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4-04-25

张子臣 段瑞鹤

摘 要:我国对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十分重视,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精准扶贫”成为当前我国政府扶贫工作的新方向和发展思路,精准扶贫就是要“真扶贫、扶真贫”,湖北恩施龙凤镇的七项“到户到人”扶贫措施就是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典范。本文从研究湖北恩施州的贫困现状入手,分析龙凤镇七项“到人到户”精准扶贫措施的创新点,对现有制度缺陷提出完善措施,以求更好推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龙凤镇,对策建议

一、选题背景

根据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的要求,政府对扶贫工作在新形势下的转变有了新的思路,2013年11月,***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强调:“扶贫工作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此后为了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精准扶贫成为了当前国家扶贫工作的重点问题。面对少数地区扶贫的突出问题,本文选取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扶贫案例进行分析,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中的典型問题,提出民族地区实现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二、龙凤镇地方扶贫工作现状

恩施州地处我国的中西部内陆省区,是湖北省唯一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地区,8个民族县市均是国家重点贫困县、重点革命老区县,是全省四大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恩施州龙凤镇作为国家级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区,是全州扶贫工作的焦点,龙凤镇现辖1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48个村民小组,拥有总人口达68663人的20174个家庭户。 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5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05元,分别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9.55%和56.26%。全镇人均年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7185户、23020人,占人口总数的33.5%,贫困发生率超过40%。

2014年龙凤镇结合本地区贫困状况的调查和重点突出问题,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在贯彻中央扶贫工作指示精神的基础上确立了“精准识别到户到人”、“分类动态管理到户到人”、“结对帮扶到户到人”、“产业扶持到户到人”、“搬迁改造到户到人”、“教育与就业培训到户到人”和“供养救助到户到人”七项“到户到人”制度,该制度的优点在于扶贫对象的针对性强、扶贫项目的具体性强、扶贫工作的目标性强,有效地提高了扶贫的精准度。

精准识别体现在对贫困人口进行排查,确保扶贫工作真正为需要帮扶的家庭或个人收益,做到“扶真贫”。分类动态管理体现在构建分类检测机制,根据贫困对象困难程度的不同分类,将其划入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直接监测管理为精确精确扶贫找准方向;结对帮扶体现在对机关干部开展群众路线实践活动,针对贫困对象做到“一名党政干部、一家企业或单位、一个银行联合帮扶一个贫困户”的结对帮扶制度,四个部门多管齐下,共同努力,在资金上、帮扶渠道上解决贫困户的实际困难;产业扶持体现在政府帮助贫困户走上产业化的道路,通过招商引资等手段,发挥民族地区优势,让贫困户能够自主创业致富;搬迁改造体现在对改善贫困家庭的居住条件,引导生活条件差的贫困居民搬迁到政府兴建的居民区;教育与就业培训帮扶体现在对因贫失学家庭开展帮扶,帮助贫困学生恢复学业并发放困难学生生活补贴,对有劳动力有就业意愿但缺乏技能的群体实施就业培训,帮助其走向社会依靠劳动、技术实现脱贫,这一举措对党和政府关心下一代发展也有意义。

三、龙凤镇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对精准扶贫的认识不够,扶贫内生动力不足

恩施州作为湖北省唯一的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范围内的地区,长期受到国家财政的扶持,群众在多年来受益于政策财政的补贴的倩况下产生了依赖作用,群众扔停留在过去“扶贫工作就是给钱”的落后认识中,基层政权扶贫工作对上级部门“等靠要”的思想严重,群众对新形势下扶贫工作的转变认识不足,仍然依赖过去“输血式”的扶贫模式,自我参与度不高,贫困群众单一层面只想靠政府,自身“造血”能力不强。

(二)资金需求量大,扶贫资金整合困难

恩施州长期以来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基础条件差,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多的现状很难依靠精准扶贫政策在短期内得到解决,此外政府财力不足,精准扶贫规划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量大,只靠政府财政的单方投入是不够的,而本地区社会资本和民办企业薄弱,农业收入占经济来源的比重大,民众还指望通过扶贫资金拉动地方产业的发展,但当前扶贫资金缺口大都难以解决,实施产业扶贫道路的难度可想而知。

(三)基层干部开展扶贫工作担子重,缺乏专业人才

龙凤镇提出的“结对帮扶到户到人”制度要求党政干部与贫困群众“一对一”帮扶,贫困群众多和党政干部人手有限是一对突出的矛盾,真正做到“一对一”实施可行性不高。基层干部在开展扶贫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处理日常的行政事务,同时每年上级部门摊派的任务和下放的硬性政绩考核指标也给基层干部工作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很多基层干部面对精准扶贫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基层干部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落实会存在偏差,高学历、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的缺乏,扶贫成果不显著。

四、龙凤镇精准扶贫工作的优化措施

(一)精准识别科学民主。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保障基础,要将真正困难的用户识别出来,保证用于扶贫的财政资金能够真正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落后生活条件,避免“鱼龙混杂”的情况出现。同时建立科学可行的评测指标,对贫困程度不同的群众或家庭进行贫困标准认定,逐级细化扶贫对象,根据贫困标准认定进行分类管理,实施不同方式的扶贫工作。

(二)结对帮扶心系群众。结对帮扶是“多对一”的帮扶体制,除了政府应该从贫困对象的自身需要出发,根据贫困户情况的不同实施不同形式的扶贫策略,由政府机关干部出面牵头和协调。此外政府还应该联合更多的社会组织和民间第三方机构,形成全社会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扶贫格局。

(三)造血扶贫持续发展。精准扶贫不单单是要靠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还应该创造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重视教育,为国家输送高素质少数民族骨干,为民族地区扶贫工作后续力量,适度转移贫困群众参与就业,鼓励困难群众勤劳致富,由靠政府“输血式”的扶贫概念转变为困难群众自身“造血式”的脱贫观念,让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得到长期可持续发展。

(四)资金使用监督透明。对贫困地区的扶贫专项资金每一分都要用到实处,确保物尽其用,财金弃用,对扶贫资金的整合与使用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公开使用情况,防止扶贫工作中腐败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思铁.精准扶贫:改“漫灌”为“滴灌”[J].四川党的建设,2014,(4)

[2]贺东航、牛宗岭.精准扶贫成效的区域比较研究[J].中国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11)

[3]李鹍.精准扶贫:恩施市龙凤镇的政策背景、实施现状与对策建议[J].清江论坛,2014,(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