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研究

时间:2024-04-25

李亭亭

摘 要:本文研究以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为基础,从劳动力因素、资本因素、技术因素三个方面分析1978—2014年的经济数据,得出在1978—2014年之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具体来自哪里的结论。本文在超越对数函数的模型中引入时间趋势变量t=T—1978,把经济系统中性技术进步也考虑进了生产函数中。利用Eviews软件求出生产函数各参数后,在此基础上计算劳动的投入产出弹性、资本的投入产出弹性、技术的投入产出弹性。通过三个弹性指标得出中国经济增长具体来源的结论。又通过以上三个弹性指标得到劳动和资本技术进步差异指标,分析劳动技术进步和资本进步的快慢。

关键词:经济增长动力;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投入产出弹性;多重共线修正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自1978年实行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过去年30多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均GDP由改革开放前不到1800元增加到2014年的46612元左右,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已经由20世纪70年代末不足1%提高到10%左右,一跃成为当今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这一近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其粗放型增长的特征也日趋明显。大量的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驱动,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比例比较低,因此是不可持续的。特别是近年来多个城市爆发严重的雾霾,中国经济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密切关注,中国政府和企业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在资源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生产活动严格约束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和寻找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增长动力来源的转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探究经济增长动力这一问题,首先要解决的通过何种模型来表示经济增长。在1975年solow创造性的提出:将全要素生产率(TFP)作为投入要素之外的经济增长驱动力。在此之后,许多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增长动力的模型中开始加入全要素生产率(TFP)。随着数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诸多学者都以生产函数为基础,通过数学和计量方法完善模型和改进求解方法,从而得出结论。

郑照宁、刘德顺(2004年)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及对中国的应用》一文中,通过建立超越对数函数模型,利用岭回归方法估计模型参数,并提出了劳动力投入产出弹性、資本投入产出弹性、产出随时间变化弹性三个指标来分析中国经济的增长。近三年来,经济学家提出了诸多模型来分析经济增长,大部分是在生产函数上做了改进。章上峰、顾文涛(2013)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半参数变系数估计模型》中提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半参数变系数模型,利用profile方法给出产出弹性函数系数的局部加权最小二乘估计,并利用非参数条件自助法对有限样本的近似分布进行模拟,给出相对精确的广义似然比检验。得出产出弹性不可简单线性化而是对数劳均资本的非线性函数,时变资本弹性表现为倒U型变化趋势,时变劳动力弹性表现为U型变化趋势的结论。董敏杰、梁泳梅(2013)在《1978—2010年的中国经济增长来源:一个非参数分解框架》中提出测算经济增长来源的非参数分析框架,得出了1978—2010年,TFP、劳动与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分别约为10.9%、3.7%与85.4%的结论。崔俊富、苗建军、陈金伟(2015)在《基于随机森林方法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研究》中,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的重要性进行测度。经过对比分析,发现随机森林模型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模拟效果。

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阅读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取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从劳动力因素、资本因素、技术因素三个方面分析1978—2014年的经济数据,探讨在1978—2014年之间,中国经济增长的具体来源。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产出,投入用劳动投入L、资本存量K和时间趋势变量t=T—1978表示。

建立的超越对数函数如下:

(二)数据来源

国内生产总值GDP(单位:亿元)。用以1978年为基期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表示。

劳动力投入L(单位:万人)。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每年就业人口数表示。

资本存量K(单位:亿元)。采用永续盘存法估计,具体公式为:

其中, 与 表示 期与 期固定资本存量, 表示t期的折旧率, 表示以不变价衡量 期新增投资额。该公式主要涉及四个变量,分别说明如下:(1)每年新增投资额。与国内研究固定资本存量的两篇代表性文献即张军等(2004)与单豪杰(2009)一致,选择固定资本形成额作为每年的名义投资额。(2)投资品价格指数。由于价格缩减指数数据额缺失,本文暂时简化该指数构建过程,假设投资品价格指数为1。(3)基期资本存量 。张军扩(1991)、Perkins(1988)以及何枫等(2003)均假定资本—产出比为3,从而估算出1978年基期资本存量 =1216.733。(4)经济折旧率。本文将采用单豪杰(2009)的研究结果,设经济折旧率为10.96%。

利用上述指标求出资本存量后,以年初(上年年底)资本存量和年末资本存量的简单算术平均作为资本投入量,得到1978—2014年的中国固定资本存量投入量。

4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利用Eviews对模型进行分析,发现所有平方项不能通过T检验,判定三个平方项可能为无关变量。剔除三个平方向后,所有变量通过T检验。对模型包含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lngdp、lnl 、lnk、kl、kt、lt变量为非平稳,通过对lngdp、lnl进行一阶差分和对lnk、kl、kt、lt进行二阶差分后,所有序列通过单位根检验。由于超越对数函数中包含相同变量的不同形式和变量间的交叉成绩项,本模型变量间存在很严重的共线现象。对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多重共线问题,可运用岭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解决,由方差膨胀因子(VIF)确定岭值,再通过SPSS软件、Stata软件等进行估计;也可以通过运用Eviews软件进行估计,但本文通过对变量进行差分来消除变量间的共线问题。对与变量lnk进行差分后不能通过T检验,认为其为无关变,将其剔除,最终得到如下修正后的模型:

通过以上三个公式知:劳动力的投入产出弹性、资本的投入产出弹性、产出随时间的自主变化弹性都随时间的呈现增长的趋势。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各要素对经济的增长的驱动在增强。

在对模型进行处理时lnk通过差分修正后,依旧不能通过T统计量检验,说明lnk为无关变量。由此可知:1978年—2014年,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非常不明显。通过对三个产出弹性指标作图比较分析可知:中国从1978-2014年劳动力的投入产出弹性最大,在1993年前产出时间自主弹性变化大于资本的投入产出弹性,1992年资本的投入产出弹性大于时间自主弹性。也就是说,中国从1978-2014年GDP的增长最大的来源是劳动的投入,资本的投入和技术投入对GDP的贡献较弱。对于中国目前的状况,该结果表明,中国的经济确实存在转型的必要性,要从依赖劳动力投入增长的模式,逐渐转变成依靠技术增长促进经济在增长的模式。

参考文献

[1]董敏杰,梁泳梅,1978—2010年的中国经济增长来源:一个非参数分解框架[J],经济研究,2013,5:17-32.

[2]崔俊富,苗建军,陈金伟,基于随机森林方法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36(3):3-7

[3]刘瑞翔,探寻中国经济增长源泉:要素投入、生产率与环境消耗[J],世界经济,2013,10:123-141

[4]郑照宁,刘德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及对中国的应用[J],第六届中国青年运筹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2004,242-245

[5]章上峰,顾文涛,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半参数变系数估计模型[J],统计理论与方法,2011,26(8):18-2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