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青少年安全感的缺失案例分析

时间:2024-04-25

周静 严明理

摘 要:由于家庭原因,Z寄宿学校的罗同学缺乏安全感,加之英语老师的刺激,其行为举止怪异。生物老师通过几次谈话进行心理干预,逐渐排解其心理障碍,使罗同学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安全感;青少年;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心理排解

1 背景信息

近年来,影响人们社会安全感的因素和社会事件越来越多,导致了人们安全感的缺失,安全感是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否安全的一种主观感受[1]。对于青少年也不例外,安全感的缺失往往会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引发一系列的心理疾病。具有安全感,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安全感是决定人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2]。初中生缺乏了安全感可能出现两种极端的行为方式,一种是攻击性的行为来发泄自己的畏惧,此种行为方式可能会出现打架、谩骂,将对他人造成伤害[1];另一种是自我封闭式行为,此种行为不容易被家长和教师发现,但是对自身的伤害比较大。

安全感的缺失必然会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3]。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征有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4]。个体的心理发展存在着关键期,在这个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的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够抓住关键期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

在关键期教育者要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这种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就是学生的学习动机[6]。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任何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起来的,在学校中,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与那种基本需要(特别是爱和自尊的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7]。那些无法确定自己是否惹人(特别是教师)喜欢或不知道自己能力高低的学生,往往会做出较为“安全”的选择,即为测验或者证明什么而学习,而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

2 例案正文

一个夏天穿棉袄的男生

罗某,13岁,是家中的大哥,有四个弟弟,一个弟弟读小学三年级、一个弟弟读小学二年级、一个弟弟读幼儿园、另一个弟弟只有几个月大。父母是农名工,家里的经济来源全靠父亲早出晚归在工地上打工来维持。由于父母对罗某的关注度不够,投入的教育也比较少,导致罗某性格有点孤僻,卫生习惯较差、自卑畏怯、和同学关系紧张。罗某现就读Z学校,该学校是一所包含了小学、初中、高中的按照民办学校方式运作的现代化寄宿制学校。

有一天,平时很听话很懂事的他开始有点反常了,在大热天穿着冬季校服(棉袄),上课时两手趴在桌子上,背挺得直直的,但是不回答问题、很安静、无任何面部表情,和老师也没有任何眼神交流。而当老师讲的知识点比较难不容易懂的时候他却表现得很焦急,焦急得额头可以立马冒出汗水,尽管如此,他依然两手平放在桌子上。在课下,罗某不愿意和同学一起玩,表现得很内向,和之前玩得很好的同桌也变得少言寡语,即使有话语,说话声音也很小。性格孤僻,情绪波动也很大,有一次,同桌说他是不是没洗澡,感觉有异味,他当时就和同桌打了起来。介于罗某的主要表现为内向、少言寡语、做事情比较被动、自闭、性格孤僻、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弱等,可以表明罗某是缺乏安全感。

然而,安全感的缺失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引发心理疾病。加之罗某性格的转变太突然、太异常,异常得他的生物老师很快就注意到了他,并且想给他一盏希望的灯,把他从“黑暗”中拉出来。于是生物老师开始追究背后的原因。

3 追究背后的原因:五次深入的交流

为了追究罗某安全感缺失的原因,生物老师对他进行了五次循序渐进的交流。

3.1 发现问题

师:“罗,今天没睡午觉啊,感觉你精神状态不好啊。老师喜欢你上课积极活跃的样子,也喜欢你像往常一样举手问一些让老师出乎意料的问题,老师希望你好好休息,下节课恢复常态。” 他很高兴的点点头。然而我出于关心说:“把外套脱了把,别给中暑了。”他却一下子留了眼泪,但是仍然没有说话。

通过第一次交流,当关心到他穿冬季外套会中暑的时候,他感动得留了眼泪。可以发现罗某在平时生活中缺乏关爱。

3.2 作出假设

下一周的生物课到了,笔者发现罗同学的衣服并没有减,而且还是同一件外套。氣温在30℃以上的夏天,上课的时候只见他一个劲地擦汗,并且有异味。课上的表现情况也只是动了动,并没有恢复活跃状态。老师开始重视他的穿衣问题了,在下课期间继续找了他谈话。

师:“罗,这么热的天气,必须脱掉外套,要注意身体,不要中暑了。”

他沉默了半天才冒出一句话:“老师,我冷。”

师:“不要说冷,冷你哪里来这么多汗水。”

要求他必须脱掉外套,并且告诉他会经常去教室检查。之后也会经常去教室检查,有时他是脱了的;有时是同学提醒他老师来检查了他就赶紧脱;有时是坐在教室里,两眼望着教室门口,看见老师来了就立马脱。

通过第二次交流,发现罗某的种种反常行为不仅仅是由于缺乏关爱,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结合他的学习情况,可以假设是学习方面的压力。

3.3 制定计划

生物老师在关爱罗某的同时也在试图慢慢的给他减轻学习的压力,准备结合月考的情况,对他进行疏导交流。同时也准备找班上的同学、他身边的好友、班主任沟通来了解情况。

然而让人感到吃惊的是罗同学平时生物学得很好,每次单元检测都是九十几甚至一百,而这次只有八十。但纵观所有科目中生物还算是乐观的,其他科目的考试他居然只写了名字交了白卷。 针对罗同学的这次考试情况,各科任老师在办公室里交流起来了,原来这一段时间每节课上他的状态的都是一样的,在其他课上纯粹不听、魂不守舍、课后不做作业、每天不过关英语单词和语文课文,各科任老师表示对他无药可救,任其发展。而生物老师不这么认为,想尽力去疏导他,让他从反常中走出来。

师:“罗同学,其他老师有没有找你谈话啊?”

罗:“没有。”

师:“这次考试你对你自己有什么想法吗?”

罗:“老师,我生物考差了。”

师:“没事,生物只有一点点下滑,没有多大影响,老师更关心的是你的其他科目,老师希望的是你能全面发展。”

此时,罗某不由得流了泪,想说什么但又没有说,而后一直沉默。

通过第三次的谈话,所有考试科目中,他只写了生物试卷,说明他回应了老师对他的关爱。

3.4 实施计划

生物老师對罗某进行了心理疏导和他的异常行为进行了干预,并且与他周围的同学进行了沟通,了解到罗某的英语成绩不好,英语单词经常过不了关,作业也做得比较乱。在一次英语课上英语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罗某的过关本撕碎了,并且严厉的批评了他,说他很笨,最好不要读书了,拖班级的后腿等等的话语。从那以后,罗某的行为便开始极度异常。

据罗某的班主任反映,在一次班会课上罗某表现出因为家里兄弟多且他是老大而感到自卑、负担重。为了消除罗某的自卑心理,生物老师在生物课上设计了课堂互动环节,专门让全班同学配合着与罗同学互动。

师:“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体现了生物的什么。”

同学们纷纷回答了多样性、遗传性、变异性......

罗:“丰富性。”声音很小。

师:“罗同学说到了丰富性,挺好的一个描述,老师家有五姐妹——三个姐姐,一个妹妹,号称“五朵金花”,有人也许觉得我姐妹多会生活很艰苦,然而老师并不这样认为,老师认为自己的生活可丰富了,从小就有小伙伴玩耍,有困难了有姐妹帮忙,别人都不敢欺负我。咱们班有和老师一样多的家人吗?”(老师是想以自身经历开导罗同学)

此时,只有罗同学举手了。

师:“罗同学,我们可是全班最幸福的人哦。”

他听了老师这么说之后表现得十分开心。

通过第四次的交流,当谈到家庭问题时,罗某的反映和平时不一样,他慢慢的开始举手回答问题了,老师的举例让他得以释怀。所以可以知道,他的压力不仅仅是来自于学习,还来自于家庭压力。

3.5 得出结论

三天后的第一节晚自习,他的同班同学来找到生物老师,说罗同学不见了。于是大家开始焦急的找他,最后生物老师发现他蹲在体育馆门口玩蚂蚁,并且在自言自语的唠叨。

师:“怎么在这里蹲着。”

良久,他才仰头:“老师,已经放学了啊,我在这里等我爸爸。”

师:“放学了等爸爸应该去校门口啊!”

罗:“老师,我以为放学了,但是我现在才意识到还没放学。”

师:“那你知道全班同学以及老师有多着急吗?大家都以为你出什么事情了,女同学们都哭了。你意识到没放学为什么不赶紧回教室?你这个样子,你对得起关心你的同学和老师吗?”

他没有做出回答,在劝他回到教室之后,他并没有和别人说话,依然一个人自言自语的唠叨。

之后,生物老师咨询了专业心理老师,给出的建议是:在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多与罗同学交流一些比较轻松的话题,让他能卸下自己的思想负担。于是,课余时间,笔者约了罗同学去打篮球、操场散步、谈心,并用励志、积极的语言来鼓励罗同学,帮助他消除心理障碍。

一个学期就这样结束了,期末考试的情况让大家吃了一惊,他的英语考得很好,由以前的倒数到班上排名靠前,但是其他科目交了白卷,并且名字都没写。第二学期罗同学转学到了另外一个学校,通过电话和与罗同学的班主任以及父亲联系,得知他的近况比之前好很多。

通过第五次的交谈,虽然他面对老师的质问没有作出回答,但是他知道自己真的错了,让同学们担心他了。同时,他经常自言自语的唠叨,虽然这样的行为不好,但是自言自语可以缓解内心的焦虑,说明他自己也在努力的开始调整自己了。他用期末考试的成绩来向大家证明他是可以学好英语的,他不是最笨的。

4 背后的原因:关爱缺失与压力陡增的交织

通过一个学期的观察,罗同学异常的心理、行为引起了注意和反思。针对罗同学特殊的家庭情况、学校的学习情况、社会的认识情况,对他出现异常的心理和行为,做出以下分析:

4.1 关爱缺失

1)父母的爱。(1)父母参与投入教育严重不足。母亲面对着好几个孩子,对他们的学习辅导也可能会力不从心,而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不够得当[8]。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一生中不变的引导人,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步入社会前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渡过的,甚至走向社会后仍然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搭建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营造一种合作、宽松、融洽的教育氛围。(2)父母缺乏对孩子的关爱。父母由于生活中的各种原因陪伴孩子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许多家长将会忽视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这样的忽略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他们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当在谈话中关爱罗同学时,罗同学只是感动得默默地流泪,说明他的父母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为父母比较忙没有经常与他沟通交流,了解他生活中的情况,使得他在生活中感觉不到父母的关爱,缺乏与人的交往能力。

2)老师的爱。(1)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9]。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2)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3)教师应该要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教育的社会化活动,它能按一定社会需要,根据教育大纲的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正如罗同学的英语老师,虽然老师是因为关心、着急罗同学的英语学习情况而当全班同学的面撕掉了他的过关本子,并且当全班的面骂他不行,但是这样做会给他的心理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伤害他的自尊心。英语老师应该给罗同学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给他的学习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罗同学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

4.2 压力陡增

1)生活压力。通过观察,发现罗同学由于不能客观面对自己的家庭条件,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情绪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有没有优点,导致他性格有点孤僻。只有在成功面前才可以看到他體验成功的喜悦,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这样就严重影响到了他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4.3 学习压力(1)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家长们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学生心理压力过重,当他们未能达到父母的期望值时,便产生自卑心理,开始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10]。虽然罗某是Z学校的一名七年级月寄生,平时和父母的交流很少,差不多一个月才能见一次,但是每次和父母打电话,父母都是在不断的要求他刻苦学习。(2)对新环境适应不良。孩子在初中阶段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期,对于他们来说,中学和小学显然不同,他们需要对新环境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5 结语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体变化比较迅速的时期,同时也是个体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该时期的学生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希望能与大人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希望自己能独立生活;同时由于身心的变化,他们又敏感、脆弱、举止行为不够成熟。这种不统一现象容易使他们变得激动、烦躁,加上外界的压力,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使得他们缺乏安全感,安全感的缺失,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要深刻的认识到初中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要求学校、家庭共同合作,共同为中学生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成长氛围,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打造稳固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候立元.初中生安全感与生活事件的关系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6-7

[2]尹爱华.浅谈幼儿安全感觉[J].新课程.中旬,2014(10):196-197

[3]龚婷婷.谈教育心理学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J].今日湖北(下旬刊),2015(12):1

[4]沙文忠.浅谈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心理问题[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3(3):1

[5]岳三明.小议养成教育[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2(9):1

[6]马莎莎.MOOC中学生学习动机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5(12):1-2

[7]卢萌萌.对90后中学生学习动机的一项实证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4-5

[8]张静.浅谈心理内向学生的转化[J].读与写(上,下旬),2013(6):27

[9]张丽,吴瑞.擦亮学生心灵的火花[J].科教文汇,2008(9):48

[10]邓晓,郭连娜,孙文超.浅谈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及应对措施[J].科学导报,2014(7):199

作者简介

周静(1991.09),女,藏族,贵州省瓮安县,教育硕士在读,湖南科技大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