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西文化差异及跨文化交际研究

时间:2024-04-25

摘 要:在全球范围的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中国和西方世界的交流日益增多,碰撞也时有发生。跨文化交际理论认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导致交流失败的最根本原因。从隐形文化和显性文化的角度探讨中西文化差异,以期为跨文化交际提供可资参考的视角。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化交流;文化障碍

本论文是2013年南昌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西文化差异及跨文化交际研究(编号:13XJC01)结题论文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博鳌论坛,我国已经进入跨文化交际的新纪元时代。这些跨文化交际盛会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思想交流,有益于世界的和谐发展。

正由于多元文化间的差异,导致交流中出现误解、冲突。这种矛盾广泛存在于大文化内部,更主要的是存在于大文化之间。中西方不仅在地理上分离,在文化上也迥异。要跨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鸿沟,必须具备中西文化差异的知识。

1 中西隐性文化差异

一般来讲,社会实践、符号、语言属于显性文化,信仰、价值观、标准属于隐性文化。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关系可用冰山理论解释,冰山露出海平面的部分属于显性文化,在海平面以下的部分属于隐性文化。前者是可见的,而后者是不可见的是寓于前者之中的,在研究中西文化差异时,首先要搞清楚水下的部分,因为这一部分是冰山的基础。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中国文化的价值指向是集体主义,而西方文化的价值指向则是个人主义。总的说来,在中国,国家高于家庭,集体高于个人。中国人珍视的家庭、和谐都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体现。中国文化是一种“我们”(we)的文化,中国人强调集体的(组织的)权力,并由此产生集体的(组织的)评判,个人的评判是不鼓励甚至是不允许的。与此相对的是,西方是“我”(I)的文化,注重个人的权利,个人的评判是习以为常的事。如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卷入桃色新闻,不仅有议会法院审判,美国公众也可公开自由的对他进行评判,这在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美国梦也典型地体现了个人主义价值观,只要敢于奋斗,牛仔也可当上总统。本杰明·富兰克林就曾经说过,自助者,上帝助之。美国的确是个个人自我独立性很强的国家。

由集体主义价值观衍生出的等级观念和由个人主义价值观衍生出的平等观念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一个显著的差异之处。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儒教文化,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曾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中国儒家传统强调权威和秩序。而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基督教宣称,人人在上帝面前,生而平等。平等的理念在西方人中的确是深入人心。等级观念在中国还衍生出官本位思想,在中国,做官意味着享受特权和过轻松的生活。相比之下,在西方,官职越高,责任也越大,受到的关注也越多,官员的一言一行都要谨慎。中国的官员在这方面需要向西方学习。但时代也在变化,国家主席***集中整治国风、党风、官风。如国八条的出台、在舆论方面倡导节约的消费生活方式、出重拳惩治贪污腐败等。

Edward T. Hall曾将文化划分为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高语境文化的特点是表情达意时注重含蓄婉转,即言外之意,正如中国俗语“锣鼓听音,说话听声”,“言有尽而意无穷”;相反,低语境文化的特点是直截了当,绝不拐弯抹角的表达观点。中国文化归为前者,西方文化归为后者。中国文化的高语境特点决定了中国人在行为处事中关注关系致力建立良好的长远关系,关系对中国人而言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对中国人而言,没有关系似乎是办不成任何事情。西方文化的低语境特点决定了西方人关注的是结果而非关系,西方人是以任务为导向。这也与西方社会的流动性大相关,像美国是高度流动性国家,美国人经常搬家,所以常说美国人没有朋友,也就对关系不那么看重了。

2 中西方显性文化差异

社会实践、符号、语言属于显性文化,其中,中西方语言的差异最有代表性。 德国哲学家洪堡特说过,语言的差异不在于声音和手势的差异,而在于世界观的差异。世界观的差异根源于文化的差异。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决定语言,语言是文化的反映,如稻米,西方就是rice,而中国则有种类繁多的大米,如早米、晚米、糯米、籼米、粳米,米不仅是中国人的主食,还孕育着绵绵五千年的中国文化。语言还是环境的反映,生活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对雪的叫法有几十种,反映了雪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他们对雪的深刻认识。

英国语言学家Leech(1981)在《语义学》中提出词汇有七种意义: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其中的五种(除了概念意义和主题意义)都被包括在联想意义当中。由于在中英语言中文化词汇(culturally-loaded words)承载的意义不同,可大致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进行研究。

(一)概念意义相同,联想意义不同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脑海中表达同一概念的词汇往往唤起的是不同甚至相反的联想意义。在语言中,表达色彩和动物的这类词联想意义最有文化特色。

色彩,如红色,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红色象征喜庆、热情似火、革命等。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红色代表的意义却大相径庭。看句子:This is a red-light district.红灯区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是指合法的性交易地区,这些地方悬挂红灯作为标志,而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红灯是喜庆的含义。一些西方人刚到中国来,在春节时看见一些人家门口悬挂红灯笼,误以为是红灯区的含义,闹了笑话。还有,中国人形容白人和黑人惯用black/white,其实这两个词是含有歧视的味道,现代文明社会讲究PC(politically correct),要避免使用带有歧视偏见的词汇,恰当的用词是fair/dark(brunette)。

动物,如狗,在中国人和西方人脑海里唤起的绝不是一样的联想意义。狗在西方被视为人类最忠实的伙伴,在中国提及却往往带有贬义。

(二)概念意义不同,联想意义相同

由于中英语言的巨大文化差异,同一所指(概念、事物、人物等等)在两种语言里往往由截然不同的词汇来表达。在跨文化交际中,此现象尤其需要重视。如中文说“穷得像叫花子”,英语则说“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穷得像教堂里的耗子);中文说“如雨后春笋般勃发”,英语则说“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如雨后蘑菇般勃发);中文说“画蛇添足”,英语则说“paint the lily”等等。

(三)字面意义相同,但实际语义差别很大

在中英语言中存在一些字面意义相同但所指事物不同的现象,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同名异义”现象或“名同实异”现象。如drawing room 与中文画图室字面对应,但在西方所指的却是客厅或休息室。还有如drive-in与中文的开车进入对应,但表示的却是免下车服务,如免下车电影院,免下车餐馆等。这类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尤其需要注意以免引起误解。

(四)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只在一种语言和文化中存在

在中西方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极具中国特色或西方特色的词汇,此类词汇为各种语言所特有,(Lyons,1981)称之为“语言缺项”或“词汇空缺”。

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孕育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哲学思想,如中国道家学说中的阴阳观,《易经》中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天人合一的思想。這些对西方人是无法言传,只可意会。这样颇具文化内涵的概念在英语中无法找到对应词。

同样,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哲学中logos, 内涵丰富,既指宇宙法则,也可指语言和思维等等,不一而足。要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找到它的对应词也不易。

显性文化的其他方面的差异也是比比皆是,如建筑,中国的四合院和美国的四方院(four square house);服装,中国的长衫和西方的西装;音乐,中国的京剧和美国的hip hop;菜肴,中国的豆腐和西方的三明治。这些方面的差异比较浅显,此处不再赘言。

作者简介

胡伟,男,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