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张琪
摘 要:情绪面孔是最常见的视觉刺激,通常传递着非常重要的社会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较快地推测他人的行为意图。在面孔情绪变化的研究中,本文从行为和神经机制两方面来探讨成人个体的面孔情绪变化,然后对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面孔;情绪变化;成人个体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面孔是最常见的视觉刺激,通常传递着非常重要的社会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较快地推测他人的行为意图[1]。早期的研究通常以静态面孔表情作为研究对象,但在现实环境下,人们看到的面孔表情大多都是动态的、运动的、变化的。这种动态运动主要体现在情绪变化上[2]。面孔情绪变化是指同一个人的面部表情从一种情绪变化到另一种情绪,比如,从中性情绪变化到生气情绪[3]。本文将从行为和神经机制两方面对成人个体的这种基本的情绪变化类型进行回顾。
1 面孔情绪变化的行为研究
面孔情绪变化是一种基本的情绪变化类型,其典型的特征是动态性,这种动态性能够提高个体的面孔模仿能力,进而提高了识别能力。面孔模仿是指人类个体对他人面孔基本信息的一种模拟,从而使得自己面部所传递的信息与他人保持一致[4]。相比情绪不变化条件,面孔情绪变化条件下个体会产生一种更强的、更频繁的面孔模仿。Maringer, Krumhuber和Fischer等人[5]的实验让被试观看面孔情绪变化和情绪不变化视频剪辑,被试的任务是模仿视频中的面孔, 并评估这些面孔的真实程度。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可以准确地判断面孔情绪变化视频剪辑中面孔的真实程度, 而很难对情绪不变化视频中的面孔真实程度进行区分, 这说明面孔运动可以促进个体的面孔模仿能力[5]。
最近, Sato, Fujimura和Kochiyama 等人[6]對面孔情绪变化与面孔模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他们让被试观看一系列面孔情绪变化和情绪不变化视频, 并同步记录被试的颧大肌和皱眉肌运动, 实验结果发现这些面部肌肉的活动在个体知觉面孔情绪变化时运动程度显著增强。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研究并未明确区分情绪动态化与面部肌肉运动。
2 面孔情绪变化的神经机制
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技术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因此其经常被用来考察情绪知觉的加工阶段特征。与面孔情绪变化有关的早期脑电成分是P100,它产生于皮层视觉区,是早期的视觉ERP成分。在Fichtenholtz, Hopfinger和 Graham 等人[7]的研究中,研究者让被试观看面孔情绪变化和情绪不变化视频,并同步采集这些被试的脑电活动,实验结果发现面孔情绪变化条件下的P100波幅显著的大于情绪不变化条件。
除ERP技术,脑成像技术也常被用来考察面孔情绪变化的神经机制。在Sato, Kochiyama, 和Yoshikawa等人[8]的实验中,研究者采用了fMRI技术, 实验结果发现面孔情绪变化条件下引起了枕下回、双侧颞中回、颞上沟等脑区更强烈的激活。
3 不足与展望
本文虽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但仍存在以下的不足,需要将来的研究进一步探讨。
首先,面孔情绪变化分为很多种类型,比如,从中性情绪变化到生气情绪、从生气情绪变化到中性情绪和从中性情绪变化到高兴情绪、高兴情绪变化到中性情绪等。在面孔情绪变化的研究中,本文所探讨的大量的研究考察的是个体对中性情绪到生气面孔情绪变化的识别[6],但对其他的面孔情绪变化类型并未考察,比如从生气到中性面孔情绪变化。因此,今后的研究应进一步考察更广泛的面孔情绪变化类型。
其次,本文所探讨的都是成人个体的面孔情绪变化,若要全面考察个体对面孔情绪变化识别,还需考察青少年和老年人的面孔情绪
变化。
最后,在面孔情绪变化的研究中,大量的研究考察了正常个体对面孔情绪变化的识别,很少考察异常个体,比如社交焦虑个体、羞怯个体和拒绝敏感型个体的面孔情绪变化,因此在将来的研究中,会考察这些方面。
参考文献
[1]刘宏艳, 胡治国.社交焦虑者的面部表情加工[J].心理科学进展, 2013,21(11), 1927-1938.
[2]Sato W, Uono S, Toichi, M. Atypical recognition of dynamic changes in facial expressions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J].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2013,7(7), 906-912
[3]Palumbo L, Jellema T. Beyond face value: does involuntary emotional anticipation shape the perception of dynamic facial expressions [J]. PloS One, 2013,8(2): e56003
[4]Sato W, Fujimura T, Suzuki N. Enhanced facial EMG activity in response to dynamic facial expression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2008, 70(1), 70-74.
[5]Maringer M, Krumhuber EG, Fischer, et al. Beyond smile dynamics: mimicry and beliefs in judgments of smiles [J]. Emotion, 2011,11, 181-187.
[6]Sato W, Fujimura T, Kochiyama T, et al. Relationships among facial mimicry,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emotion recognition [J]. Plos One,2013, 8,e57889.
[7]Fichtenholtz HM, Hopfinger JB, Graham R, et al.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reveal temporal staging of dynamic facial expression and gaze shift effects on attentional orienting [J]. Social Neuroscience, 2009,4(4), 317.
[8]Sato W, Kochiyama T, Yoshikawa S, et al. Enhanced neural activity in response to dynamic facial expressions of emotion: an fMRI study [J]. Cognitive Brain Research, 2004, 20, 81-9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