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雷琳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满堂灌”、“满堂教”,教师主宰课堂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本人在教学设计中,本着“诱发兴趣、精心设疑、恰当诱导、激发创造”的教学理念,在数学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智慧之树茁壮成长,使之成为新时代的创新性、开拓型人才。
关键词:提高;数学;教学理念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智慧之树茁壮成长,使之成为新时代的创新性、开拓型人才,这就需要如何把握课程理念的落实, 在课堂教学中,那种“满堂灌”、“满堂教”,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必须彻底抛弃。本人在教学设计中,本着“诱发兴趣、精心设疑、恰当诱导、激发创造”的教学理念进行试验探讨加以总结,取得理想的效果,下面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1 激发兴趣
学习是由内在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内在的动机比外驱力更活跃、更持久,更具有主动性,而兴趣则是内在学习动机的集中体现。激发学生兴趣,具体可采用许多方法:
(1)以美引趣
学生对美具有一种近乎天然的向往。数学具有自身的魅力,数学美集中在数学的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方面。数学图形所展现的外在形式美、数学的抽象概括性所体现的简单统一的内在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所呈现的对称美、数学思想所表现的奇异美的原则,充分利用数学自身的特征和特有的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并发掘数学中的美,就能激发学生对观察的浓厚兴趣,激励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
(2)以用促趣
引导学生观察并解决实际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认识观察在解答数学问题的重要作用,更能培养学生持久的观察兴趣。如在一元二次方程与系数的教学中提出如下观察材料:已知X1、X2是方程X2+(K+2)X-1=0的两个根,且X13-11X1=X2,求K的值。对于这个问题,教师通过启发学生得出:X1+X2=-(K+2)①,X1X2=-1②,X13-11X1=X2③,由此,根据与系数运用时含有的特性——对称性,要求学生进行如下观察:1、③式中的X1与X2的指数是否相等;2、能否用X1的倒数表示X2;3、通过②③两式形变等式,能否表示成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在观察中发现简洁、明了的变形,实施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案。
(3)以成导趣
成功的体验,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内心激动,使其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的对象是图形、数量关系、逻辑过程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观察,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数学通过观察发现数学定理、解决数学难题的事例,并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发现公式、定理的证明,掌握那些特殊题型的解题技巧,品尝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主动观察的积极性。
2 精心设疑
(1)激“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2)巧“问”。
一个恰当而耐人询问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
(3)示“错”。
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错原因。
(4)设“障”。
教师要准确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指南致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3 恰当诱导,激发创造
在学习函数单调性时,我们在作了多个函数图像后,可以给出如下问题进行诱导:(1)沿着x轴,从左向右看,在坐标平面上图像是上升还是下降?(2)沿着x轴,从左向右运动,图像上的点的x值是怎么变化的?相应的y值又是如何变化的?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利用数形结合,学生很容易得出和理解增函数、减函数的概念。在此过程中,通过诱导使学生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对同一道例题,教师通过变换条件来诱导学生不停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如:(1)已知sinα= ,且α为第二象限的角,求cosα、tanα;(2) 已知sinα= ,求cosα、tanα;(3) sinα=m(m≠0), 求cosα、tanα.同类型的题,因为条件不同,解的情况不同,且由难到易,诱导学生思维纵向深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