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跨文化视角下的南通特色元素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时间:2024-04-25

唐小敏 罗海鹏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对外交流也日益频繁,对外宣传工作越来越重要,作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南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极具特色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造就了浓厚的江海文化底蕴,如何在对外宣传中让南通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南通,为了更好地对外宣传南通的城市形象,外宣翻译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影响外宣翻译的两个因素----语言风格、文化传统方面探讨了外宣翻译中应当运用的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南通特色元素;对外宣传;翻译策略

本文是南通市社科基金项目“跨文化视角下的南通特色元素外宣翻译实证研究” 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2015CNT031

随着我国经济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对外交流也日益频繁,对外宣传工作越来越重要,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纽带,直接影响着文化传播的效果,国内研究者对外宣翻译的研究越来越多。作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南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极具特色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造就了浓厚的江海文化底蕴,如何在对外宣传中让南通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南通,为了更好地对外宣传南通的城市形象,外宣翻译起着重要作用。除了遵循“信、雅、达”的标准外,外宣文献翻译工作者还需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为此,研究外宣翻译策略,提高外宣翻译质量尤为重要。

外宣翻译是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国外民众为受众的交际活动。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进行对外宣传、跨文化交流及信息传播,出于这个目的,外宣翻译中更多地采用“变译”方法,变译的特点是变通,外宣翻译者可以根据信息源的特殊性及受众的特殊要求,采用编译、改写等手法,改变原文本的结构乃至风格,以便让受众更好地接受。

1外宣翻译工作者要研究语言风格方面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阅读兴趣、思维方式及语言习惯,在中英文行文与遣词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异,具体表现为:汉语向来以文采优美和意境悠远见长,辞藻华丽,各种修辞十分常见,同义反复现象更是频繁出现。而英语有着简洁明快的语言,文风质朴。在外宣翻译中,要考虑到这种差异,翻译时做出相应调整,掌握要领,使英语译文受众能顺利地理解我们所要宣传的内容,否则就会引起误解,达不到对外宣传的效果。在翻译南通特色元素时,为了帮助受众建立文化图式,可通过增补、借用、删减等方式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

增补可以弥补文化信息差,在翻译时,遇到涉及南通特色文化的资料时,可通过增添一些词语来进行解释性翻译,受众就会容易理解,加深印象。借用可以消除语言文化间的差异,如果受众没有达到信息的接受层面,那么就无法去欣赏所宣传的物件,例如英国古代主要靠马耕田,而我们古代是用牛耕田,如果在翻译时遇到“力大如牛”“勤恳如老黄牛”里面的“牛”翻译成“cow”,受众可能就难理解,此时就可以用其他词代替。删减可避免汉语中的重复,如汉语出于行文习惯,为了对仗,喜欢用一些华丽的词语,而英语注重平铺直叙,考虑到这些差别,在外宣翻译中国介绍南通特色元素时,为了保持译文的简洁直观的特点,不违背英语的语言特点和思维方式,译者就得去掉一些不必要的“溢美之词”,使外宣译文符合其表达习惯和风格。如狼山风景区在介绍狼山支云塔时,有这样一段文字“登上宝塔,有凭风太虚,如鸟临空之感,是纵览江海胜景的绝佳去处”,译文译成了“Ascendingthepagoda,visitorscanhaveexcellentbirds-eyeviewoftheriver.”“屏风太虚,如鸟临空”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都是想说支云塔是看风景绝佳之地,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就采用了删减的方式,使译文简洁易懂。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行文习惯不同,因此,在翻译时,变换句式,调整词序是很常见的事,不管如何变换调整,译文应当要能表达出原文的基本思想并且地道可读。譬如下面这段关于狼山风景名胜区的简介,译者就采用了变换调整的方法。

狼山风景名胜区是江苏省著名的六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佛教第五大道场----大势至菩萨的道场,供奉大圣菩萨,总用地面积11.27平方公里。

LangshanMountainScenicSpot,asanationalAAAAlevelscenictouristarea,isoneofthesixfamousscenicspotsinJiangsuProvince.Withatotalareaof11.27squarekilometers,itisalsothefifthBuddhistashram,namely,theashramofMahastamapraptaforconsecratingDashengBodhisattva.

2 研究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异

外宣翻译的目的是对外宣传,因此外宣应该本着促进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中西方国家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价值观念、文化背景、社会发展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差异,在交际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文化障碍,譬如许多中文里约定俗成的词句原封不懂地翻译成英文后,难以达到忠实地传达原意的目的,甚至会引起误解。为了让受众更好地理解、感受、欣赏对外宣传的内容,外宣翻译就要尽量贴近受众的文化习惯,消除文化障碍。黄友义先生说过“对于从事外宣工作的翻译人员来说,最应该注意的是要潜心研究外国文化和外国人的心理思维模式,善于发现和分析中外文化的细微差异和特点,时刻不忘要按照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去把握翻译。”因此,外宣翻译时,应尊重文化的差异性,避免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归化”和对自己的文化过于自恋的“异化”极端。

中国人在介绍或文章中喜欢用谦辞,如果在外宣译文中用同样谦逊的话语把原文直白地翻譯出来,就有悖原意且会造成误会。此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江海文化亦是源远流长,得益于长江和黄海的涵养及江淮文化与吴越文化的哺育,南通有着独特的方言、民俗、艺术等文化。为了在外宣翻译中将南通元素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必要时得对涉及到文化的部分进行解释,此外,还可以借助于英美国家的文化进行“改头换面”。我们在介绍南通特色元素时喜欢引经据典,以增加文采,对于不谙中国文化的外国受众而言,如果直译这些典故会很晦涩难懂,受众看懂的信息越少,传播效果就越差,被曲解的可能性也会越大,而且一旦翻译不好,会让受众产生厌烦、枯燥的心理,就达不到外宣翻译的目的,因此,在翻译这些内容时进行省略或选译会让译文更浅显易懂。例如水绘园景区在介绍古澹园时,为了说明古柏盆景的历史悠久,用了“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来形容古柏树龄长,译文中将这两句译成了“variousdynasties”,避免了受众因为对于“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朝代及中国历史的知之甚少所造成的不解。在外宣翻译时,还会遇到有文化价值观冲突的信息,外宣翻译工作者要充分把握受众的文化特点,尽量求同,通过他们的语言文化来解释清楚我们的文化,最大消除地消除文化差异和意识对抗,让他们认同我们的宣传,接纳我们的宣传。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对外宣传的要求日益提高,对外宣传的广度和力度都要拓宽加深,同时外宣翻译工作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成功的对外宣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宣翻译。外宣翻译既有一般翻译的共性,更有其独特之处。在外宣翻译中,必须重视语言风格和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异,准确掌握尺幅,将信息源所要表达的意思在译文中形象生动地传达出来,让受众更有效地接受信息,达到良好的对外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

[2]刘雅峰.译有所为,译者何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及其译者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3]卢小军.外宣翻译“译+释”策略探析(J).上海翻译,2012(2)

[4]吕奕.外宣翻译策略浅谈(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5]苗菊.翻译能力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

[6]祁世明.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及策略(J).滁州学院学报,2009(12)

[7]王林浩.外宣翻译策略刍议----兼与袁晓宁老师《论外宣英译策略的二元共存》一文商榷(J).海外英语,2014(8)

[8]袁晓宁.外宣英译的策略及其理据(J).中国翻译,2005(1)

[9]张健.全球化语境下的外宣翻译“变通”策略刍议(J).外国语言文学,2013(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