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谈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的新理念

时间:2024-04-25

饶德文

摘 要:文物界在文物保护,修复的问题上,是坚持传统工艺,还是应该采用现代科技,有着不同的意见,传统工艺认为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必须坚持传统工艺,如果采用现代科技和现代新材料有可能对文物造成损害。现代科技认为保护和修复文物应采用现代材料是先进的,科学的,代表了社会的进步。“不改变文物的原状,”是文物保护修复的基本原则。加强对传统工艺的理解和认识,促进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对文物保护和修复的交融是我们努力的目标。预防性保护—文物保存环境的监视与控制是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传统工艺;现代科技;保护与修复

文物是人类社会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在今天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们是古代人类各个民族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在当时社会意识,社会理念的指导下,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和工艺技术条件下,通过人们的创造性劳动,采用当时社会能提供的一切物质,材料加工制作而成的,它们既是有形的实体,又是经人类加工,利用保留,蕴含着无形价值的体现,是人类创造文明的载体。研究保护和修复好有形的珍贵文化遗产——文物实体,是对深入研究,揭示和了解其无形价值的内涵,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物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大部分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损坏,如何对损坏的及预防损坏的文物做高质量的保护和修复,尽可能有效的还原和延长其"寿命",保护其价值的完整性,科学性,原真性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1 传统工艺

传统工艺是一门历史悠久,技术精湛的手工业技艺,熟练运用焊接,补配,整形,修饰等工艺来恢复文物的完整性。近百年来,一直承担着拯救文物的重任。我国的传统技术多起源于下层工匠的实践,造成许多成形的技术因为缺乏理论的指导而失去了升华的机会;其次传统工艺的传播途径狭窄,保密性很强,致使一些工艺因老艺人的过世而失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统技术发展缓慢,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和修复理论的难以提高。

2 现代科技和科学材料

文物保护与修复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科学。是和历史学,考古学,哲学,美学,物理,化学,环境学,生物学等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学科。随着科学技术和科学材料的开拓进展,对文物保护修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物科技是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文物保護和文物修复。首先必须对文物的价值做出科学的评估,以不损坏文物价值为前提,即要吸收人类社会一切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最新科技材料的运用成果,又要尊重历史,搞清文物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保持文物的历史价值和真实性,对文物的材质,成分,结构,制作工艺和重要原因有个清楚地了解,掌握使用方法和化学物的作用性质,科学检测后,拿出一定的诊断资料并采用相应的解决办法。必须针对文物个体进行改良,通过检测可行才可施用。研究材质和其各不相同的蜕化机理,才能对文物展开有针对性的保护。在施用后还必须长时间的跟踪随检,以确定这些方法的有效性,防止再受损。通过保存文物材质,来达到保留文物历史修复的目的。文物的脆弱性与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文物保护和修复必须慎之又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文物保护领域也同样得到验证。

3 加强对传统工艺的理解与传承,促进传统修复与现代科技文物保护的交融

我国文物保护法明确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保护法为文物保护科学事业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指出了方向,规定了办法。使文物修复技术从修复者的个人行为,走上科学化,传统化,规范化的轨道。专业修复技术人员需经正规学院培养,规范操作技能,实行专业资格任职制,在专家的指导和监控下,有专门的机构监督和评估,形成科学的行业规范管理。

用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传统修复技术,系统地挖掘整理传统文物修复技艺的同时,深入开展传统工艺的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古代工艺进行剖析,揭示其科学原理,奠定出传统工艺修复技术的理论基础。引进或研制出适合各类特点文物的新材料,有可操作性,兼容性,减少或降低对文物造成任何损害,应用现代新材料来保护古代材料是文物修复技术中永久性的研究课题,文物科技工作既要吸收人类社会一切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最新科技材料的运用成果,又要把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进行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传统工艺与现代修复保护之间存有多方面的差异,不止是技术的不同,工艺的不同和使用材料的不同,是两者之间存在对修复的美学理解,修复指导思想和对艺术品本质认识的不同。传统工艺修复中有许多好的经验和技术,应该继承发扬。不能为了一味的追求视觉效果,创造性地去改变文物的原始面目,那必定会歪曲和贬低了文物本身的价值。尊重历史,尊重科学,尊重艺术,深入开展传统修复工艺的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将传统修复与现代修复结合起来,共同提高修复文物理论与技能。从保护文物的角度出发,从传统中吸取营养,将现代科学知识和文物保护理念融合到传统中,才是对传统的发扬光大。

4 现代科技的文物保护——预防性保护

文物保护科技是多学科,综合性的应用技术,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保护文物原状原则

(2)可再处理原则

(3)最小损伤原则

(4)最少干预原则

(5)耐久性原则

(6)可辨识性原则

(7)最大信息获取原则[1]

“不改变文物原状”是文物科学保护与修复的基本原则,修复应重建艺术品的潜在意义,尽可能不要造成历史“赝品”或意识“赝品”,不要抹去任何历史痕迹[2]。现代修复理论认为,修复是一种被动的对文物实施人为干预行为,不论采取传统工艺和科学先进的方法及新材料,都会对文物的原貌造成或多或少的改变,真正科学的文物保护是预防性的保护,将文物放在最佳的环境中,尽可能减少或终止因环境因素对文物造成的损害,降低修复工作量。当前的文物保护理念已经从被动性清除文物病害,发展到主动干预文物所处的环境。这种保护文物的环境包括出土环境,保存环境,展示环境等,这些环境好牵涉到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如考古,陈列,观众,博物馆馆址等,文物保存环境的监视和控制是今后文物保护和修复的发展方向。

自然界的有害物质对文物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自然界的主要污染源:1、空气:机动车尾气、工业加工废气、灰尘。

2、水:生活废水、工业废水、生物药物废水。

3、土壤:固体垃圾、生物垃圾、工业废弃设备。

文物保护长期的任务应是预防,必须将预防性保护放在首位,使文物处于适宜的环境,阻止或延缓自然界有害物质对文物的损坏。控制温湿度(温度15摄氏度-18摄氏度、湿度55%-65%)在标准范围之内,针对不同的文物控制不同的温湿度;定期进行消毒,保证文物不受损害;避免阳光直射和折射,要根据条件采用百叶窗、双色窗帘、有色玻璃、涂防光剂等措施防止光线辐射[3];要有通风和空气过滤设备,防止有害气体、灰尘对文物的侵害,博物馆工作人员绝不是简单的劳动者,应对文物的保护负责任,掌握一定的文物保护知识。对各种环境因素进行必要的监视与控制,总结经验,完善并健全文物预防保护的有效制度。将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应用到文物的保护修复中,以最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来保护文物。

文物保护理论与实践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对文物科学保护和修复时人为最低干预的原则达成了共识,尽可能采用以保护为主,避免使用“真正的修复”。

参考文献

[1]马里奥·米凯利,詹文法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北京出版社2005

[2]意大利Brandi修复理论

[3]在室内环境保护文物的方法选择原则及其环境控制,标准编号UNI10969;20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