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摘 要:在近几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机媒体的迅速发展,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手机媒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正在逐渐改变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其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要采取相对应的对策来面对手机媒体给高校大学生带来的挑战,让手机媒体更好的为大学生服务。
关键词:手机媒体;高校大学生;挑战;对策
近几年,随着手机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上的功能越来越多变化,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觑。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最常用的载体,深受大学生的喜爱。高校大学生手机上进行知识学习非常便利,与同学、老师进行学习交流也非常方面。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提到,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我国网民规模继续保持平稳增长。[1]手机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1 手机媒体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手机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对高校大学生学生和生活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我们需要正确的面对。关于积极的影响要发展,关于消极的影响要采取对策,进行改正。
1.1 手机媒体对高校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1.1 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
手机媒体打破了传统的面对面教授课程的方式。高校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一般采用,教师课堂授课的方法,形式比较单一。而手机媒体的介入,丰富了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在群里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及时的询问、讨论。不再像以前只能在学校上课时才能问老师。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方便教师更好的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及时的跟学生分享知识。手机上有很多学习软件,有学习英语的、音乐的、书法等。更加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1.2 加快了信息的传播与接收
手机体重轻,便于携带,价格也是多样,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每个人可以及时的在手机上发布消息,也可以及时的从手机上获得信息。可以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随时随地了解信息,不受书本、课堂的限制。大学生还可以通过手机与外界进行交流,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做到不出户就可以知道天下事。这样,极大程度的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大学生的见识。
1.2 手机媒体对高校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2.1 缺少信息的分辨能力
高校大学生,尤其是才进入高校的大一新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形成之中,意志不够坚定,很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手机上的信息并不是都是正面的,还会出现一些反面的,不健康的信息,好的、坏的相互掺杂在一起。高校大学生面对手机上这些良莠不齐的消息,有时不知道该怎样选择,缺少对信息的分辨能力。他们很被动的选择接受这些不好的信息,不知该怎样抵制。
1.2.2 时间分配的不均均
大学生对手機的自控能力还需要不断地加强。对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媒介提出正面引导。[2]现在,在校园中经常看到很多同学手机不离手,不管是坐着还是走在路上,总是离不开手机。我们应该正确的分配手机的使用时间。我们是大学生,学习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对于手机的使用时间,应该大部分注重在学习方面,而不是在娱乐玩耍上面。二、面对手机媒体给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的对策研究
1.3 提升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
手机在高校大学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手机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生活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安全的信息因素,困扰着大学生。高校大学生一定要提高自身的信息安全意识。不可避免的,有些大学生会因为缺乏信息安全意识,选择了错误的信息,出现了一些被骗的情况。学校应该加大信息安全监督力度,从源头上屏蔽这些不良的信息。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手机信息安全知识的讲解。学校应该经常开设手机安全使用的讲座或者增加相关内容的选修,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辨别各种手机信息能的能力。另外,高校学生也要做到不传播不健康,不文明,不利于社会和谐的信息。
1.4 提高教师工作队伍的信息素质
随着手机媒体时代的发展,给高校教师带来了一些技术上的挑战。高校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对手机媒体的文化特征要加以了解。便于利用手机媒体更好的与同学交流,将手机媒体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因此,高校教师队伍必须要参与新媒体技术的实践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掌握和应用手机媒体的能力,使之更好的应用到学生的教学管理中去。
2 总结
手机媒体已经极大地融入了高校学生的生活。虽然给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带来了不少的便利,但也带来了挑战,我们应该积极面对,扬长避短,让手机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8-1-31/2018-3-30.
[2]陈潇潇,蔡迎归.手机媒体对高校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影响[J].新媒体研究.2016.2(17):47-48
作者简介
陈玲玲(1992-),女,汉族,四川南充人,研究生,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