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

时间:2024-04-25

陈国敬

摘 要: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梳理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阐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认识。探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法路径。

关键词:党的十九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乡村儒学堂;“图书馆+书院”模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进一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解决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值得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研讨和探索。***总书记明确提出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予以系统阐发以来,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1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当代中国人重新发现文化上的自我提供内在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能够提供深刻的启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改善人与人的关系、优化人际交往、重建社会信任体系方面,能够提供重要资源。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是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就是因为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其“根”其“魂”一直绵延至今。我们应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在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精髓的同时,更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真正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现状

2.1 “国学”传承多维探索

“国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得到各界重视。《百家讲坛》相继推出阎崇年讲清帝、易中天讲三国和于丹讲论语;央视10套科教频道推出《中国成语大会》;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國外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并在世界多数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同时,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相继展开,有的学校和地区编成教材列入教辅范围。

2.2 国际传播拓展新篇

一是国际传播和国际交流持续展开,从“欢乐春节”系列活动,到相继展开的文化艺术团体赴美国参加中国民间工艺进校园活动等,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地区、方式与途径在不断扩展。二是亮点方面,依托“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开启了“丝绸之路经济带非遗推广专项行动”。这一活动跨越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和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弘扬丝路精神,促进文明互鉴,极大地弘扬并发挥民族民间文化的艺术魅力与优秀传统。

2.3 以人为本突出重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是广大民众,保护好传承人是继承和弘扬好传统文化的关键。一是高度重视高龄传承人。高龄传承人不但掌握着高超的技艺技法,而且拥有比普通传承人更多的历史记忆和社会经验,既稀缺又珍贵。二是健全并巩固传承人队伍。老、中、青的有序传承,精英文化、主流文化、民间文化及非物质文化等不同层级与类别的文化承载者的全面照顾。三是注重提高传承人素质。保护传承人,关注传承人的精神面貌和人文素养,也是提高传承人技艺的有力措施。

3 建设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基层平台

3.1 推行“图书馆+书院”模式

近年来,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国各地积极探索,不断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书院建设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以山东省为例,2014年,山东省在城乡启动了尼山书院建设,目前,“图书馆+书院”模式在山东省公共图书馆全面推开,借助图书馆的独特优势,搭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截至2017年底,山东省共建成尼山书院150家,其中省级1个,副省级2个,市级15个,县级132个。各级尼山书院都建成了硬件设施建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内容涉及国学讲座、文化体验、经典诵读、道德教育、展览培训等。各级尼山书院举办各类活动2.2万余场次,参与群众195万余人次,成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新亮点。

3.2 建设特色“乡村(社区)儒学堂”

临沂市文广新局坚持以突出地方特色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国学教育为抓手,全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普及,建成了一批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社区)儒学堂。蒙阴县创新开展儒学文化传播活动,成立“乡村儒学推广会”,推广乡村儒学堂建设,开展儒学文化传播志愿服务活动。其中,蒙阴县联城镇小山口村儒学讲堂获评“山东省乡村(社区)儒学示范点”。平邑县九间棚集团建成“九间棚乡村儒学院”,开展“国学百村行”送儒学下乡活动,在全县120余个社区和农村进行儒学和孝文化讲座,服务群众达2.7万余人次,在全县掀起了乡村儒学热潮。

3.3 发展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内涵

一是创设具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学校以“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作为载体,让孩子通晓礼仪规范、懂礼行礼、践礼并传播礼,让“美行成习”成为校园的风尚。二是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掘学生主观能动性。将经典诵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多背古诗词。阅读适合小学生阅读和学习的国学经典,比如:《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等国学经典。三是利用节日的丰富内涵,开展以感受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教育活动,针对学生进行提高文化素质,维护社会公德,讲礼仪知孝道等方面的教育。

4 完善基层文化平台管理运行机制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平台建设工作中,为解决好人员哪里来、经费怎么出的问题,多地采取坚持“部门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强社会合作,成效显著。

一是加强公共文化队伍建设。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参与度,加快推进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主要通过吸纳志愿服务、邀请社会教育机构参与等方式,整合优质资源,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专家库。结合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活动,对广大市民进行国学经典培训、非遗展演、琴棋书画培训等,进一步拓展服务空间。

二是健全评价考核机制。文化主管部门要建立基层文化单位服务情况的需求反馈、动态监测和绩效评价机制,同时引入社会第三方开展公众满意度测评,总结经验,巩固成果。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要以创建一个网络健全、功能多元、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集成、整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

5 推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其间至少可分为保存保真、整理挖掘、传承弘扬、转化再造、创新发展等几个由基础到高端、依次递进的段落。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大体上应分别对应最后两个阶段。为此,我们要采取切实可行措施,积极为转化创新夯实基础、创造条件。

一要提高阐释研究水平,增进科学认知,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既要知其何为又要知其如何为。二要加强遗产保护运用,延续血脉风骨,使其既有形又有神、形神兼具完整统一。三要强化宣传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养,让人人都充分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清楚自己从何而来、身在何处。四要加大实践养成力度,打造体验平台,推行经典阅读、礼仪普及、大众讲座等,做到内容鲜活、形式活泼。五要完善弘扬体制机制,夯实保障条件,把软保护和硬约束结合起来,使自觉遵守与立法规定相得益彰。六要优化传承创新环境,营造发展氛围,多管齐下合力共为,为之注入新动力、展现新景象。

6 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2017年01月09日 15版)

[2]郭万超,景俊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现状[J].中国国情国力,2016(12):11-1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