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化失而求“诸野”

时间:2024-04-25

方文清

摘 要:本文從“礼失求诸野”对城市文化资源保护的指导意义出发,探究文化资源保护与人民大众的关系,以及进行“礼失求诸野”的方法,最后提出保护文化资源的建议。目的在于提高各个阶层对于文化资源保护的认识,更好地进行文化保护工作。

关键词:民族凝聚力;综合国力;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物质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人民群众;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礼失而求诸野”相传为孔子所说的一句话,具体出处没有详细记载。意思是:如果礼制沦丧後,那就要到民间去访求。其中“野”字的褒贬之意众说纷纭,例如汉代班固所著《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中有一段:“《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於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观万方之略矣. ”这里看来“野”更偏向于贬义。不论褒贬,“野”字指的就是与“朝”相反的民间、社会。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来说,这种说法是在维护文化在中央的局面,不可否认的是,民间所包含的文化有非常多的可取之处,民间文化是历史文化的缩影,蕴含着历史文化的精华。

对于现在的城市文化资源保护来说,“礼失而求诸野”所蕴含的方法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经受战乱、自然灾害、王权更替等种种变革,在这过程中传统的礼节、道德、文化等很可能出现丢失、颠覆的现象,领导阶层可能因缺少资源而无法单独完成汇总、恢复的的任务,这时候就要求助于拥有着数量更为庞大的无形资源的广大群众了。这里的“礼”主要是指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毕竟我们正在创造着当今的文化,而历史中的文化更容易被人们所丢失,其意义也更为显著。

为什么要汇总、恢复、重现过去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统治阶级是为了建立和巩固政权,更好的统治民众,形成一种国家、民族凝聚力。在当今社会中,文化资源不仅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历史,是一个国家民族自豪感与荣誉感的基础,更是一个国家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资本。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生活中,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是两股不可阻抑的发展潮流,特别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文化产业毕竟不是无本之木,需要前提和基础——文化资源。在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和文化强国之间存在着一个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有一个正向的循环关系。文化资源所带来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显示出了保护文化资源的必要性和急迫性。而我们所说的文化资源主要是指城市文化资源,城市是人类的聚居地,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市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更是文化的集中地和发源地,城市既传承历史文明,又承载现代文明。城市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积累、沉淀、改造和创新,必然形成特有的城市文化,并成为生成和支撑城市发展的内在力量。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是相辅相成、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它,开发是为了发挥文化资源的最大价值。然而文化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可以说文化就是群众的,不是统治阶级或者个人的。我们要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势必要从群众入手。

对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来说,又分为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保护与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

当今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破坏严重,文物古迹破坏的原因,一方面是自然衰败,另一方面就是人为破坏,其中人为破坏对于文化资源的上海最为严重。开发文物古迹资源,打造旅游目的地,势必带来大量的观众,而人流的增加,对有些文物特别是珍贵文物的保护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改造不可避免,这种建设和改造在加速城市发展的同时,必然也会对城市文化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非物质文化资源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丢失。例如在贵州有3万多个自然村寨,生活着苗、瑶、布依等17个少数民族,他们完好地保存下来的民族民间文化只占30%,大部分都湮没在历史的记忆里。这就牵扯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现状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民间文化艺术的优秀传承人,是在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首先,在一个民族,特别是那些尚无文字的民族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常常扮演着忠实传承历史的史官角色,一个民族的历史知识的传递主要是通过他们来完成的;其次,在一个民族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同时也是该民族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再次,在传承科学技术的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同时还是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的创作者和传承者;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在传承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以及历史知识的同时,还是传承一个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化”失而“求”诸野,“求”是搜寻、探索,同时也是督促群众保护爱惜现有的文化资源。这样看来,不管是物质文化资源还是非物质文化资源,在它们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人”就散布于“野”中。我们想要保护和继承宝贵的文化资源,还得依靠人们群众。但是人民群众往往掌握着文化资源而不自知,或者说不知道如何使它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最后造成了文化破坏、流失的局面。这就需要相关组织、机关对于百姓所拥有的文化加以整合规划,从而达到保护、开发的目的,这是“礼失求诸野”的“求”方式。

我们在文化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有:保护意识淡薄、保护力度不够、规划不科学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政府和组织的主导作用:知晓文化资源家底、理清管理体制、实施多渠道的财政支持、建立保障制度、关照文化资源传承人、强化法律手段、加强文化资源保护管理的宣传教育、积极做好世界遗产的申报等等。城市文化资源的保护可以参考周庄的案例。周庄用它古香古色的景致和独特的风土民情吸引着四海游客,这里保存了完好的人文景观,文化积淀底蕴相当深厚,这正是基于当地政府对古镇保护事业的清醒认识和全力投入。对周庄的保护可以分为对水乡古镇格局的保护、对明清建筑的保护、对人居环境和原住民的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礼失求诸野”是出自统治阶层之口,现在被用来保护城市文化资源,这不仅仅是政府和有关组织的行动指导,更是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身边的文化、保护身边的文化的行动指导。“人不能忘本”,文化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精神记忆,抛开经济、科技价值与利益,我们也不能离开它。“文化失而求诸野”需要全民来践行!

参考文献

(1)李树榕.王敬超.刘燕.文化资源学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2)唐月民.文化资源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

(3)杨丽萍.城市文化手稿.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