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刘英艳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课外阅读的改革也随之逐步推广与深化,高校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在课外阅读推广的热潮中,我们也要理性看待因之产生的一些令人深思的现象:
1、课外书籍眼花缭乱。每个学期,学校会依据教材和本校組织的读书活动向学生推荐一部分书籍,老师会根据课内阅读教学拓展推荐一些作家的作品,文化层次越来越高的家长还会鼓励孩子去参加一些社团组织的读书活动,大量购买其推荐的书刊杂志,一个学期下来,推荐的书籍不仅达到好几十本,而且随波逐流,没有系统性。
2、阅读练习层出不穷。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说,最关心的便是给足阅读时间后,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是否提高?而判断的依据,最方便最直接最公正的就是阅读练习,通过测验答题的结果来检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效果。须不知,阅读体验是一个“慢焙细炒”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这种“快餐式”阅读不是真正的课外阅读。
3、成果展示花样繁多。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每个学校都会组织各种读书活动: “书香活动月”“书香展示周”“读书报告会”“诗歌朗诵会”……老师也会想方设法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读书墙报展”“读书汇报会”“读后心得展” ……在这种纷繁、热闹的背后,我们不妨问问:学生究竟有多少时间可以自由、静心地阅读?
如何更好地推进高校学生的课外阅读呢?
“选美式”阅读
什么是美文?《辞源》是这样诠释:美好的文辞。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道德高尚的人谈话。”
1、精心推荐美文,陶冶阅读情感。
每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相当大一部分必须靠阅读来完成,学生阶段是人生吸收精神营养的最佳时期,我们把最优秀的文章精心选择后推荐给学生,为他们更好地步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①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先读,宁缺毋滥地推荐。只有一线语文教师先通读了这本书,才能准确地判断这本书是否适合高校学生阅读,才不至于出现学校图书馆借阅给学生的书刊居然是老师明确规定的“禁书”,才不至于出现学校读书节规定学生买的书籍,部分学生根本读不懂而束之高阁。
②组织教师、学生同读一本书,有的放矢地推荐。和老师同读一本书,和老师边阅读、边交流,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该是多么惬意、多么神圣的一件事啊!相信在阅读的同时,他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书中的内容、书里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阅读情感的体验与享受。
③组织文学作家进校园,与时俱进地推荐。阅读经典著作对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但身边的榜样力量同样不可忽视。亲耳聆听文学作家的写作经历,亲眼目睹文学作家的优秀作品,用心感受最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文字,学生的阅读一定会更有激情,更有乐趣。
④制定阅读推荐书目表,循序渐进地推荐。校园是学生阅读的主阵地,老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时不能随意,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课外阅读书目表,向学生推荐应读书与可读书。
2、自主选择美文,培养阅读兴趣。
面对浩如烟海的课外读物,到底该由谁来选择?毋庸讳言,学生才是阅读的真正主体,只有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读物,学生才会乐于阅读;只有让学生具备了自主选择读物的能力,学生才能有益阅读。
①根据爱好特长自主选择,激发阅读兴趣。我们为什么大张旗鼓地倡导课外阅读?因为阅读是一种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是为了让他们的人生之路走得更远、更广、更丰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有人曾说,属于孩子自觉想干的事情,其能力就能轻易地、牢固地为孩子所获得。
②根据阅读能力自主选择,完善阅读兴趣。即使是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阅读能力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超越学生自身阅读能力的书本,往往会抑制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需求,更谈不上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了。
③根据时间空间自主选择,保护阅读兴趣。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是在完成了基本的学业任务之后进行的,时间充裕可认真品读名著,专业学习紧张就翻翻闲来之作,休闲时间不妨读整本书,在图书馆借阅便看看短小精悍之作。随性而阅读,“我的阅读我做主”,阅读才会有实质性的效果。
“淡泊性”阅读
如今,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可谓是家喻户晓,但大家对孩子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效果究竟怎样却关心甚少。那么,怎样在阅读活动中实施阅读评价呢?
1、淡化评比,合理评价,静心读书。
“评比”是指通过比较,评议高低或优劣。“评价”是对人或事物所评定的价值,是从特定的目的出发,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特定的程序对已经完成或正在从事的工作(或学习)进行检测,找出反映工作(或学习)进程的质量或成果水平的数据,从而对工作(或学习)的质量或成果水平做出合理的判断。
①淡化“量”的评比,关注“质”的评价。不要仅以图书馆藏书量的多少,给了学生多少时间阅读,开展了多少次读书活动,来衡量一个学校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视;不要仅以班级图书角书本的数量,学生一个学期看了几本书、写了几页读书笔记,有几人次参加读书活动、获得了几个奖项,来衡量一位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视。我们要关注的是学生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习惯”、 “积累”与“运用”——学生的读书兴趣浓不浓?能否主动、独立地进行阅读?是否经常大声地朗读文段?会不会运用圈点、批注、摘抄、整理等阅读手段?能不能随时记录或大胆表达自己的阅读心得与体验?……
②淡化功利性的评比,关注激励性的评价。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进行相应的督促和评价是必须的,但评价不等于评比,学生由于个体差异表现出阅读能力的强弱,并不能因为竞赛的等级、分数的高低而否定他们的阅读行为,更不能剥夺他们的阅读感受。我们提倡课外阅读,不是为了评比出几个“读书明星”“朗诵能手”“书香班级”……好的评价应该促进教师与学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轨迹,使评价过程成为一个激励——提高——再激励——再提高的良性循环过程。
2、淡化展示,关注全体,专心读书。
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进行的每个阶段,都应适时地开展一些展示活动,但活动不宜太多、太花俏,否则,挤占学生的阅读时间,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反而喧宾夺主、舍本逐末了。
①淡化成果意识,老老实实读书。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见识的增长、情感的熏陶、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都需要慢功夫,学校、老师、家长不要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要轻信所谓的“作文秘籍”、“阅读宝典”。不然,训练出的习作千篇一律,只见章法,不见精髓;训练出的学生急功近利,只会操作,不会创新;培养的只是个别有成就感的优秀生,打击的却是大多渴望得到肯定的“后进生”。我们应该以激励的、有层次的、公平的评价对待每个孩子的阅读效果,让每个孩子都能自由地、老老实实地读书。
②淡化活动展示,专心致志读书。每个学校都会开展一定形式的读书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以巩固读书的效果。关键在于活动的展示是面对个体,还是面向全体?如果只是面向个别学生的竞赛、朗诵、辩论、汇报、表演等,活动开展得越轰轰烈烈,个别学生越是应接不暇,多数孩子却是看得热热闹闹,哪还能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地读书?我们应该适时适量地开展集体性活动,给每个学生展示自我阅读结果的时间和空间,少比较,少量化,多肯定,多宽容,使全体学生都有机会享受成功阅读的喜悦。
让每一个学生都对阅读充满期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静下心来、自由自在地阅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这条快乐无穷的阅读之旅,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者的追求,更是我们每一位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