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

时间:2024-04-25

刘大维

摘 要: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陆续出台。在办学模式上,国家十分提倡走校企合作之路,许多学校正积极地寻求各种途径,想方设法与企业取得联系,希望双方达成共识,实现双赢。近几年来,校企合作以其独特的教育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快速发展。这种学校与企业的携手联合,正逐步被越来越多的院校和企业看好,在就业市场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它将逐步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绿色通道。

关键词:校企合作;意义;教育;发展

校企合作教育指的是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的一种教育。因此,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旨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可以有多种形式,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开展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1 关于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问题

目前,我国比较常见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有5种:

(1)“2+1”式。这是早前技校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即前两年在校学习理论与实操训练,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也就是预分配就业。

(2)“校企合一”模式。以工学结合的形式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并有效地破解了目前技能人才培养的两个难题。

(3)工学交替。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双元互动的培养模式,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和紧缺人才订单培养关系

(4)企业“冠名班”。 学院先后组织了与山东如意集团合作的“如意班”和与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鲁抗班”,还有与圣阳股份公司的“圣阳班”,在与企业的沟通合作中,取得了丰富的校企合作经验。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融入到教学中来,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也极大地满足了公司的人力资源需求。

(5)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坚持市场导向办学和开放办学理念,建立了企业员工技能培训基地、学生校外实习就业基地、教师能力提升基地。

2 关于正确处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的关系

纵观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并非人们期待的那么美好,校企合作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有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还停留在浅层合作的层面上,有些合作完全是学校对企业的“公益支持”或功利性的人力投资,有些合作一直陷于“有‘合无‘作”或“有‘作无‘合”的消极与被动状态。其结果是有的在“腹中夭折”,有的在“途中殒命”。

就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而言,基本上都是学校为了对学生的就业负责而主动出击“找锅下米”或“送货上门”。主动来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微乎其微,一些企业门槛很高,合作的形式无非是单一的人才投资,学校把人培养好了,企业乐意笑纳。这种合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真正的校企合作应是双方乐意、优势互补、校企共赢的合作。要使校企合作真正达到优势互补,真正体现“校企共赢”,就要在“合”字上下工夫,从培养目标的结合、培养方式的吻合、教学资源的组合、教学形式的融合、专业选择的适合、校企主体的配合等方面向深层次发展,使学生毕业后与合作企业真正产生“零对接”,从而加速企业急需人才的培养进程,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3 有效落实校企合作的措施

(1)培养目标的结合

首先要确立“以企业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观念,一切以社会需要和企业需要为准则,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和潜力去解决企业用人需求的问题。其次要树立“以就业为根本”的服务学生理念,一切以學生需要和对口就业为宗旨,着力解决校企合作中主体缺失的问题,形成促进双方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的制度框架和动力机制,培养学生严谨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习惯、精湛的专业技能、和谐的团队精神。最后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企业的技术骨干与学校的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放矢地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员工。

(2)培养方式的吻合

校企合作的双方都在为培养“准员工”这个准成型产品而相互考证,学校既要保证培养技能人才的需要,又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问题,而企业更加关心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爱岗敬业、技术熟练的高素质员工队伍,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把学校和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为此,可以选择以下培养方式进行尝试:①让学生尝试入校后先到企业进行见习,然后返校学习的方式。②经过在校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训练,学生有了一定实战基础,再到合作企业进行岗位训练,让所学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得以检验,查找不足,有针对性地弥补。③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掌握了基本的岗位技能后,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3)教学资源的组合

一是合作中企业专家可到学校兼职授课,学校教师可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让教师成为“专家型职业人”,教师在企业中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熟悉企业化管理,以培养更贴近企业的人才,学生毕业即可上岗工作,大大缩短企业用人成长周期。二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课程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完成任务的能力,这决定了课程制订的逻辑起点,目的是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分析的对象是任务,而不是完成任务的人本身。三是课程的转换来自于工作任务分析。任务模块转化为课程模块其目的是形成完整的课程门类和课程结构,便于学生完成所学专业的某个典型的综合性任务,使学生获得所学专业的从业能力和资格。

(4)教学形式的融合

在教学形式上,一种是以学校为主体,采取“工厂式学校”的教学方式,采购与企业生产相配套的设备,参照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流程,通过企业提供的项目进行教学,实现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另一种是以企业为主体,实行交叉式在岗培训与脱产学习。以上两种形式,其共同特点就是力图让学生对工作任务有一个完整的体验。具体表现为:①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深刻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尽可能促进学生独立完成包含“咨询、计划、决策、实施、评价”的行动过程。②对完成工作任务相关的知识、技术等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完成生产任务所应具备的、符合工作需要的综合性知识,促进学生实践过程与能力形成过程的结合。因为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过程。

(5)专业选择的适合

在寻求合作企业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企业的核心技术,企业规模及发展趋势,然后针对本校的专业设置,找到与企业的对接口、切入点。企业需要什么专业的人,我们就开设什么专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把企业的需求作为学校的追求;企业找到了专业对口,能顶岗工作的人才,学生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的知名度。我们必须利用现有的优势,扩大就业范围,选择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实现以“出口拉动进口”的局面,只有出口畅通,学校在企业站住脚,学校就会有生命力,效益好的企业愿意与我们合作,宣传渠道自然形成,进口问题自然解决。让学生能找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好学生就业时就得去好企业。这样就解决了学生学好学坏都一样的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自然能充分调动起来,同时,也使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例葛金龙,焦宇鸿,王传虎.校企合作模式下实验教学体系优化与改革研究[J/OL].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7,(03).

[2]文益民,易新河,韦林.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校企合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09).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