好,并且汇集了大量创意企业的聚集地;第二,这种园区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政府相关部门的主观意愿,而不是园区企业,再形成区域发展的主动力量就很困难。

二是,政府主动的进行有目标的规划,提供相应的支持性政策来推动创意产业园的建立和发展。企业可通过申请,进驻设施完备的产业园区内。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进驻的门槛高,通常情况下入驻企业需要交纳较高的费用,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第二,园区聚集效应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进入园区的企业,其产业链也需要重新构架。

1.2 互联网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用户信息透明度大大增加,用户的隐私安全性也大大降低。很多互联网平台掌握了客户信息大数据,可以跟一些企业进行合作,将用户的浏览足迹、购物习惯和偏好分析等提供给合作企业。对于这种模式,部分消费者认为,企业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开发产品,最终使消费者更容易买到自己喜欢的产品;但另外一部分消费者认为,这种信息交换完全是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是一种对公众隐私权的侵犯。

而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借助网络中的大数据,所以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种侵权言论的出现将会对企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和冲击。另外,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盗版抄袭行为更加严重,文化创意产品的版权得不到有效保护,文化原创者的知识产权不断被损害,长此以往,文化创意企业的利益难以为继,创新积极性就会被消磨,不利于创意产业的进步。

2 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模式比较

2.1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模式

從空间分布看,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已经初步显现。各产业园的发展模式不同,总的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是以数字娱乐为主要内容,借助信息技术,发展游戏、软件和动漫行业的创意产业园区。如石景山区的北京数字娱乐示范基地,海淀区的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以及大兴区的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等。第二种是以北京自身的工业资源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北京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北京798艺术区等。第三种是借助文化创意行业中的龙头企业,通过他们带动一批上下游企业进行聚集,最终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比如朝阳区的北京欢乐谷,它是中国最强旅游集团——“华侨城”利用四年时间,精心打造的游乐、演艺主题乐园。

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1)社会文化优势。北京历史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

(2)突出的区位优势。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城市之一,也是我国与世界其它国家联系交往的重要枢纽,所以有更多的机会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新思想、新创意,以及国际创意产业的最新动态。

(3)创意氛围浓郁。北京是一个人力资本密集的城市,创意资源和创意人才都非常丰富,高素质人口的聚集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坚实的根基。另外,北京的创意投资日益增多,相关的支持政策和孵化器也逐渐增强,这些都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不足之处

(1)缺乏专业服务组织。目前,除了政府自办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小组外,比较缺乏文化创意领域的专业性组织,如企业文化创意产业联盟等,阻碍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2)缺乏专业创意人才。受到我国传统教育体系的影响和限定,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不够,普遍缺少产学研互动的经验,所以难以将文化进行商品化、产业化或全球化的经营、营销。

(3)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目前,北京知识产权保护的机制尚不完善,而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核心,如果知识产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会使企业的正当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从而打击企业创新研发的积极性。

2.2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模式

近年来,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的产业园区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依附上海的高校建立起来的产业园区,如同济大学建立的建筑设计园区;交通大学建立的游戏软件设计园区等。二是,依托一些改造的大型厂房和仓库建立起来的产业园区,如国棉八厂改建的M50半岛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三是,政府重新开辟的文化产业园,比如在高科技园区内建立的文化科技创业园等。

一、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优势

(1)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十六大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政策文件,上海也在“十一五”规划中将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注重知识经济的发展作为重点进行强调。这些都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环境。目前,上海己经初步形成了政府、中介组织和企业联合推动创意产业的氛围。

(2)创新型城市建设助推上海创意产业集群形成。上海正在由 “四个中心”向“五个中心”迈进,国际创新中心的建设,积极推动着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也会加速相关的基础设施完善,有利于形成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

(3)丰富的文化、科技和人才资源。文化创意产业中,文化是核心灵魂,文化是否具有多样性和独创性直接决定着创意产品的特征。而上海的海派文化融合了江南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元素,成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础。

二、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不足

(1)文化体制欠缺活力。上海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节奏上相对滞后,市场竞争也处于不公平状态,非公有制企业在与公有制企业进行竞争的过程中,明显处于劣势,这就影响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发展。

(2)缺乏国际竞争力。尽管在国内上海的文化产业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与国外其它地区相比,仍然处于较后的位置,国际竞争力相对薄弱。

2.3 广州文化创意产业模式

广州的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文化机构也相对较少,目前,广州的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模式是政府推进型的。

一、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优势

(1)经济优势。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所以该产业离不开经济的支撑。而广州的经济发展速度快,这就为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2)文化优势。广州不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还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具有深厚的文化资源和大量的文物古迹。这些都成为广州不可复制的战略资源,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创新源泉。

(3)科教优势。广州一贯采取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为当地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这些队伍为广州的科技文化创新提供了重要的专业支撑,成为广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智力资源库。

二、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不足

(1)产业链亟待完善。广州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尚不完善,行业间的融合度较低,生产和销售之间的衔接也不紧密。所以,在整体运行过程中,资源难以共享,无法形成创作、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影响了整体的竞争力。

(2)高端人才缺乏,人才结构失衡。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以人的智慧和创造性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产业。因此,它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创意人才的开发利用。广州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既懂管理,又懂文化的复合型人才不够。

(3)企业规模偏小,核心竞争力弱。广州文化创意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产品设计多停留在简单模仿上,原创性不够,导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另外,由于单个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不足,生存能力较低。

3 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建议

面对互联网技术的高速进步,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调整,以适应网络时代的新情况。

(1)完善法律保障,保护知识产权。政府部门、立法机构需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打击非法行为,惩治盗版商户,最大限度抑制盗版产品的传播,促进网上文创的健康发展。

(2)改善文创环境,加强学习合作。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内的各个主体也需要突破原有框架,学习其它行业“互联网+”的成功经验,把信息技术和文化产品更好地融合起来。近来,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宫廷文化创意产品进行了深度开发,受到大众欢迎,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值得其它企业借鉴。

(3)积极培养信息、文化管理复合型人才。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搭建交流平台,创办新型专业,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综合学习;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建立对口实习基地,让在校学生有机会锻炼实践能力。此外,政府也可出台支持性政策,激励复合型人才投身文化创意产业。

(4)创新移动互联网文创产品盈利模式。良好的盈利模式是一个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每个优秀的文创产品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制作成本,只有通过有效的网络金融投融资模式,回收这部分成本,并积累一定的资金,才能进行更多的产品开发。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化创意产业以其“多快好省”的特性,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生的增长动力,而“互联网+”又为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提供了新的模式,为了迎接全方位网络时代的到来,文化创意产业需要适时进行不断地调整、完善。这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

参考文献

[1]赵莉.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J].企业文化,2014(3):14-15.

[2]徐丹丹,孟潇,卫倩倩.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文献综述[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2):105-113.

[3]黎明泽,刘小敏.发展广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审思[J].社会与文化,2009(6):59-6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