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新中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发展

时间:2024-04-25

孙伟

摘 要:教育观念的变动必然会引起教学形式的变动。课改一次次的进行,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慢慢地变化,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分析,以及对80年代以来的教学方法的理解,结合杜郎口教学方法与新出现的对分课堂模式,深入了解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

关键字: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导读思想;对分课堂

教学思想的传播,新的教学方法的产生,在语文课堂的不断实践逐渐形成一种模式,为许多一线语文教师不断模仿运用。所谓教学模式就是教学过程中固定的标准形式,可以让人学习模仿、推而广之。这种模式的生成是历史和社会的选择,但传统的“注入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被时代淘汰的一类,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却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无论新的还是旧的教学方法,我们所避免的就是不要刚从泥沼中拔出左腿,而又把右腿陷进去。

1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建国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是“红领巾教学法”,一度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被不断地运用。

这一时期,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上是赫尔巴特“四段论”和凯洛夫“五环节”这两种模式的产物,它发端于赫尔巴特“四段论”的影响,而强化于凯洛夫“五环节”的输入。“四段论”和“五环节”存在着许多共同的特点,大致有如下几点:在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上,都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的目的;在对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上,都主张“教师中心”;在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方法上,都没有从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来反映教学的整体特征。

任何教学都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书本知识。全社会开展“红领巾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被广泛运用。

“红领巾教学法”是以认知论为基础的系统学习模式,常规程序是: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其基本要素有:①解题,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②初读(或范读)课文,讲解生字词;③分析课文,即教师串讲,一般是分析结构、段落层次、大意,这是教学也是一般听课、评课的重头戏;④总结中心思想;⑤总结写作特点;⑥课堂练习或布置作业。

这种教学方法在学校中被广泛运用,教师的位置不可替代。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学生所学的内容全部有教师教授,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的主体意识被无视。一味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被动的听讲,学生的思想被老师左右,每个学生就是老师的复制体,没有自己的独立意识,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

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课堂教学既然是‘讲听的关系,教师当然是主角了,学生只处于观众的地位,即使偶尔举举手答个问题,也不过是配角罢了。这在学生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但传统教学模式也有优势,在我国教育的现实背景下,具有不可替代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缺乏教学互动的教学模式,呈现出它的落后性,必定会被历史淘汰,时代将会涌现新的教学思想。

2 改革开放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各种方法的使用都是要引导学生配合,吸收教师讲授的内容,按教师的思路去思考。现代语文的教学思想主要是导读思想,教师只起到引导者,领路人的作用。

(一)导读思想的历史渊源

我国历代教育学家们对于如何教好语文,进行孜孜不倦的追求,而导读思想一直都存在,并不是某一个固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

从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称,乃为善教也。”从中可以看出,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也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强调对学生的辅导和指导,而不是全盘传授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导读式的教学思想在中學语文阅读课堂中进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开拓学生的思维产生一定的作用。语文课堂由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式,对于学生一味的输入知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的导读式的教学思想发展。

(二)导读思想的成就性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名家在导读思想的引导下提出许多的教学方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上海市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钱梦龙的“导读基本式”,黎世法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这些新的教学结构具有三个显著特点:教学指导思想的根本性转变,教学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更重视学生智能的发展;教与学关系的改变,体现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师生之间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建立起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结构。

这些语文教育专家的教学思想被许多的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演绎,产生广泛的影响。在导读思想的影响下,衡水中学与杜郎口中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被许多学校模仿。学习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固然重要,但是“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模式并不是适应每一个学校,每个地方的政治经济都不一样,需要结合本地方的情况适当做出调整。在这里对杜郎口教学模式做出简单的介绍,并对一些学校机械的模仿,做出反思。

(三)对杜郎口教学模式的介绍及其反思

1.杜郎口教学模式

杜郎口中学围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实践并提升出了“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杜郎口中学将学习任务分配给每个同学、每个小组来完成,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通过各种课堂活动形式如辩论、小品、课本剧、诗歌、快板、歌曲、绘画等展现。学生根据自学后对文本的把握,展开师生间的共同讨论,预设学习目标,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回顾预习情况,进行组内、全班的展示和交流,并对前面的课进行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检测。

2.杜郎口教学模式的反思

杜郎口中学改变了集体授课不注重师生、生生互动合作的弊端,推行“小组合作讨论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其对“小组合作讨论”的应用又过于宽泛和僵化,并没有根据学科特点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选择和重组,地区的文化背景不同,教育发展程度也有差异。

杜郎口的教学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障碍,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但这种自学的形式并不是学生对文本资源的挖掘,学生知识获得的途径只是由原来向老师学变成现在的向老师的教案或者辅导书学。

“杜郎口教学模式”有其发展的环境和相应的支撑条件,而为数不少的学习者在借鉴他人经验的过程中,更多的是生搬硬套,机械模仿,使其在移植,嫁接某种教育范型时因缺乏必要的支撑,效果难如人意。

3 对分课堂对中学语文课堂的革新

网络时代的到来,新的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针对最近出现的“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及其对语文课堂的冲击,本文对其简单介绍。钱梦龙的导读基本式强调教师的导读和学生的预习;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是课堂40分钟的教学设计,对分涵盖了课上课下的所有流程,内涵了课程的预设预与生成。

(一)对分课堂的提出

在网络和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教授式课堂更显枯燥乏味,课堂改革呼声不断。结合传统课堂与讨论式课堂各自的优势,融合了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提出了“对分课堂”教学法,尝试改革传统课堂。对分课堂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念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最先是在高校课堂中运用,从2015年9月开始,对分课堂在中小学特别是高中迅速积累案例,得到很多包括校长和特级教师在内的一线教师的认可。对分课堂在普教的初步尝试,始于2014年秋季学期,应用于上海虹口区复兴中学孙欢欢老师的高三语文课堂和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杨行中学胡真老师的初中英语课堂。随后,对分课堂迅速受到众多教师的广泛认可,快速在全国许多地方的普教中得到实践。

(二)对分课堂的具体操作

“对分课堂”具体操作上是指把课堂的时间一半分配给教师讲授,一半分配给学生讨论,注重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强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过程,分别是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课后的内化吸收,学生的课堂讨论。把讲授和讨论分开,让学生在中间有一定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以讨论和作业的形式强化学习的成果。

(三)对分课堂的创新

对分课堂的“对分”理念内蕴了“预设—生成”,“对分”中介的课堂无疑是生成性课堂。因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能是“师”主体而不是“匠”主体,学生只能是作为“具体个人”的自己生命的主体,而不是作为名义上的主体,实质上的受动者的客体。因此,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天赋,较大限度地挖掘出教师和学生内在的“教—学”潜力,促使课标、生成性资源和课堂教学过程本身的“预设—生成”。

对分课堂通过改革课堂教学过程,学生和教师一起真正成为常规的、必须的“教—學”主体,找到了一条通往生成性课堂的有效路径,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自我实现的舞台,也成为学生自我实现的舞台,对于语文课堂的教学具有推动作用。

4 结语

以解析课文内容为目的的“目中无人”的“注入式”教学模式仍比较普遍地占领着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师课前抄教参,课上照本宣科,课下对付点作业,仍是今天语文教学的“流行色”。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这种模式,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中找到新的色彩。

无论什么样的方法,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影响的一定是好方法。随着课改的不断推动,提倡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被一线老师拿来用于课堂教学,导入,提问,朗读形式多种多样,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课堂的氛围也提高了。不能不说,多种方法应用对教学确实有效。但是,过多的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老师对于每一种文体,甚至于每一篇课文都要有新意,都要设计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改革的核心是要变‘预设与执行为‘预设与生成,进行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促使课标、生成性资源和课堂教学过程本身的有效生成。教学方法的发展变化,围绕着教师与学生,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等等。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也是回到课堂中加以证明其有效性。课堂形式的变化,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都只是表面,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是各种教学方法的有力证明。语文课到底该怎么教,学生到底该怎么学,这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注释

1.夏如湘. 对语文教学模式的反思[J]. 语文学习,1995,08:14-15。

2.夏如湘. 对语文教学模式的反思[J]. 语文学习,1995,08:14-15。

3.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6.

4.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国语文[J],1978(2).

5.余清臣.当代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内涵:一种反思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4(1).

6.钟志贤.传统教学设计范性批判[J].电化教育研究,2007(2).

7.孙欢欢.高三语文对分课堂操作流程[J].复旦大学教与学专刊,2014,(2):22、24.

8.陈瑞丰.对分课堂: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 上海教育科研,2016,03:71-74.

9.陈瑞丰. 对分课堂: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 上海教育科研,2016,03:71-74.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2]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 [J] .中国语文,1978(2).

[3]余清臣.当代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内涵:一种反思的视角 [J] .教育科学研究,2014(1).

[4]钟志贤.传统教学设计范性批判 [J] .电化教育研究,2007(2).

[5]陈瑞丰.对分课堂: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J] . 上海教育科研,2016,03:71-74.

[6]夏如湘. 对语文教学模式的反思[J]. 语文学习,1995,08:14-1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