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摘 要:历史学是一门以史料为基础的科学,有学者如傅斯年更是直言:“近代史学只是史料学”,可见史料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而近代中国社会有别于传统中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近代报刊的兴起,并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因此,报刊史料成为中国近代史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近代史研究中,需要将报刊史料与其他史料进行结合利用,才能有助于对我国近代史进行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
关键词:近代报刊史料;近代史;相关性;研究分析
历史学是一门以史料为基础的科学,甚至有学者如傅斯年更是直言:“近代史学只是史料学”,可见史料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1](p3)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而言,由于它距离我们较近,因此留给我们的史料也特别丰富:不仅存有大量的档案史料、奏议政书、正史纪传,还有大量文集丛书、野史笔记、地方史志、民间史料和报刊史料等。其中报刊史料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内容极其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于近代史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国近代史研究中,需要将报刊史料与其他史料进行结合利用,才能对我国近代史进行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
1 我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
报刊属于一种综合用语,包括报纸、期刊和其他定期刊物。而对于我国近代报刊而言,其组成方式较为复杂,有外国人在中国所办的报刊,同时也有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既有政治团体所创办的报刊,也有民间有识之士创办的报刊。报刊最初流传我国是在19世纪初期,西方的传教士为了传教需要在我国创办了中文与外文结合的报刊。据考证,1833年,德国传教士郭士立于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我国境内最早用中文出版的近代期刊,西方传教士为我国带来了报刊这一文字载体,主要用于宗教宣传和阐发教义。而近代国人创办的第一份报刊则出现于洋务运动时期,即艾小梅1873年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美国学者柯文认为,在洋务运动时期,“实际上所有的沿海改革者都积极参与了创办中国近代报刊”。[2](p163)这一时期出现的比较有影响的中外报刊有《申报》《循环日报》《万国公报》等。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大力创办各类报刊,引发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办报高潮,如《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等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报人地位和报刊的社会影响力都大为提高。姚公鹤曾回忆称:“康南海、梁新会以《时务报》提倡社会,社会之风尚既转”, “前此贱视新闻业因而设种种限制之惯习,复悉数革除”“新闻业遂卓然成海上之新事业”[3](P131-132)。在我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过程中,最为巅峰的时代是20世纪初,当时资产阶级的改良派和革命派创办了一系列报刊,如《清议报》《新民丛报》《民报》等,并展开激烈论战,引发了广泛社会影响,被冠以“中国近代第二次办报高潮”,到民国初年,我国境内大大小小的报刊多达500多种。孙中山曾称:“革命成功,全仗报界鼓吹之力。”[4](P495)
纵观我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最初由外国人创办,目的主要是为了传播宗教、阐发教义。而后来逐渐演变为国内自主创办成为主流,创办报刊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牖研新知,社会启蒙,以至宣传革命,比如《民报》的办刊目的就是“传扬革命思想、引导社会舆论、唤醒民众的民主意识等”。中国近代报刊办刊类型众多,包括政治、经济、商业、娱乐、国际、社会、民生、等众多领域,全方位反映了我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进程。
2 近代报刊史料对于近代史研究的作用
我国近代报刊史料极为丰富,可谓种类繁多,包罗万象,对于我国近代史的研究有着不容无视的重要价值。根据相关统计,从晚清到民国时期,中国拥有的报刊数量大约在2000种以上,并且记载的方式、内容都各具特色。报刊的订刊周期有月刊版、周刊版、日刊版等。从报刊的大小范围来说,有不同城市间的报刊、有不同区域间的报刊、有全国性报刊。从报刊的风格上来说有时事政治类报刊、国际形势类报刊、经济发展类报刊、商业方向性报刊、青年报刊、妇女报刊、儿童报刊、教育性质报刊、娱乐性质报刊、学术性报刊等。从报刊的主办方來看,有外国传教士所创办的报刊、有我国当时的官方创办的报刊、也有民间自主创办的报刊。而报刊包括期刊与报纸,两种类型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就是真实性、广泛性与实时性,而这一点对于我国近代史研究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增强一种实时性与在场感。其中报刊的真实性可以将报刊史料与我国近代官方史料及民间史料进行结合,增强近代史料的真实性。其二报刊的实时性利于在近代史研究中掌握第一手资料。其三报刊的广泛性则可以在近代史研究中,提供更为全面的史料,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语言、民族、民生、音乐、戏曲、宗教、体育、交通、水文、天文、气象、哲学、到的、伦理、风尚、礼俗等。并且可以弥补近代史料的不足。比如在中法战争时期,我国创办了一家以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报刊《述报》,该报刊中所记载的战事占据报刊整体的70%,几乎遍布了中法战争的整体,因此在现代对于近代中法战争的研究过程中,大部分专家学者都会将《述报》作为研究题材,该报刊内不仅对中法战争中敌我状态、损失情况有着较为全面的记载,更对于当时国内民间舆情、官方态度有着详尽的报道[5](P14)。同干瘪的官方电文相比,这大大丰富了这段历史的现实感、立体感和生动性!另外,比如1905年中国兴起的抵制美货运动期间,当时的《京话日报》就曾全程参与,跟踪报道,留下了大量第一手的丰富史料,对于这段历史的研究,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大部分时期,尤其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从萌芽到蔚为大观,成为中国当时社会演进进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宏富的报刊史料的记载可以有效的弥补其他史料的不足。而近代报刊有着各地域间的报刊,更成为区域社会历史的不可替代的第一手资料,如《香港华字日报》是属于香港等华南地区的报纸,对我国近代时期,特别是辛亥革命阶段的广东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具有较为全面的记载,具有难以替代的价值。
3 报刊史料在近代史研究中的应用方式
近代报刊史料是我国近代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资料,但是由于报刊数量众多,在报刊内容的质量上难以把握。因此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必须合理地利用近代报刊史料,才能有效地发揮其独特作用和价值。
首先要加强对于近代报刊史料的本身的研究,主要是厘清各种报刊资料的真实性与可信度,这是中国近代报刊史料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这是一项项筚路褴褛的艰辛工作,一直以来有学者对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也取得了不少成果。比如:北京图书馆1961年出版的《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就是一部倾注大量学者心血的煌煌巨册!另外像三联书社的《五四时期期刊介绍》(三卷六册)、人民出版社的《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五卷)都是基础性研究的奠基之作。另外学界还有不少对近代报刊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问世,如方汉奇的《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杨光辉等著《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1986)、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陈玉申《晚清报业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等。这些基础性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近代报刊发展的总体状况的总体了解和把握,为我们利用近代报刊史料带来了方便。但同时也应看到,这些研究成果大多还停留在总体性、概括性研究的阶段,需要进一步进行个案研究。同时在对这些报刊史料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尽量参照全国性、知名度较高的报刊,如《申报》、《新青年》、《大公报》等,而对于其他报刊也可以采用近代报刊史料之间的相互印证,在同一时期出版的报刊,对一件史料记载内容大致相同则可以增加其真实性。如果出现了差异,则需要与其他史料互校、比对。另外,在利用近代报刊的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城市性报刊、区域性报刊、全国性报刊的结合印证。比如将城市新报刊中的两种报刊所报道同样一种历史事件进行相互印证,如果记录的事件的背景、民间反响、官方反响相差无几则可以提高事件的真实性,如果不同的报刊史料对相同的事件记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则可以将城市性报刊与区域性报刊相结合,提高报道事件的真实性,将区域间报刊与全国性报刊相结合,向全国性、高知名度报刊史料结合,将报刊史料与其他史料相结合,共同提高近代史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其次,注意尽量将报刊史料与其他历史资料结合使用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当中,拥有大量的报刊史料可资利用,这是以往中国传统史学研究所不具备的,这是个特点,也是优势。报刊史料可以弥补官方档案和正史典志的不足,大大拓展和深化近代中国历史研究的领域,尤其是近代社会史、生活史以及各种社会思潮、区域史研究方面,报刊史料具有其他史料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和价值。但我们必须注意绝不能因此忽视或低估了其他史料的价值。比如清代通史类的晚清历朝实录、东华录、《清史稿》,政书类的清三通、会典及各种军政史料、法律、财政、礼制类史料,以及各种档案、文集、笔记史料等,都是研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历史变迁不能忽视的重要资料。报刊史料与这些传统史料各有所长,各有其短,不能互相替代,只有结合利用,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各自功用,达致自己的研究目的。
再次,有效利用报刊史料也应注意采用新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近代报刊史料品类繁多,内容宏富,不仅仅是要广求博览,尽可能地多占有史料,采用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同样重要。比如,有学者注意到,随着近代报刊杂志的出现和广泛传播,新式学校的创办,和各种学会的建立,在上海、武汉、成都等一些近代区域性都市中出现了一种在国家权力和宗法社会之外的批判性公共领域,他们通过公共媒体、政治集会和全国通电等形式,形成了颇具声势的公共舆论,对当时的国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就是一个颇具创新性的视角和理论。洪九来先生就此以晚清、民国时期著名报刊《东方杂志》作为文本,对此进行考察,著有《宽容与理性:<东方杂志>的公共舆论研究(1904-1932)》[6]一书,引发广泛关注。另外像王天根先生的《近代报刊与辛亥革命的舆论动员》[7]也是这样一部采用新的视角和理论来利用近代报刊史料进行开拓性研究的典范。近代报刊史料是一座十分宏富的金矿,正等待广大学者用各种不同的新视角、新理论和新方法来开发利用!
4 结语
历史学从实质上而言就是史料学,历史永远不可能回头,因此我们对于历史的探索可以通过对文字史料进行研究。我国近代报刊史料较为丰富,并且种类繁多,对于我国近代史的研究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在近代史研究过程中对于报刊史料的运用必须合理的利用近代报刊,充分发挥报刊史料的作用。在报刊史料的研究当中,需要结合国内报刊史料与国外报刊史料的记载,在保证历史的真实性,避免由于立场不同所报道的方向存在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3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2][美]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M].雷颐,罗检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3]姚公鹤.上海闲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孙中山.孙中山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李磊.《述报》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6]洪九来.宽容与理性:《东方杂志》的公共舆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王天根.近代报刊与辛亥革命的舆论动员[M].合肥:时代出版传媒有限公司、黄山书社,2011.
作者简介
隋雪丽(1964-),女,中国中职教育年会历史教育年会会员,青岛市礼仪学会理事,山东省中职历史教育教研组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和青岛地方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