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探讨反危机与再平衡中的中国经济

时间:2024-04-25

桑伟

摘 要:本文在反危机与再平衡的背景下探讨了世界经济,并针对中国经济,提出了确立面向全球的经济大循环新战略、继续加强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积极加深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等发展对策,旨在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走向繁荣富强。

关键词:反危机;再平衡;世界经济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变化,呈现新的格局,分化加剧成为必然趋势。新兴经济体取得了极大的技术进步,经济体量不断壮大,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得以提升。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分化、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政治矛盾、恐怖袭击等问题阻碍了经济进一步稳步发展,这些情况的出现使各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变的复杂和动荡。

1.反危机与再平衡中的世界经济走向

在过去的三年中,美联储是否加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非农产业发展复苏、失业率下降及消费者信心回升等有效的加强了市场的加息预期。投资人员对经济发展充满期待,认为市场已经做好了加息的准备。与此相对,欧洲央行将继续降息,以提振经济,但是实际市场反映不好,认为现在的力度不能有效的提升就业率。

在中国,很多投资人都还在观望。实际上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经济是否能够继续高效灵活运转,维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如何能够适应和面对中国新的经济发展形势,提升企业竞争力,适应新的世界经济格局是现在我们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2.世界经济走向发生变化根本原因

2.1 全球经济多极化加速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增加,3.0版全球化模式开始消退,而4.4版全球化模式正在朝着“一超多强”的方向发展,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制变革一起主导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站在国家的层面上看,“一超多强”的局面具有一定的稳固性,但是各经济体彼此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而且其经济力量也发生了变化。这就表明全球经济的模式正在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新的全球化模式正在增强。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的经济力量占据关键地位,其在金融市场、科学技术和军事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从现在的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来看,新兴经济体经济体量不断壮大,尤其中国的GDP增长速度之快,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2.2 新兴经济体优势显著体现

新兴经济体是促进世界经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也是世界经济新格局产生的重要因素。后发的新兴经济体能够利引进、模仿、学习发达经济体的技术和制度,利用自身丰富的矿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等优势快速发展,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利益。随着互联网技术等技术创新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新兴经济体国家借助发达国家的帮助也是十分常见的,这就体现了后发优势的效用。新兴经济体的学习成本相对发达国家要低一些。通过“新兴市场论坛”的估计值,到2050年,全球的平均生产率将会上涨到发达国家的2/3,亚洲的生产率逐渐达到最发达经济体的水平。以亚洲新兴市场为例,统计发现自1990年至今,美国、日本以外的有关亚洲国家新兴经济体的生产率都在上涨,并且和美国以及日本之间的差距正在减小。

2.3 比较优势带来红利

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各国以其资源禀赋等实际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保证了其自身利益,进而实现了帕累托改进。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红利”中,也就是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制度红利。

2.3.1人口红利。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量较多。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人们对于生育没有节制,所以年轻人相对较多;但是发达国家人口生育率比较低,人口呈现负增长,进入老年社会的速度在加快。随着发展中国家的不断发展,全球20到64岁之间的劳动力人数正在不断上升,人口红利的好处也体现出来了,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实现了更多的经济利益,使得全球贸易和投资不断加强。在亚洲,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劳动生产率每年以大约1. 8%的速度增加,而亚洲国家人口的年增长速度虽开始下降,也达到了1. 0%左右。在中国,虽然劳动力人数还会持续增长,但是增长速度会放缓,根据统计,中国人口数量在2020年以后就会开始放慢。总体而言,很对发展中国家都具有较为丰厚的人口红利,以此来增加本国的经济利益。

2.3.2资源红利。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土地资源比较丰厚,面积较大,自然资源比较充足。其中金砖五国最为典型: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和南非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及万国投资研究所发表的《万国集团全球市场研究报告》中表明,南非是全球不包含內生矿产资源最为丰厚的国家,金属矿储量十分丰富。

2.3.3制度红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制度不完善而导致产权保护和契约实行两个方面的交易成本越来越高,在整体交易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从而通过制度创新可以减少交易成本,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就是“制度红利”。中国在新兴经济体制中得到制度红利最为明显。从1977年改革开放到现在为止,中国经济发展得到了制度红利,其中制度红利的来源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农村集体土地经营制度转化成为农户家庭土地经营制度;其次以计划经济制度转化为市场经济制度;再次就是由封闭经济体转化为世界经济开放体的过程。

2.4 一体化不断加强

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区域一体化趋势的增强。在合作共赢的环境中,很多国家都和邻国构建了合作关系。世界最为著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就是欧洲共同体,即现在的欧盟。欧盟市场的构建,保证了各个成员国之间健康的贸易环境,从而有效的促进了欧洲共同体的发展。除欧盟之外,还有一些区域性的一体化组织,比如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南方共同市场等。区域一体化使的一些中小型国家积极融入到世界经济中来。世界银行报告有关资料证明,3. 0版全球化有效的推动了东亚地区经济的发展。

3.中国经济发展新战略

3.1 确立面向全球的经济大循环新战略

在全球经济大循环中,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依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研究和构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特色的战略。中国要从面临的新环境中的新特点出发,构建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以中国自身为基础,以对外投资为主要方式,有效的利用世界各国资源,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和全球资源的融合发展,在全球范围中构建更加全面、更加深远、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3.2 继续加强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

中国现在拥有高数量的高素质人才,拥有充足的资本优势,在国内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制造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也拥有很强的实力。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跨国投资,通过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实现了双边互盈。中国借助于G20、欧亚经济论坛、IMF等体系,为我国经济的开放性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以美国为主体的TPP系统,吸引更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亚投行建设,从而有效的推动全球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物联网络的运行。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世界可能会由此出现多个强国共同管理的局面,极大促进多极化的发展,中国将在未来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其真最大的价值。

3.3 积极加深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

中国应当进一步发挥“金砖五国”的协调优势,来进一步强化和提高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和交流的力度,从而有效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合作。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新兴经济体的作用是有限的,所以中国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合作,掌握更多规则制定权。现在,“金砖五国”在世界银行中的投票权只有1300,而美国达到了1500;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金砖国家”投票权综合为1100,而美国一家就占大约17%的投票权。中国应当大力推进与新兴经济体制之间的贸易合作和投资,进一步提高对非洲国家、拉丁美洲国家的投资,获得更多非洲国家、拉丁美洲国家的认同,使得中国和非洲以及拉丁美洲之间的经济合作更加的紧密。总体而言,今后中国在与发展中国家合作过程中,经济合作重心要在持续维护贸易合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中国对有关地区和国家的投资强度,以发挥我国业已积累的资本、技术优势。

3.4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战略的提出和实行能有效的解决我国经济遇到的困难。首先,“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战略能够帮助我国处理過剩产能和过剩资金使用方面的问题。过剩产能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阻碍,该战略的实行能够拓展的新的市场渠道,从而有效解决国内的过剩产能。同时当前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资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可以吸纳国内过剩资金的使用,具有可实行性。其次,“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战略的实行能够帮助中国解决所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充分利用世界各国资源。中国的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和铝等能源和资源主要依赖国外进口,该战略的提出可以对进口贸易渠道进行有效的建设和保护。再次,在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促进我国西部大开发,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融合,使得我国经济朝着更加繁荣富强不断前进。

4.结语

现在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格局已经呈现,并且正在不断的深化和加强,新兴经济体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国经济在稳步发展过程中占据了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也急需进行相应变革,以顺应时代趋势和建立自己的优势和地位。中国需要树立长远目标,积极加入到全球经济治理的过程中去,发挥其更大的价值,有效的推动南南合作和世界经济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娟娟.全球经济失衡与两岸产业合作调整——基于国际分工的视角分析[J].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3(01)

[2] 丁凯,黄卫平.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不确定性[J]. 当代经济研究. 2012(1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