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风筝是我的半条命

时间:2024-04-23

童木

在见到李晶之前,我从来都不知道,这世上会有人用三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去做一只风筝。

采访的那天,我和摄影师赖在他家玩了几个小时不肯走,三个年纪相近的年轻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他是那个做风筝的偏执狂,一个为了风筝发痴已20年的人。

紫竹为骨丝为线,妙笔丹青绘纸鸢。

我这一生何为伴?唯有此物在身边!

这首貌似打油诗一般的句子,却不是李晶在快乐做着风筝时的涂鸦之作,而是在些许辛酸灰暗的心境中写下的感慨。

那时,他刚跟第一个女朋友分手,而原因终究是最现实直白的金钱。因为直到如今,李晶唯一可以糊口的谋生,是去做夜班兼职公交司机。这终究没能达到女友心中的最低财富标准,女孩子最终选择了离开。

为自己感到悲哀的李晶当时在日记中写道:“这一年终于以一场悲剧结束了,我们全家吃下了沾着眼泪的新年第一个饺子。我也真正地清醒了,看来这一生终究要与我的风筝为伴。”

清贫,仿佛已是附着在民间传统手艺人身上的一条宿命的黑线。

李晶说:“我半条命都是风筝。这东西已经是我身上的一部分,离不开了,于是就一直这么干下去了。”

这孩子是干这个的料儿

在成为北京曹氏风筝传人之前,李晶其实已经做了10年的风筝,而到今天为止,已经做了20年。李晶感叹这代手艺人拜师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老辈人都讲“师访徒三年,徒访师三年”。徒弟是不是干这个的料儿,老师是不是有教的能力,都得互相进行长时间的考察。

“为什么传承一门手艺这么艰难?传艺如同舍饭,作为徒弟应该知道,老师愿意传授手艺,是赏你一口饭吃。所以并不是随便轻易地能拜上老师的。”

李晶在最初自个儿做风筝、钻研风筝的十年里,都是跟着老师傅们偷学,偶尔听见别人的一句话,就回去琢磨半天,没有真正能拜谁为师。可是就在这样自行研究的十年里,他的风筝已经做到相当老到的地步。

李晶曾去郊外山间放盘鹰风筝,却招来了真鹰盘旋。19岁那年,李晶做了一次老师傅们都不敢做的仗活(仪仗用的沙燕)。这只耗时半年的长一丈一的沙燕,是全北京最大的一只。风筝大赛的那一天,他的风筝极其显眼绚目。

“就在那一天,我师爷看见了我和我的风筝。老爷子很惊喜,对我师父说,这孩子是干这个的料儿。有朝一日他拜到你门下时,一定要收下他。”

就这么着,由于师爷的首肯和赏识,李晶终于拜了曹氏风筝的第三代传人为师父。

我不是卖风筝的主儿

李晶觉得扎进现代潮流中的中国人正急不可耐地扔掉传统中国所有的精华,这种“败家子儿”的性子让人悲哀。

“老一辈随处可见的精致玩意儿到现在变成了一份荒凉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人来说,即使手艺人申请上了非遗,也没什么值得高兴的。都叫上遗产了,说明已经走到了末儿了。再要纵深发展下去,很难很难。这就是中国民间手艺人现在所处的一个近似于黑暗的境地。但是,没办法。我还是喜欢风筝。”

“我师爷总用那句话总结我们这些做风筝的艺人:‘徒有虚名。你没钱,你穷,你做风筝做得再好,也不是这个世道上能混下去的人。就像我,拿不出三万块钱人家就要跟你吹。这就是道理。做风筝20年了,亲戚朋友没有一个正眼瞧我的,都说李晶这孩子,疯魔上风筝,算是彻底完了。”说到这里,李晶一直明朗地笑着的脸上闪过一丝无可掩饰的感伤。

当我劝他可以考虑接一些行活,做收藏级别、三个月一只的风筝的同时,也做一些手艺简单些的行活去卖时,他的执拗劲一下子冲了上来:“你现在看见我屋子里挂的这几十只风筝,都是当时那个阶段的最高水平。我不是卖风筝的主儿,你也不是第一个劝我的人了。作为风筝艺人来讲,一旦考虑做行活了,艺术生命立即终止。”

在李晶看来,“这是一个永远的悖论。一旦做上行活,手艺立即下降,思维和创造上再也不可能突破,只会退步。我虽然岁数比其他做风筝的老师傅们小很多,但我在这行里干了20多年,我就敢下这个结论,因为我看得实在是太多了。”

幸运的是,爱做奇石和根雕盆景的父亲非常能理解儿子疯魔于风筝艺术的心态。李晶记得,“有时候,做风筝时随手在一张小纸条上记下还缺什么材料,想着第二天有时间就去买。可是第二天睡一觉起来,那东西准出现在我的画桌上。”

李晶印象中最深刻的父亲和他唯一的一次吵嘴,就是“他逼着我用20块一盒的贵颜料,而我自己只舍得买2块一盒的”。

大师永远是穷人

李晶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有着察透现世后的悲观。“还别提发展了,我觉得现在重要的是把这些老祖宗的东西给留下来。只有在真正保留下来之后,才可能去考虑什么市场化的下一步。可是有多少人能打包票这些古老的传统技艺真的可以传承下来呢?”李晶发出了疑问。

“太难了。我看见的是它们在消亡,民间传统艺人也因为缺乏同行的交流而越来越孤独。现在正处在上升势头的这一股复古的风潮,我真希望它不只是一股转瞬即逝的风。”

李晶说自己好歹还有一份可以糊口的后勤公交司机工作。他夜里上夜班,白天睡几个小时之后便继续研究风筝。可自己的师父虽然早已是曹氏风筝大师级的传人,家里的境地却不比他这个徒弟好多少。“所有的风筝艺术家都是穷人,大师也永远是穷人。”

几年前,有一次,师父跟他聊起师弟不务正业,不好好做风筝,李晶忧心地劝师父不要自己在白日梦里晃悠,而耽误师弟的前程和人生。他记得自己当时有些控制不住情绪地大声说道:“连饭都吃不起了,自己活到这种地步也就罢了,还要劝自己的孩子再做风筝吗?”

李晶清楚地知道自己疯魔着风筝的代价,是一生注定的清贫。他知道他将是孤独的。可是他也记得,每当他花几个月做完一只收藏级珍宝的风筝时,那无以言传的喜爱和喜悦。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