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识谱分层教学初探

时间:2024-04-25

张达睿 杨琼华 马成芳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进行音乐表演和创造等教学活动,识谱要与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歌曲或乐曲识读乐谱,也可以借助乐器演奏来学习”。可见识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的识谱教学因缺少系统的思路和科学的方法,致使“学生学起来无趣,教师教起来乏味”这一现象普遍存在,成为困扰音乐教学的一大问题。

小学音乐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来自各个年级、各个年龄段,其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为不同学段的学生制订合理的识谱要求,使学生得到整体、有序的识谱能力的培養。在探究小学分层音乐识谱教学的过程当中,笔者尝试将小学生划分为低、中、高三个学段来制订识谱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地安排教学。

1 准备阶段(一年级、二年级)——创设氛围,培养兴趣

对于小学低学段的学生而言,其听辨能力和音乐记忆力都在快速发展。作为教师应在这一个阶段让学生从感性上积累节奏感和音高感等,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1 律动游戏,提升感知力

一年级、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游走”,难以较长时间地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提升音乐感知力,在游戏中认识音符、唱名、时值等音乐元素,获得音乐知识与技能。

如,“人音版”小学音乐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二课,采用画图形的方式让学生感受音的长短。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兴趣,用抛纸团形成的抛物线表示长音,以乒乓球的跳动表示短音,让学生在视觉的辅助下感知音的长短。

1.2 乐器演奏,训练节奏感

众所周知,旋律与节奏都是音乐语言的重要组成要素,但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单独表现,因此为降低小学识谱教学的难度,可采用节奏先行的方式。奥尔夫、柯达伊等著名音乐教育家,对节奏要素的练习和教学都有针对性的研究,其共同特点之一便是强“动”。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用耳朵听,更要带领他们在实践中感知音乐的流动。这时,简单的小型打击乐器便会成为教学的好助手。

如,教授“人音版”小学音乐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三课中的《大家来劳动》时,笔者以自制小型打击乐器和常见小型打击乐器结合使用的方法,分三组让学生感知“劳动”的声响 :敲击碰钟模仿修理桌子的声音“叮叮叮叮”,摩擦塑料袋模仿擦桌椅的声音“嚓嚓”,摇动沙槌模仿扫地的声音“唰唰”。最后三组共同发声形成一条多声部的节奏练习曲,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也让他们在合作演奏中,初步体验和声的效果。我们所处的环境到处充满不同的节奏和声响,可

以多进行此类尝试,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一些较有特点的节奏型,把节奏教授融入他们最熟悉的情境中,让他们零负担地学习。

2 提升阶段(三年级、四年级)——巧用方法,夯实基础

小学的中学段是学生身心迅速发展,听觉、触觉明显增强的时期,而有了低学段所积累下来的知识作为基础,其学习乐谱知识的理解力已经提高。所以,这一阶段是提升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最佳时期,也是提高其识谱能力的良好时机。

2.1 运用图谱,解决难点

在对“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进行解读、分析后提出:从第五册起,正式要求视唱歌曲中的部分旋律,从第一课视唱一个小节到后来的视唱多个小节、多个乐句 ;关于识谱的片断比较练习也更为复杂,从原来听辨曲调中的相同旋律转向听辨相同音与不同音,以及听出曲调中出现最多的音……通过进一步研究教材,笔者也发现在识谱能力形成的关键期,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特别重视,而“人音版”教材在此阶段使用柯尔文手势,标志着规范图式应用的开始。应用图形谱,通过不同图形或符号将抽象的音符变得具体化、形象化,比如运用音高变化、节奏长短、力度强弱或者色彩变化等方式,能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重点。

如,德彪西的《木偶的步态舞》,教材中绘制的一个个小脚印忽高忽低,不但表现出乐曲的旋律音高,还生动表现了乐曲内容。学生在欣赏时,很容易就分辨出了该曲的曲式结构,这远比在教师的提示下让学生写诸如“ABA”式的曲式结构要形象得多;又如,对比欣赏歌曲《小白菜》和《鲁冰花》,两首歌曲中都含有悲伤的情绪,只是前者更胜一筹。所以在完整欣赏两首歌曲后,笔者提供了两种色彩供学生根据歌曲的情绪进行选择,一种是偏冷的蓝色,另一种是比之更深的黑色,这样通过简单的色彩辨析降低了情绪对比的难度。

2.2 词谱视听,有效结合

笔者用“视听结合”的方法进行识谱教学,得出这样的经验 :先听唱为主,渗透视唱;然后增加视唱比重;最后过渡到独立视唱……就这样一步步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增强学生的识谱能力。“词谱结合”的方法也是同样的道理 :有些歌曲的节奏、旋律比较

简单,采用唱谱为主的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更能树立其信心;有些歌曲有一定难度,就采用先学唱歌词,继而待学生对歌曲的旋律建立深刻的印象后再唱谱。

如,“人音版”小学音乐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课“水上的歌”中,《让我们荡起双桨》和《小螺号》这两首歌曲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在教授这一课时,教师先请学生演唱歌曲,再引导他们视唱歌谱,这样不仅降低了识谱难度,提升了学生识记音符高低位置的能力,而且对唱谱的兴趣和信心的建立也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3 深化阶段(五年级、六年级)——创作体验,养好习惯

进入小学高学段,学生将面对难度较大的曲谱,虽有此前打下的基础,仍需教师采用巧妙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不走入“应试”的误区。

3.1 巧妙编创,提升识谱能力

培养创造能力是音乐课程价值的重要体现之一,我们在识谱教学中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力和主动识谱的意愿。

如,让学生们进行编创节奏和旋律的练习,在教材的练习中也多次出现这样的题目,给学生几个音和几组特定的节奏型,让他们去编创自己喜欢的旋律等,并从实践中体会创作之快乐。

3.2 器乐教学,促进识谱学习

课堂乐器教学是音乐课主要教学内容之一,也是识谱教学的最佳实践方式。由于需要正确地吹奏出各种音符的时值、音高,并通过反复演奏进行听音和识谱训练,所以学生学习乐器演奏的过程同时也是识谱的过程。在教学中可以抽出一些时间让学生用竖笛、口风琴、口琴等乐器吹奏学会的歌曲,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乐谱的认识,又巩固了学生对歌曲的学习。

如,在学习二声部歌曲(如“人音版”音乐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牧场上的家》《雪花带来冬天的梦》,五年级下册《一把雨伞圆溜溜》 《田野在召唤》 《小白船》等)时,为了让学生熟悉自己声部的旋律,可先用乐器演奏,待学生熟悉后再演唱,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准确的音高概念,把握好音准与和声感。

3.3 合唱训练,检验识谱水平

合唱是音乐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其教学效果的呈现依赖于学生的识谱能力,所以合唱训练便成为检验学生识谱水平的一把标尺。其实,合唱教学贯穿于整个歌唱教学的各个阶段,并通过长期的试唱练耳、节奏音准训练,使得人体各个器官同时启动、协调一致,从而实现对反应能力及思维敏捷性的训练。特别是在小学高学段,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合唱曲进行多声部教学的探索。

识谱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明确小学各学段的识谱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的识谱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