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摘 要:贫困大学生是近年来高校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相比其他大学生,贫困大学生面临社会、家庭、学校的多方面压力,心理障礙的形成远远高于普通学生。分析了解贫困大学生的状况,探索影响心理健康的原因,寻找对策,这对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1 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没有家里的经济支撑,面对身边的多种诱惑,无法向其他大学生一样进行消费。主动划清与其他大学生的界限,且无法正常融入大学生生活的氛围。因此产生了自卑、敏感、胆怯、焦虑等心理问题。
1.1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大学生成长中最大的心理障碍。家庭经济贫困让大学生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出现了强烈的自卑心理,具体表现如下:独来独往、不善于交际、甚至自我封闭,过度自卑、大小事不闻不问、遇事逃避,敏感多疑、缺乏自信、看不起自己,害怕和别人讨论,杜绝和别人交朋友,总怀疑别人不尊重自己和看不起自己,极度敏感。当前社会是一个经济社会,也是一个关系社会,人际关系的好坏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更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1.2 敏感封闭心理
大多数贫困大学生为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面打工,童年时期大多数时间都是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缺乏父母的关爱,缺乏与父母面对面的沟通。因此他们不愿意与人过多的交谈,性格一般比较内向。由于受成长环境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受外界事物敏感很高,甚至过度猜疑,过度在乎与自己不相关的事情。所以他们有着一颗比普通大学生更加敏感的心,打不开心理的枷锁,更容易将自己封闭起来。
1.3 胆怯心理
贫困大学生长期处于一个封闭、不利的环境中,他们会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他人,在陌生的环境中常常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由于他们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中再加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导致了这些贫困大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他人、社会。导致这些现象:超级自信或完全不自信、自尊心太强或自卑感太强、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有着一种强烈的不认同感,对别人也常常保持警惕。
1.4 焦虑不安的心理
贫困大学生初入大学校园,表现出对大学的种种不适应,容易迷茫,找不到方向,于是会焦虑不安。除此以外,他们考虑到家庭的经济问题,从小就比较节俭,他们心疼父母常年在外面打工的艰辛。在承受沉重的课业负担的同时,还要为生机奔波。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希望通过学业成绩来获取奖学金,以减轻经济负担,长期处于紧张的学习中,这导致学习压力增大,焦虑更严重。
2 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2.1 家庭方面
家庭经济贫困是首要原因。家庭贫困是因为大多数都是父母下岗,或农民出生,靠天吃饭,家庭子女多,上有老下有小,或长期处于病态。贫困大学生经常为生活犯愁,为一日三餐担忧。另外,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作比较,嫌弃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如别人,把自己没有完成的事情或者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来替他们完成,比他们生活的更好。这些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导致心理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2.2 学校方面
我国教育体制是以应试为主的教育制度。学校、老师过分注重学生的成绩,对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较少,长期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一直强调只有学习才能带来出路,长期功利化的教育加重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形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丧失了他们对除了学习以外其他事物的兴趣和信心。这直接影响着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2.3 社会方面
社会各种非主流文化也直接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些非主流文化给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代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许多经济条件优越的独生子女,他们吃的美味佳肴、穿的光鲜亮丽、玩的别出心裁。而贫困大学生数着钱过日子,生活单调,无趣可言,他们自觉寒酸从而容易产生过强自尊心和虚荣心,使他们不能正确的对待同学及学校的关心。另一方面,社会上大部分人对贫困大学生缺乏同情和理解甚至抱有歧视,嘲笑的态度,社会上极大一部分人以貌取人,以钱待人。从而导致心理障碍,形成心理问题。
2.4 自身方面
贫困大学生自己的态度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经济贫困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思想困扰,甚至改变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长期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使他们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及对待国家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贫困大学生过于节衣缩食,尽量减少每项开支,他们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周末甚至寒暑假来打工挣钱导致学业耽误,最后弄得两手空,学业、金钱一无所得,身心疲惫。从此他们开始对生活失去信心,放弃个人理想和生活信念,使他们的心理渐渐发生了严重的扭曲。久而久之,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
3 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1 健全资助体系,减轻贫困大学生经济压力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经济贫困,因此,解决他们心理问题需从经济着手。就是对贫困大学生提供一系列的资助体系,使大学生读书的费用等基本问题得到基本保障。政府及高校应积极建立多渠道扶助贫困大学生的有效机制。如提高经济岗位、勤工俭学制度。健全奖、贷、助、补、减等制度进行援助,动员社会团体及个人捐资助学。从而设立各种助学扶贫资金。开展多种资助渠道,加大资助力度,让每一位贫困大学生都能享受相应的补助。
3.2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体系
高校应把学生的健康问题作为教育观念的重要内容。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制定一系列的方针,措施,要求各大高校以不同的活动形式不定时的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心理健康指导教育。同时各大高校要积极开展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加强贫困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尤其是要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指导,使贫困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掌握调节情绪和有效控制心理健康的方法。提高贫困大学生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3.3 教育贫困大学生正确面对贫困
树立大学生正确面对贫困,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迎接困难和挫折的社会风气。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的心理,树立自信心,增强承受能力,尽快调节挫折带来的消极心理。引导贫困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积极接纳他人的支持,而不是回避、拒绝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同时,社会中的每个人应该尊重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关心爱护贫困大学生,对贫困大学生做到有爱心、耐心、同情心。形成团结友善、助人为乐的社会风气。
3.4 贫困大学生自身要勇于挑战
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他们自己,因此,贫困大学生应该多找自身的原因,不断的反思自己。第一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树立节约意识,适当的勤工减学。第二贫困大学生要有健康乐观的心态,善于与他人交往,积极主动的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第三先就业再择业,想就业就不断的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不断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自身理想信念和心理健康教育,自觉树立起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高云峰.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2015.3
[2]李蓓.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3
[3]李金峰.新时期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2
作者简介
李明蓉(1987-),女,汉族,广元,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