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会计信息失真之顽疾与治理对策

时间:2024-04-25

摘 要:会计信息失真是长期困扰财经界至今没有好找到好答案的老话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会计信息整体质量有所提高,但失真在某些方面仍有蔓延之势。本文拟从信息失真的表现、成因分析入手,提出治理对策。

关键词:信息;失真;治理对策

1 会计信息失真状况、表现形式及危害

(一)会计信息失真概念及状况。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企业会计信息不真实,产生虚假而不能客观、真实、完整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信息失真分为无意和故意两种。无意失真通常称为“会计错误”或“会计差错”。故意失真是指有目的、有预谋的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也称为会计舞弊。本文除特别说明外,信息失真均指故意失真。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形式。

1.多头报表。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涉及企业管理者、投资人、政府主管部门和税务、银行等方面。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会编制两套甚至多套财报,以应对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者。

2.虚构资产负债。从资产恒等于负债的会计基本原理看,所有会计信息失真都可以归结为资产负债的虚构。虚构资产负债有时表现为总量的增减,有时表现为资产或负债内部项目之间的调整。

3.关联交易。由于关联方之间存在或明或暗的关系,这类交易往往是非公允性的。企业主要采用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赊销、或换置股权、虚构公司经营业绩等方法,目的在于实现不正常的利益输送。如为了减少分红,通过虚构购销业务,一般向大股东或者个别利益相关者转移利益后再启动一般性分红。

虚列支出。党的十八大后,严格执行“八项”规定,虚列支出的现象有所收敛,但并未杜绝。主要表现为虚列招待费、会议费等,在看似规范的票据后面掩藏着大量虚假的经济活动。以会议费为例,会议通知、费用预算、签到册、会议纪要、资金支付等手续一应俱全,但经核查后发现,未开会全套造假套现有之,篡改参会人数、天数有之,虚报资金或用于招待,或用于职工福利等等。

(三)信息失真造成的危害。

1.造成企业经营管理混乱。一个用虚假会计资料核算,并分析经营、指导生产、规划投资、拓展市场的企业,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必然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损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随着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虚假的会计信息无疑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3.影响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目前,我国水泥、钢铁等行业严重的产能过剩状况,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与这些行业会计信息失真不无关系。

4.导致税收和国有资产流失。信息失真必然影响各项税款的正确计算和缴纳。调低应纳税额必然导致国家税收减少并最终致国有资产流失。低估值成为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最主要的会计造假方式之一。

2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1.社会整体信用状况欠佳。企业通过粉饰财报取得贷款、少缴税款,甚至成功上市所谓“成功”案例不在少数,而且造假获利的捷径做法很容易被复制。

2.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国企的财产所有权主体是国家,但现实中人人所有,而人人都没有,真正掌控企业的只是少数管理者。会计核算以领导者的利益为核心,无疑会增大会计信息失真的几率。

3.执法执纪不严。一是有法不依。社会信用不佳,“人治”大于“法制”现象较为普遍。为了企业自身利益,会计人员一般会根据领导人员授意而抛开法律制度,人为造假。二是处罚不到位。应该说会计法等法规制度对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责任单位和个人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标准,但在实际中,除对偷漏税款等犯罪行为进行处罚外,而对其他失真行为追责的情况较少。

(二)内部因素。

1.法制观念不强。信息造假行为已被列入《会计法》多年,但某些企业领导人员法制观念不强,因为在他们看来,会计信息失真无非是调整了个别会计数据,并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看待会计信息失真行为,心存侥幸,认为可能不被发现,或者认为即使要处理,会计人员是直接责任人,而自己只承担管理责任。

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不合理。长期以来,对企业的考核评价侧重于经营结果,较少关心生产经营过程是否合法,过度关注经营成果的考评体系成为会计信息失真的内生动力,客观上助长了企业短期经营和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发生。

3.会计人员责权利不对等。会计人员本属于管理层,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领导人员更愿意把销售等业务人员视为管理团队的核心,他们认为会计人员只是对经营业绩的事后计量。比如在某一项经济活动,会计人员为了维护本单位利益,不得不遵从领导意图,违心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但在日后的检查中如果被发现,也不得不自担责任,而一般不会供出領导的授意真相。

4.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产品”的“生产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一方面,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年长的会计人员工作经验丰富,但后续教育抓得不紧,年轻的会计人员学历较高但业务操作技能相对缺乏;另一方面,部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在受制于领导人员时,出于自保,不敢坚持原则,严格执法,同违法违规行为作斗争。

3 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一)大力推进社会主义诚信和法制建设。

会计人员、企业、政府主管部门等都在会计信息的计量、确认、报告过程直接或间接产生着影响,且在实际中很难分清决定信息质量的内外因素。社会公众对信息失真从最开始的声讨到后来的保持默认,一方面是信息整体质量有所好转,另一方面民众已经见怪不怪。一是要大力推进社会诚信建设。二是要加强对企业诚信的科学考评。三是加快社会主义法治进程。再完备的法律如不执行也是一纸空文。四是要加大对信息失真的处罚力度。

(二)加强企业内控体系建设。

一是要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约束机制。二是要建立会计人员的管理参与机制。三是要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股份制企业虽然有助发挥高管层的经营自主权,但也容易导致投资者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成为会计造假的诱因之一。我国国有大型企业普遍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大股东操纵公司会计信息,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现象几乎成为常态。可谓成也大股东,败也大股东。

(三)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地位和综合素质。

一是要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的地位,赋予其对等的责权利。二是要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目前会计人员只要通过考试就能取得一定的技术资格,只有最后的聘任和年度考核由所在单位进行,这样主管单位难以对会计人员履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技术资格固然是会计人员从业的基础,但具有资格证不见得就能胜任工作,为此,建议财政部门要改革现行的会计人员专业资格管理办法,财政部门要通过雇用单位加强对会计人员聘任后的考核管理,同时,要切实抓好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促其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为提高企业整体会计信息质量奠定基础。

4 结论

在市场经济环体制不尽健全和社会整体信用不高的大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甚至已成为部分企业经营管理的“明规则”,这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维护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常态下,还原企业会计信息“真相”,有助于国家去库存去产能等经济调整政策的落实。总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蒋义宏。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2-65.

[2]陈国辉。会计理论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08-121.

[3]谷裕,刘永泽,姜英兵,等。“不做假账”与会计诚信的现实思考[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2(1):65-78.

作者简介

张燕珺(1973-),女,中共党员鹏程爆破公司财务部部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