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军档案工作的经验方法

时间:2024-04-25

石莹

摘 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我军档案工作形成的重要阶段,其在战争中产生、为战争服务,因此这段时期积累了很多符合战争需要的档案工作经验,这些优秀的方法经验值得和平时期的军队档案人员研究和思考。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军队档案

我国军队的档案管理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这一时期,形成了符合作战实际的档案收集方法,战时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并且形成了战时特殊的档案鉴定分类方法,在战火的砺练中奠定了新中国档案管理的基石。这些经过炮火和鲜血验证的经验,是弥足珍贵的。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档案收集情况

1.1收集的对象。

我党我军坚持对敌军、友军和己方甚至古今中外的档案进行全面的收集,不论是帝国主义还是旧政权凡是能收集到的档案资料,全都妥善保管。在1941年《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就中提出“收集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阶级关系各方面材料”。正是这些艰苦的努力才能让现在的我们还原一个鲜活真实的过去。

1.2收集途径

为实现广泛收集的目标,我党我军建立了档案归档制度,严格了文件处理流程和档案移交规定。并且主动进行历史档案的征集,从1931年至1949年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曾几十次下令收集红军历史档案资料,最终出版了《红军大事记》、《红一方面军长征记》的宝贵的历史书籍。而对旧政权和敌对力量的档案收集主要是通过战争接管。此外对档案的收集还有一个特殊的方式——口头询问、派人去问或调人来问。从此通过问这种灵活的方式,也记录和整理了当时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大量档案材料。

1.3收集内容

在长期的战争中,我军按照重要性与机密性原则来处理文件,并规定了重点收集和严格保管的档案范围,如将党书、领导人亲笔草稿等文件归入甲类“极重要的机密文件”,将党组织遭受破坏材料、秘密党刊及其他未经整理的秘密材料等归入乙类“次要的秘密文件”。此外还划分了丙类和丁类。这种创造性地战时档案鉴定方法,既实用又符合战争需要,对战时档案的收集和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档案管理方法

在战争年代,我军采用集中统一的方式,对档案文件进行管理,这是战时有效保守秘密,防止泄密和窃密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因此各单位不仅要按规定向上级移交档案集中管理,同时在机关本级层面也加强了档案的正规管理。战争年代,普遍存在乱烧文电和文电处理紊乱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党我军在不同时期都制定了相应规定,并采取检查监督的手段进行落实。在《中央办公厅承办和收发电报及归档程序》的文件中,周恩来亲笔加了“归档”条款,对什么该归档,什么不该归档做了具体规定:机密性大而且重要者应交档案室归入“永久档案”,对纯事务性不重要、不机密文电作为“暂存临时档案”。归档制度的建立,彻底改变并纠正了文电处理紊乱的现象。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档案鉴定分类

对文件电报档案进行密级划定,按档案的重要性和机要性进行区分,是战争情况下安全保护档案的必要措施,方便军情紧急时携带、转移和处理,是我军战时形成的特殊的鉴定方法。早在1931年5月14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政委毛泽东在《防止敌人奸细破坏部队的密令》中要求把“机密”进行细分。1933年9月18日中央军委在《关于保持机密问题的训令》中做出“军机秘密”,“保持绝对秘密”和划定“普通秘密”的指示。从1937年开始,密码电报设一A、二A、三A和四A四个等级。三A以上为绝密加急电立即拍发、立即接收译出、立即办理。1947年4月,中央后委通过并施行了《关于按重要性与机密性处理文件的规定》,根据这个规定将文电划分了四个密级,分别是:甲类“极重要的机密文件”,应专人重点保护;乙类“次要的秘密文件”,应保护其绝对安全;丙类“不重要的文件”即事务性文件,在“军情紧急时可以先行烧毁”;丁类“重要的公开文件”,在“军情紧急时不必带走,可以就地坚壁”。经过这次按重要性与机密性对档案的划分,将档案划分为绝密档案约占9%,机密档案约占10%,重要档案约占25%,其余为不机密档案,确定了在解放战争转移档案中需要重点保护的档案范围和数量,这成为战时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经验。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档案文件转移

(1)分类和集中是档案转移的前提基础。

首先是将分散在个人手中和各部门的档案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管理,这也是我军管理档案的一贯要求。其次是对档案进行划密分类,销毁不必留存的文件,精简档案数量。在此次档案转移过程中,分别在延安、兴县刘家曲和西柏坡进行了三次档案划密和清理工作,为转移确定了重点保护的范围。并且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每次划密都是根据战争的发展实际而制定,充分体现了符合作战实际,适应战时需要的目的,为档案的成功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

(2)成立专门责任机构是档案转移的核心。

这次档案转移是在党中央主动撤离延安,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背景下进行的,早在1946年底到1947年初,周恩来就开始亲自主持文件转移的准备工作。同时,成立了档案转移的临时机构——材料保管委员会,由中办秘书处材料科、机要处文电科、中组部材料科、中央军委一局和总政治部秘书处资料室组成,归曾三统一领导,负责收集、保存和转移档案资料的所有工作。这个临时机构在档案转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交通工具和档案装具是档案转移的必备条件。

档案的转移需要相应的装具和适宜的交通工具,这是显而易见的。从延安到兴县刘家曲的第一次转移,装具不够,只有最珍贵的档案才能装入铁皮箱,重要的档案装入木箱,其他档案只能打成捆。而运输是靠雇用老乡的牲口驮运和人背肩挑。从刘家曲到西柏坡的第二次转移,随着革命形势的巨大变化,档案转移准备充分,全部档案装入铁皮箱。而运输全部采用牲口驮运的方式,不再用人背。到了从西柏坡进入北京的第三次转移时,战争形式已经发生彻底改变,即将实现全国解放,周恩来和杨尚昆专门指派了两辆卡车用于档案资料的转运工作,这次转移不仅档案装箱用车运输,工作人员也可以坐在车上,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4)武装保护是档案转移成功的重要保障。

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下,档案转移过程中充满了各种不可预知的危险,如果没有武装力量的保护档案的转移会困难重重。不论是临时武装还是正规武装,都能对档案的安全发挥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保护作用。在这次转移中,就发生了档案人员谷先南和部队人员杜思为深入敌营抢救档案的惊险事件,这也成为转移档案的一段佳话。

5.结束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给我军的档案工作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战场环境,在这个残酷的环境下,我军的领导人、档案工作者和基层的官兵共同摸索、不断总结出一套符合我军实际、符合作战实际的档案工作模式,这些好的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同时也可以给和平时期的军队档案工作者提供真实的参考资料,使其能够在未来信息化战争环境下,同样出色的完成档案管理任务。

参考文献

[1]费云东.秘密斗争中党的档案工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工作形成与发展》之一[J].机电兵船档案,2009,2.

[2]费云东.地下斗争中的秘密档案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工作形成与发展》之二[J].机电兵船档案,2009,3.

[3]費云东.战争环境中的档案工作(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档案工作形成与发展》之三[J].机电兵船档案,2009,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