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事关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但是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依然严重滞后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首次列入我国十三五规划,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日渐突显,已成为我国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
关键词:新时期;生态文明;十三五规划;意义;途径
1 生态文明的涵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发展方式的烦死,是人类文明形态和生态发展理念和道理的重大进步[1]。2015年10月下旬召开了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明确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和纲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十三五规划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我国五年规划,第一次提出“绿色”发展的理念,并且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义。
2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1.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和创新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构成的一部分;离开自然界人也就无法生存,人必须依靠自然界而生存[2]。马克思的论述揭示了人类的行为要以客观条件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出发点是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以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前提,以经济发展、社会有序、生活幸福和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是缓解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的必然之举
当今世界,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各国在发展中面临的普遍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是难以持久的,而生态文明建设正是基于此的理性选择。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疯狂的掠夺性的开发和利用,造成了大量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和毁灭;同时,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加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起到高效集约合理利用资源的作用,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能够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非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则会低效粗放利用自然资源,加剧人与自然的对立。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测量仪和助推器,也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着力点和有效途径。
3 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和建议
1.增强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危机。公民生态意识的缺乏,是现代生态危机的深层次根源。当前国家层面在大力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这需要在不断培育公民生态意识的基础上进行。公民生态意识是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公民生态意识是公民从人和自然关系的角度来理解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观念,是公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自然共存的自我意识。
2.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我们应当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制造业绿色发展,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此外,要大力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绿色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将绿色化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3.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自然是人类之母,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清洁的水、新鲜的空气、充足的阳光、丰富的矿物质,是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诉求日益迫切[5]。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提高沙区、草原植被覆盖率,有序地实现休养生息。加强森林保护,将天然林资源保护范围扩大到全国;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范围,加快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
4.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推动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是节约资源,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作出了具体部署,指明了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的主要方向,确定了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的基本领域,并且提出了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的重点工作。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的资源观。节约资源是破解资源瓶颈约束、保护生态环境的首要之策。要深入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各类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5.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观念、行为和制度的结合,需要通过科学的理念来指引制度的设计,通过制度的规范和行为的引导来构成一个有效的、完整的体系。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2015年中央颁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把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为重点;十八届五中全会又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十三五五年规划当中,凸显了党和国家要建立长效机制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我们应当加快建立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用制度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6]。
此外,应当完善相关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问责制度。健全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因地制宜,把资源消耗、利用效率、环境损害、生态保护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到考核体系,并加大生态文件建设的考核权重;积极推动考核评价机制的创新,对各级领导干部开展生态资源资产和环境保护离任审计工作,健全生态环境重大决策和重大事件问责制度,建立分档分级的责任追究机制,从多个层次用制度来规范和引导生态文明建设。
6.完善和加强生态文明法律监督机制
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要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应充分考虑与现行法律和管理体制,把生态文明建设原则和规范纳入宪法、民商法等法律中。加快制定和修改资源、环境的基础法律与单行法,消除现行各单行法之间的重叠、矛盾和冲突问题。加强法律监督、行政监察,对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惩处违法违规行为。强化对浪费能源资源、违法违规排污、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的执法监察和专项督察,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建立运转高效、协调统一的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的监管体系,完成全省各级环境监察机构、监测站以及环境风险应急部门的标准化建设,积极探索建立与公安、法院、检察院联动执法机制。
参考文献
[1] 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未来10年的生态文明之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环境绿皮书: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3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3.50.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107
作者简介
杨叶卿,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