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摘 要:19世纪中期以来,日俄两国围绕大陆政策与远东政策在此展开日益激烈的争夺:随着西伯利亚铁路的修建,俄国施行一系列进攻性的政策、方针,致使双方矛盾急剧升级,为争夺中国东北最终走向战争。战后,出于各自侵略利益考虑,日俄由对抗走向勾结,共同瓜分中国东北。本文叙述了日本大陆政策和俄国远东政策的形成,矛盾的升级、激化,走向勾结,最后随着沙俄帝国彻底崩溃,其经营多年的远东政策随之不复存在,大陆政策与远东政策数十年来的对抗页因对手的消亡而最终结束。
关键词:大陆政策;远东政策;中国东北;争夺
1 日本大陆政治与沙俄南下政策的形成
19世纪50年代起“海外雄飞论”、“征韩论”等对外扩张言论在日本相继出现,主张在侵略朝鲜的基础上占领中国东北,进而称霸亚洲、征服世界,后经不断修补、细化,逐步构筑成近代日本的战略外交总方针——大陆政策。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以及俄国在北方列岛的进逼,促使日本民族忧患意识空前高涨,他们认为:软弱的中国可能成为俄国入侵日本的跳板,为谋求生存、必须抢先“并吞满洲,继而将中国全部领土划入日本版图”。[1]明治维新后,国内守旧士族、失意武士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社会局势动荡不安,为转移国内矛盾,日本迅速制定了“北进大陆”的扩张政策,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挽救统治危机。至此,大陆政策形成的思想条件与社会条件基本具备。
日本窥伺中国东北的同时,俄国贯彻着17世纪以来一贯的东方政策:“夺取远东出海口,进入太平洋”,并为此积极寻求一条沿中俄边境直达东海的有效通道,此即远东政策的早期战略勾勒。
2 大陸政策与远东政策在远东地区的初期交锋
19世纪80年代,随着俄国近东、中亚侵略行动的相继失利,战略目光再次转向远东,并决定将战略重点集中在朝鲜。因为,控制朝鲜是确保远东领地安全以及顺利南下日本还、进入太平洋的关键一环。为此,1884年“甲申政变”后,俄国开始积极介入朝鲜事物,企图以朝鲜为屏障,排除外来势力尤其是日本给自己称霸远东带来的可能性威胁,从而引起日本舆论的普遍仇视。日本此时“在日本还拥有的、可能拥有的、或者被假定拥有的霸权地位”[2],使俄国远东海军极易被封锁在日本内海,俄国因此亦不能不视之为自己的远东劲敌。至此,两国《库页岛·千岛交换条约》签订以来的“友好关系”走向终结,远东政策施行的战争依托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即从依靠海军转向依靠陆军——1891年5月,“有使远东力量对比发生急剧改变危险”[3]的西伯利亚铁路正式动工。
俄国在远东地区发动的积极攻势,尤其是西伯利亚铁路的修建使日本的扩张野心受到极大挑战,山县有朋认为,“西伯利亚铁路竣工之日,即朝鲜多事之时”,亦是“对我国利益线最有激烈之冲击”。[4]同时,国内资本主义发展与原料短缺、市场狭小的矛盾始终未能解决,并直接导致1890年晋级危机的爆发。国内外“威胁因素”的合力迫使日本不得不寻求更为强硬的“铁血外交”,1890年12月,山县有朋“主权线”与“利益线”理论的提出标志大陆政策正式出笼。为将朝鲜建成侵略中国东北和反击俄国的战略据点,1894年7月,日本悍然挑起甲午战争。
次年4月,中日进入停战谈判,当获悉和谈条件中有割占自己“最感兴趣,同时又是那些支持激进东方政策的集团所涎的地区”[5]时,俄国断然标识,绝对不能容许日本占领南满,因为,日本一旦占领辽东,就会“使未来的西伯利亚大铁道和俄国的远东受到威胁”[6]。更何况,俄国在辽东半岛寻求不冻港,保持俄国在中国东北的优势或独占局面,已成为远东政策的核心内容,俄国决定武力迫使日本就范,法国、德国出于各自利益考虑,与俄国联合行动:三国军舰在中国和日本沿海游弋对日施加军事压力,而日本此时,“海陆军被几成空虚,不仅对三国联合的海军无法应付,即单独对抗俄国舰队亦无把握”,[7]最终被迫放弃辽东半岛。
甲午战争是日本针对俄国推行进攻性策略的有效反击,亦是侵略中国东北的开始,欲乘俄国东方铁路未成,势力未全,捷足先登。1895年之前,西伯利亚铁路尚在修筑中,远东兵力十分有限,俄国认为,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最有利的秘密是站在日本方面”[8]。英国出于牵制俄国的考虑,“对日本侵略朝鲜和满洲都是鼓励的”[9]日本积极利用这种矛盾,借甲午战争彻底打破中超宗藩关系,为进一步侵略中国东北埋下伏笔。
3 大陆政策与远东政策之间矛盾的逐步升级
俄国在朝鲜的积极进攻策略与中国东北的侵略方针互为犄角:染指朝鲜是为了阻止日本北上,确保在中国东北的优势地位;侵略中国东北是为了保证黄海、日本海航路有,顺利进入太平洋,确立远东霸权。考虑到日本的巨大威胁,俄国认为,必须尽快将相对鼓励的远东领地与欧洲本土连接起来,使其得到更为及时、有效的“策应与维护”,由此,筹划修建一条通往中国东北的铁路和占有一个远东不冻港,成为俄国推进远东政策的主要支撑:除了加快西伯利亚铁路的修筑速度外,铁路的走向亦发生根本性变化——改为横贯中国东北直达海参崴。只有这样才能使俄国的“触角”快速、直接契入中国东北,从而保证它永远处于自己控制之下,威特对此曾强调:“再没有比建筑由外贝加尔取道中国东北大于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俄国铁路那样更能大大促进俄国政治和经济势力在中国这一地区的增长”[10]。铁路的修建对俄国在日本海沿岸进攻性策略贯彻速度和规模的改变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决定性作用。为实现并扩大这个侵略成果,俄国在远东地区发动了一系列政治、军事及外交攻势:1896年5月,诱使李鸿章签订《御敌互助援助条约》,攫取东北北部铁路的修筑权、运兵权及沿线行政权等;1897年12月,公然占领旅大;1898年3月,逼迫清政府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夺取旅顺口,大连湾及附近海面租界权;1900年10月,武装占领整个中国东北。
甲午战前,日本已将侵略目光盯向中国东北,陆奥宗光曾言:“该半岛(辽东半岛)扶朝鲜之背,扼北京之咽喉,国家将来大计上,决不可不归我所有”,三国干涉还辽逼迫日本放弃既得侵略利益,遭受“千古未有之大辱”,因而战后当即制定了“大规模扩张军备及密切结合的扶植产业的岁出总额达一亿九千万日元的预算,假想敌明确规定为俄国”[11],1896—1903年间,“陆军兵力从17万人增至60万人,海军军舰总吨位由6万吨增加到27.8万余吨”[12],大陆政策战略重心也由“北进战略”中的朝鲜半岛深入到中国东北地区。日本十分清楚,这是一场“以国运相赌”之战争,不能不加以充分准备,因而做出战备彻底完成之前尽量避免与俄国发生冲突的决定。因而,沙俄占领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旅顺招致日本极大不满,两国关系由此更加僵化。
英日同盟建立后,日本终于摆脱孤立无援的尴尬处境,敢于并开始为攫取中国东北侵略权益积极寻求战机。“满鲜问题”最后交涉中,日本异乎强硬地指出,俄国必须承认“日本在朝鲜之卓越利益”,日本则只能承认“俄国对满洲经营铁路之特殊利益”,且日后将“朝鲜铁路延至满洲南部与东清铁路相接,俄国不得阻挠”,[13]试图通过铁路将其势力渗入中国东北。俄国仍然蛮横要求日本“承诺满洲及其沿岸不在日本利益范围之内”。日本针锋相对地指出,“得不到俄国答复或答复不能满意,它就要采取行动”,[14]日俄和谈终于走向破裂。
1904年2月8日,日本海军偷袭旅顺港,揭开日俄战争的序幕。由于对日作战实力估计不足、战略轻视等原因,经过一年多厮杀,俄国远东海陆军均遭彻底失败。国内革命的日趋高涨,对外军事的彻底失败迫使沙俄不能再奉行同日本发生冲突的政策。日本尽管战场上取得巨大胜利,但“后备已经枯竭,财政亦感困难,各方面都陷入精疲力竭的状态”[15],无力再战,求和心情同样十分急切,双方媾和条件日渐成熟。
4 日俄远东战略方针的调整:矛盾对抗转向勾结排外
1905年 《朴茨茅斯条约》是日俄为重新分割远东霸权达成的分赃协议。两国关系由此从战略对抗逐渐走向勾结排外、共同瓜分中国东北。
想从南满攫取最大限度的政治、经济利益,又无力同西方列强进行商业竞争,日本便开始制造各种障碍抵制外国资本,并导致欧美资本贸易额急剧下降。这种企图关闭中国东北门户的做法遭到西方列强尤其是美国的强烈反对,日美矛盾成为远东地区的主要矛盾并日趋激化。1910年《日英同盟条约》续订,英国被免除日美发生战争时的参战义务,日英离心力开始加强。由此,在“开放满洲”还是“关闭满洲”上,日本与英美矛盾越来越深。俄国虽然战败,但军事力量远未被彻底摧毁,日本始终担心俄国会伺机报复。远东国际再次可能出现的孤立处境迫使日本不得不主动向俄国“示好”,谋求深化、发展两国间的“密切联系”。俄国此时国内革命运动日趋高涨、内外交困的蹙迫境地迫使它为“保存实力,解决欧洲之大问题”,[16]更急于稳定远东统治秩序。日俄两国均无力量完全压倒对方,从而不得不致力于保持均势、相互勾结,而美国此时在中国东北的积极渗透,尤其是1909年锦瑷铁路修筑计划的提出,企图打破日俄垄断中国东北的局面,使两国远东利益受到极大威胁,双方认为,“两国与满洲享有共同利益……关系应更趋密切”[17]。由此,在共同瓜分中国东北的基础上日俄相继签订三次协约、四次密约,明确了各自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并互相约约定:彼此“特殊利益感受威胁”,应采取任何“防卫此种利益之办法”[18]加以援助。
对日本来说,由于和英美离心力的增强,日俄协约缔结的意義要远远大于《日英同盟条约》的续签,协议签订后,它在南满的战略地位得到空前加强;对俄国而言,由于中东铁路沿线行政、驻军等权利的攫取,其在北满的侵略权益比战前更有所扩展,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对北满的控制力度。尽管日俄并未因此条约缔结而彻底消除彼此敌对情绪,双方在中国东北地区仍有冲突,但总体上来看,摩擦始终让位于合作,练过基本保持着勾结对外、共同瓜分中国东北的共处格局,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沙俄彻底崩溃。
总而言之。大陆政策与远东政策是日俄近代以来在远东地区推行扩张政策的总概括。它们均于19世纪中期具备雏形,之后在实现发展中得到不断修补、完美,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战略目标。因此,它们并非某一时期制定的某一具体政策,而是两国长期以来在这一地区侵略意志的整体体现。中国东北位居远东核心地带,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与商品。因此,两国围绕大陆政策与远东政策在此展开日益激烈的拼抢。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沙俄帝国彻底崩溃,其经营多年的远东政策随之不复存在,大陆政策与远东政策数十年来的对抗页因对手的消亡而最终结束。
注释
[1]井上清:《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页.
[2]安德鲁.马洛泽莫夫:《俄国的远东政策.1881-1904》.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9页.
[3]鲍·亚·罗曼诺夫:《俄国在满洲》.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2页.
[4]大山梓:《山县有朋意见书》,原书房,1996年版,第196页.
[5]巴巴拉·杰拉维奇:《俄国外交政策的一世纪,1814-1914》,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09页.
[6]耶·马·茹科夫:《远东国际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第129页.
[7]陆奥宗光:《蹇蹇录》,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58页.
[8]张蓉初:《红档杂志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54页.
[9]纳罗奇尼茨基:《远东国际关系史》第一册,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首届工农兵学员译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31页.
[10]丁明楠等:《帝国主义侵华使》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页.
[11]远山茂书:《日本近现代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1页.
[12]崔丕:《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9页.
[13]陈功甫:《日俄战争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史,第22页.
[14]《帝国主义在满洲》,第188页.
[15]刘培华:《近代中午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01页.
[16]罗曼诺夫:《帝俄侵略满洲史》,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483页.
[17]吉林省社会科学学院:满铁史资料第二卷路权篇第一分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8页.
[18]龚古今,恽修:《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帝国主义侵华文件选辑》,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37页.
参考文献
[1]高兰.双面人:日本对中国外交的思想与实践[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2]王彦威,王亮.清季外交史料[M].第145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3]井上清.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安德鲁·马洛泽莫夫.俄国的远东政策,1881—1904[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作者简介
褚鸽,延边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史硕士。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