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4-04-25

王兆臣

摘 要: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读遍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因此,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该从朗读训练抓起,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朗读无疑是他们学好语文的不二法门。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该从朗读训练抓起,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朗读无疑是学习语文的金钥匙.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学习语文必须重视朗读训练。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什么是朗读?朗读是指运用普通话准确、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把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的表达出。它是边看、边想、边念的读书活动,是阅读、思维、想象、口诵诸能力的综合运用。小学生朗读的要求,依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阐述,从熟练程度分为三段,即正确地朗读、流利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可以说,正确朗读是基础,流利朗读是关键,感情朗读是灵魂,理解朗读是目的。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讲,朗读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

需要正视的是,朗读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正视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练习,让学生在读中“感知、领悟、体验、提高”。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长时间的摸索以及多方面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把朗读训练分为“默读、阅读、朗读、诵读”四个阶段,然后明确每个阶段要达到不同的目的,并用一个“情”字把这四者联接起来。

默读、感知,阅读、领悟,朗读、体验,诵读、提高,由浅入深、由点及面,体会作者感情,引起心中共鸣,做到“文未出口先有情”,以达到提高朗读水平、阅读理解能力、以及作文能力的目的。

1 默读中品味

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理解词语是理解全文的基础。指导学生在默读这个阶段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朗读能力培养的基本的、重要的途径。

课堂上我经常指导学生在默读的时候,用“换词”的方法品味词语。把句子中需要推敲的词语,让学生换一个词试试,两相比较让学生品味出哪个词语好,并说出理由,如《壮丽的青春》一课,“逼近” 一词反复出现,我让学生思考“逼近”可不可以换一个词,为什么?通过词语,使学生对当时异常紧急的情况有了认识,也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丰富感情色彩的感知。

阅读教学的不同阶段,朗读训练的目的、要求不同。初读课文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分段讲读课文时,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应能传达出每部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全篇课文之后,朗读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把握,要求学生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 在阅读中领悟

句子是构成篇的直接单位,往往能表达相对独立、具体的情感。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句子的赏析,指导学生去领悟作者的独特情感。

在这个阶段,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弄清句子有深刻的含义。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朗读训练的要求和指导要有所不同。基础较差的学生朗读时可能出现读错字音、读破词语等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一些字词不熟悉,不理解。教师应帮助他们掌握生字生词,朗读的要求 应着眼于正确、流利。有些学生虽能比较流利地朗读,但却读不出感情来。这些学生或者是因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不深,不甚了解课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者是因为虽已体会到应读出什么样的感情,只是不知道究竟该怎样读。对于前一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可以启发学生想象课文描绘的形象、意境,使理性认识和感性体验相互作用,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视觉表象,令学生身临其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对于后一种情况,教师应着重对学生进行停顿、重音、语速等朗读技巧的指导。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文,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处理好重音、速度和停顿。要指导和启发学生边朗读,边想象,使学生在读中进入情境,在读中浮现画面,在读中体会感情。押韵的字是“亲”“人”,都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全诗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朗读的基调要深沉。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强调了他乡人地生疏的凄苦,要重读。后两行是诗人想象中的亲人登高的情景。朗读时,要读出思念亲人的纯朴真挚的感情。学生体会了这种感情,在接下来的朗读中,就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这来。

3 朗读中体验

品词、析句是对语言的局部把握。要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在这一阶段,要利用不同的训练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朗读,如:范读、领读、趣读、分角色读等。

范读可以是教师读也可以是学生读。范读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模仿,而是听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范读感受教师指导朗读,首先自己要善于朗读,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如果自己读的不好,只是告诉学生怎么读,是指导不好朗读的。教师绘声绘色的范读,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观潮》一课,在一开始,我利用配乐范读的方式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读出来,学生从我的朗读中听出了对钱塘潮的赞美,在自己读的时候,就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情”与“文”结合。

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才能提高朗读水平。除了教师的范读外,还可以个人读,齐读,分角色朗读,领读,伴读等等。不同形式的朗读,也要因文而异,才能收到好的朗读效果。

需要正视的是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参差不齐的,让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领读,就是让全班学生听出“正确、流利”的标准是什么,并以此来自觉要求自己。因人而异对胆小而又读得差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读得聲音响亮,力求准确。对胆大而粗心的学生,教师要要求他们认真看,不丢字添字,读出语气。对于读的好的学生,教师要求他们掌握好速度,注意读出感情。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4 诵读中提高

古人曾说:“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如何才能使学生达到“乐之”的境界,不仅是朗读教学,对于其它学科来说也是一种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