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学思政教学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4-04-25

廖金权?朱承

摘 要:大学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常常会面临学生提出来的种种疑问或困惑。其中,关于实事求是的论断、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论断、关于如何把爱国主义与世界主义结合起来而不致偏废的问题,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大学;思政;教学;问题

要增强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增强其说服力和理论的彻底性是首要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9当代大学生是思想活跃、信息渠道空前广阔的一代,在教学活动中,他们会提出各式各样的疑问期望释疑解惑。由此,教学工作者常常面临种种挑战和困惑,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本文从中选择几个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供学界同仁参考并希冀破解。

一、关于实事求是的论断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通常把毛泽东思想表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把实事求是表述为毛泽东思想灵魂的核心。这样,实事求是当然也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由此,产生了以下一种质疑:

据考证,“实事求是”一语最早出现在东汉班固著的《汉书》53卷:“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中华书局标点本《汉书》2410页)。唐代颜师古对“实事求是”作注,批注道:“务求事实,每求真是也。”(同上)这都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了。后来,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开始使用“实事求是”这一词语,并对“实事求是”的含义作出新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2]801

其实,包括这种含义的思想,早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已达到更为明晰、更为系统、更为科学的水平。当时,随着哲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一整套经典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被总结出来。这些方法主要是科学实验、归纳法、演绎法以及贯穿于三者之中的数学方法。自物理学产生以来,科学实验就在物理學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所要表明的是这样一个原理:为要揭示大自然的规律,必须把理论和实验结合起来,单纯从理论出发,就会在出现差错时互相纠缠不清,而陷入困境;而单纯从实验出发,就常常会在一大堆杂乱无章的事实面前迷失方向,理不出头绪来。只有把理论和实验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关于自然界规律的科学认识。一个典型的事例是伽利略使用实验和数学结合的方法,通过“斜面实验”得到了落体运动的规律。归纳法就是以经验材料为基础,从大量观测到的经验事实中,概括出某一领域公理性前提的方法,即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法就是从归纳法所得到的公理性前提出发,通过严密的逻辑途径和数学推导的方法,演绎出反映某领域事物变化规律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的方法,即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牛顿力学正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公理化演绎体系。牛顿三大定律是这一体系的公理化前提,其他各种定理则由这三大定律用无懈可击的严密的数学方法推导出来。18世纪所形成的这套思维方式,对之后各门学科的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成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乃至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材料,这从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可以看出来,也可以从马克思的《资本论》所使用的抽象法、归纳法和演绎法中看出来。

无可否认,18世纪已经形成的这套包括“实事求是”的内容而比“实事求是”更明晰、更系统、更科学的思维方式,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创立的一方面的思想材料,而谈不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发展”,那么,“实事求是”怎么能谈得上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用和发展呢?

显然,要完满地、有说服力地回应上述质疑,是需要下一番功夫深入研究,才能达到理论彻底性的。

二、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论断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定性主要是两句话:“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是搞得成功的”。疑问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理论根据方面的,一是来自实践比较方面的。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的时候,正是资本主义剥削的残酷性十分显著,无产阶级陷入相对贫困甚至绝对贫困的境地而令人惨不忍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时代。在这种形势下,马克思、恩格斯发出来“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的号召。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也在适时地变化。在“共产党宣言”发表47年后的1895年,恩格斯在他离世前不久,为马克思写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写了一篇《导言》。《导言》中的两段话特别值得我们深思:“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历史做的还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迷误,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 [3]595。“历史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观点,这个经济革命自1848年起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在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以及最近在俄国初次真正确立了大工业,并且把德国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第一流的工业国,——这一切都是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发生的,因此这个基础在1848年还具有很大的扩展能力。”[3]597-598这就是说,在《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年代,还不具备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只是一个幻想。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1848年之后,资本主义生产仍有很大的扩展能力,这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尚未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桎梏;而社会革命的发生只有在当时的社会形态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桎梏时,才是合乎客观规律的。

那么,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的经济状况如何呢?虽然经过3年国民经济恢复的努力,到1952年底,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145%,农业总产值增长了48.5%,主要产品产量大大超过了解放前的水平,但小农经济和其他个体经济仍占70%以上,还根本不是一个工业化的国家,比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时欧洲大陆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差得很远,即使有苏联的援助,也无法在不长的时间内达到。在这样的状况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符合马恩创立的唯物史观的观点吗?其结果究竟会是历史性的胜利呢,还是如恩格斯所说,只能是不合时宜的恋勇呢?

再来看看历史事实方面的对比。横向方面可以与日本对比,因为中国和日本都是在二战中经济遭到严重摧残的国家。二战末期,日本119个城市化为废墟,近一千万人流离失所。大量工业设备、道路、桥梁、港湾受到破坏,工矿业生产水平只及战前的七分之一。农业歉收,酿成严重的粮食危机。物资极度缺乏,通货膨胀遍及全国。但日本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1968年已跻身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经过3年国民经济恢复,到1952年底,工农业经济状况比日本战后的状况要更好一些,但之后的20多年里,经济发展始终在低水平徘徊,人民生活一直处在吃不饱、穿不暖的贫穷状态。

纵向对比可以把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阶段进行对比。改革开发后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可以看作是对三大改造政策的“反改造”:在农业方面,废除了“合作社”、“公社化”,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自主经营;在工业方面,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大力引进外资企业。改革开放的结果,使中国在30多年的时间里,出乎许多人预料之外,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有句名言:“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4]33。以上两方面的对比,不是再一次验证了它的真确性吗?通过这一对比,我们还能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成功的而不是一种非理性的冒进行动吗?

对于以上的疑问,要作出有说服力的释疑解惑,同样需要下一番功夫,深入研究。

三、把爱国主义教育与世界主义教育结合起来

近若干年来,出现了一股以爱国主义为标榜,实为狭隘民族主义的思潮。这股思潮以复仇主义倾向、闭关锁国倾向、丧失理性为特征,甚至不惜以扰乱社会秩序为手段,其行为不仅损害了他国无辜民众的正当利益,而且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尊严和国家形象。这是需要认真对付的。

爱国主义之所以合理,是因为我们所热爱的祖国是我们获取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最根本保障,是我们的心灵获得慰藉的最深远的文化本源,是我们获得和平、自由与幸福的强有力手段。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之所以声称“工人没有祖国”[1]29,道理也在这里。只要民族国家仍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只要捍卫自己国家正当利益的需要仍然存在,爱国主义就仍然是一面凝聚本民族民心的旗帜。

不过,民族主义毕竟只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段波折。

近代民族主义思想是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搬到人类社会中,形成了弱肉强食的民族主义思想。中日甲午战争后,梁启超提出:我们要想避免“亡国灭种”,就只有用民族主义反抗民族帝国主义。从此,“落后就要挨打”,成为激励中国人的时代强音。但同时,梁启超也看出了民族主义的局限性,因而又说,在民族帝国主义时代之后,世界将走向“万国大同的时代”。

事实上,早在160多年前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对民族国家的发展趋势作出了科学预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仅仅因为这个缘故,各个单独的个人才能摆脱各种不同的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并且可能有力量来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生产(人们所创造的一切)。” [5]42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場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 [1]291这就是说,民族主义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世界主义。

今天,我们跨入了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马克思、恩格斯的预言已在很大程度上变为现实。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经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密不可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格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生产的物质、文化产品不只是为了满足国内13亿人民的需要,还要出口到国外;同时,也要消费国外产品,引进国外投资等等。在这种局势下,损害他国人民的利益,到头来也会伤及本国人民的利益。因而,合作共赢、协商解决纠纷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与此同时,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赞成《联合国宪章》的精神并加入了联合国,这就意味着世界各国有了一套共同接受的世界文明准则。因此,我们就要有一个世界主义意识,有一个世界公民意识,否则,我们的路就会走得不顺畅,就只能在不断碰壁中耗费过多的无用功。

最近,***总书记提出了关于两个“命运共同体”的看法,一个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在第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上他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6]在2015年9月30日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他讲:“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7]

两个命运共同体正是爱国主义与世界主义的深刻依据。因而,作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如何把爱国主义与世界主义或世界公民意识结合起来,而不偏废,也是思想政治教学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EB/OL].http://usa.peaple.com.cn/n/2015/0930/c 241376—27650228.html.

[7]国平.56个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EB/OL].http://opinion.peaple.com.cn/n/2015/1001/c 1003—27655632.html.

作者简介

廖金权(1980—),男,汉族,四川省大英县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工学硕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朱承(1974—),男,汉族,重庆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教授,工学硕士,主要从事电子信息领域及教学管理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