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培育盲区和路径选择

时间:2024-04-25

摘 要:作为职业教育的灵魂所在,工匠精神以工匠的非凡技艺为依托,传递出集道德、研究、创新与技艺于一体的职业精神。本文简要分析了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培育盲区,从建立完善制度、树立教育导向、变革思想态度、加强文化熏陶以及实践技能培养等五方面,着重探讨了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培育路径选择,以供借鉴。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工匠精神;教育导向;职业态度

要想切实推动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有效培养人才,必须要打破传统理念局限、深化思维认识、拓展思维视角,正确解读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1 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培育盲区分析

1.1 受传统功利主义观念束缚

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培育盲区由古至今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古代人深受功利主义思想与金钱价值观念的束缚,在“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影响下,既享受着工匠用技艺创造出的成果,又对于工匠存在鄙夷态度与偏见。而现代职场注重速度与时效,消解了工匠精神中强调的钻研、雕琢等理念,致使投机取巧、好逸恶劳之风盛行,进而带偏了职业教育的学风。

1.2 受教育体制与院校机制的制约

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深受企业思维影响,导致教育政策与行为指令出现偏差,缺乏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立法,也缺少保障工匠精神的机制与政策导向。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失衡,一味追求办学规模的扩大化与就业率的上升,忽视了职业教育发展所要遵循的客观规律,致使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工匠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进而造成学生职业能力难以提高。

1.3 受工匠文化传承流失的局限

中华民族拥有着庖丁解牛、鲁班学艺、卖油翁等历史悠久、脍炙人口的工匠式传奇故事,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手工工艺与技术失传、失真现象严重,传统工艺呈现出后继无人的特点,进而使得传统工匠文化的底蕴与传承意识在职业教育中逐渐丢失[1]。

2 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培育路径选择

2.1 建立完善工匠制度,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事实上,任何举措、任务、精神的真正下达与落实都要依靠制度发挥保障与约束作用,因此要想在职业教育中深化工匠精神的培养,必须要以牢固的制度框架作为依托,发挥工匠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都经历过粗制滥造的发展阶段,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诱因在于缺乏完善的制度约束、政策维护以及激励保障,后经总结经验与反思过错,这些发达国家寻求到了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建立集法律规范、标准制定以及质量认证于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不仅扭转了因粗制滥造造成的混乱发展局面,更实现了国家制造业的蜕变与质量等级的一大飞跃。因此,我国应当以此为鉴,强化顶层设计的重要性,借助完善的工匠制度引领行业价值。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建立技能大赛奖励制度、创新孵化激励制度以及创业项目资助制度等,以制度为依据推动工匠精神政策的落实,激励职业院校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提高实践操作技能水平,最终凝结成职业院校独有的学校文化,与工匠精神互为映衬与支撑,真正推进工匠制度与学校教育体系的融合,塑造严谨、专业、特色化的工匠制度环境,推动教育活动朝良性方向发展。

2.2 牢固树立教育导向,完善多项培育任务

首先,应当依据工匠精神的培养方向,完善职业教育的教学设计,确保将工匠精神的理念进行明确拆分与精细化解读,牢牢把握其要义与精髓,融入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推动相关配套考察评价体系的建设,进而塑造洋溢着浓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其次,完善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在职业院校中设立专门的大师工作室,聘请业界知名工匠大师定期到学校中开展讲座,授予其客座教授荣誉称号。同时定期指派教师进行培训深造,不断丰富其教学知识储备、锻炼操作技能,与知名企业建立密切合作,指派教师到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进一步塑造具备工匠精神的优秀师资队伍。

再次,应注重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确保将工匠精神与德育有机结合。在思想政治课、党员培训会、专业课以及实习实训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职业观,确保职业教育将经验技能培养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深化教育、在实践中推进学习。

最后,还应引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互动中,对工匠精神的客观要求催生了能够传承这种精神的学徒制[2]。学徒制并不仅仅是继承传统,由师傅传授徒弟技术,更要结合现代社会发展进行创新,在教导的同时传递出专业理念与工匠文化,在这种传承中推动工匠精神的延续。工匠精神由技术层面的表象传递出精神层面的实质,确保技术工人真正秉持着认真负责、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职业工作态度,使工匠精神得以全面发扬。

2.3 推动思想态度变革,构建良好舆论环境

要想确保职业教育真正能够将工匠精神进行传承与发扬,其重要出发点便是彻底矫正以往错误的理念认知,挣脱固有思维的束缚,重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认知点,真正树立对于工匠的尊重态度及对其深厚工艺手段、技艺水平的钦佩与仰慕。鉴于發达国家对于不同职业工种的态度我们可以得知,在其眼中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普通工匠、无论是厨师还是工程师,他们都拥有同样平等、崇高的社会地位,同样受到别人的尊重,这就是发达国家工匠精神的最好体现。我们应当以此为鉴,真正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着力点,领会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强化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与思想品德的塑造。在职业教育中,应当真正将工匠精神的概念与核心要义进行多维度解读与传达,使其转化为一种尝试,深化对于工匠技艺的景仰与尊重,修正现代社会的浮躁心态与功利主义思想,构建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同时,国家应当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在社会范围内重新审视工匠的重要作用,打破社会现有对于工匠的偏见,构建出与其技能水平相匹配的进阶通道,提升技术岗位的薪资待遇与福利水平,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与职业认同感。

2.4 加强工匠文化熏陶,促进职业精神培养

作为一种隐形文化,工匠精神需要以文化视域内的精神鼓励作为支撑,循序渐进深化其固有价值。职业院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突出工匠文化的作用,扩大工匠文化的宣传与普及力度,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进而最大限度发扬其内在的文化价值。职业院校不仅应在日常教学与实习实训中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工匠精神的真实魅力,构建出独有的职业情怀,还应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例如在食堂、風景石、园林景观处张贴条幅标语,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牢固记忆与潜在认知;开展技能大讲堂活动,鼓励师生共同参与;邀请业界大师与企业工匠人才举办讲座培训活动,进一步强化工匠精神的培养。

2.5 强化实践技能培养,推动工匠精神外化

归根结底,工匠精神最主要的渗透途径即为工作实践,因此职业院校应当着重强化学生的实习实训,引导学生在实践锻炼中践行工匠精神,进而转化为其自身具备的职业素质。顶岗实习是工匠精神意志整合的必要环节,反复练习是职业技能达到熟练的必经之路,在此阶段工匠精神外化行为也需得到强化,渗透于职业技能的练习之中,以上升为意志行为[3]。因此,可利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驻扎到企业中实习,在日常完成工作任务中感受到企业文化,提升职业素养,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尊态度、坚定信念与乐观积极心态,养成职业情怀,进而推动工匠精神的有效外化。

3 结论

总而言之,职业院校应当正视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培育盲区,在日常教育中牢固树立工匠精神的正确理念内涵,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领会工匠精神的真谛,使职业教育在工匠精神的指导下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李云飞.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本体追问、教育盲区及价值重塑[J].职教通讯,2017,(19):1-4.

[2]李云飞.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培育盲区和路径选择[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1,(4):5-9.

[3]简莹.论职业教育中如何培养“工匠精神”[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02):3-4.

作者简介

亓路路(1988-)男,汉族,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计算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管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