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林翼如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一字征仲,號衡山居士,与沈周同为长洲人,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杰”。 出身仕宦,常与名士祝允明、唐寅、徐祯卿交游,时称“吴中四才子”。 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全才。其为人处世、诗文书画无不为人所仰慕。
东园,位于南京钟山东凤凰台下,原是明代开国重臣中山王徐达的赐园,名为“太府园”,后来其五世孙徐泰时加以修葺扩建,辟作别墅,更名“东园”。园内叠有峰嶂,川泽相通,灵岩怪石环列前后,奇花异草郁郁葱葱,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与徐氏友善的时贤名士常雅集于东园之中。文征明早年客居南京期间,曾与庄昶、顾璘、王韦、徐霖、许隚、姚明山、严宾等名流才俊谈艺论道,交游唱咏,诗酒风流,受益良多。嘉靖六年(1527年),誉称文坛“金陵三俊”之一的陈沂即将离开南京,一群知交雅集金陵城东南隅的东园,特地为他饯行。次年陈沂撰文《太府(傅)园游记》,专门追述这一风雅之举;嘉靖九年(1530年),已逾花甲之年的文征明又以《东园图》为题,丹青叙事以纪其盛,借画寄托了自己的真挚感思,表现了东园雅集时的情景,并将该图卷赠予东园主人。数百年来,南京东园几经沧桑、旧貌难觅,但这幅代表文征明工细写实风格的得意画卷《东园图》(绢本设色,纵30.2厘米,横126.4厘米),在历沧桑变迁之后,如今却被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图中板桥横于潺潺细流之上,青松翠竹遥相呼应,湖石疏置,碧树成荫,池水为清风吹皱,泛起层层涟漪。甬路上二文士边走边谈,携琴童子相随其后;堂内四人凝神赏画,另有手捧数轴书画的小童立侍桌旁,水榭之中对弈的两人神态悠闲安逸。毫无闹市中的喧嚣与杂沓,十分引人入胜,颇有一种清虚幽谧、豁然悠远的恬雅情境。画卷右上端落有文徵明的手笔“东园图”三字,右下角另钤阴文“文徵明印”、阳文“徵仲”方印;左端画尾则以楷书款署“嘉靖庚寅(即嘉靖九年、1530年)秋徵明制”,随后又钤有阳文“停云”圆印、“玉兰堂印”方印。《东园图》引首隶书“东园雅集”四字,为当时寓居金陵的戏曲名家徐霖手笔;卷尾另外裱有二文,分别系南京国子监祭酒湛若水的楷书《东园记》,以及陈沂的行书《太府(傅)园??游记》。湛若水在《东园记》中纵情咏叹:“独乐而不若与人,与少不若与众,东园子天下之贤公子也,所与游皆天下之贤士大夫也……”读来意境高远、思绪绵延。人们跨越时空与昔贤心灵对话,悉心体味历史,遥想魏晋风流,同样别具情怀。
文征明的《东园图》画卷是以散点透视法构置图像,布景疏密有致、巧妙得当;运笔入画以中锋为主,兼施侧锋,笔墨古拙秀润;线条细劲连绵,图景勾写细谨。以浅绛、藤黄、花青、石绿、朱红、胭脂等填色敷染,精工细致入微,色彩变化丰富又不失淡雅之致,而且相互和谐统一,画家还用点苔提神。
文徵明的绘画有两种风格:一是宗法沈周、吴镇,呈水墨粗笔面貌,世称粗文;一是师从赵孟頫、王蒙,多青绿重染,工细缜密,世称细文。文氏早年以工细为主,中年之后粗细兼能,愈晚愈工。《东园图》便是他晚年细笔的精品。画上景物多用空勾填色,墨线细劲连绵,笔意古拙,赋色清丽秀逸,晕染精细,正如王原祁所言:“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又须色中有墨,墨中有色。”全图虽以青绿设色法为之,却丝毫不见工匠之气,充盈于画面的是闲适雅致的文人气息,画中人物颇有魏晋之际名士的风神格调,这是文氏此类雅集题材绘画超乎常人之处。整幅画卷气韵生动迷人,格调清新恬幽,画面灵秀雅丽,充溢着闲适安逸的文人意趣,毫无工匠俗气,可谓笔精墨妙、情景交融,十分赏心悦目。画家以富于抒情的丹青笔触,为人们展示出昔日文人心中的理想境地。《东园图》画卷可见,世俗享乐与神采意趣,也是文徵明晚年精神世界和内在性灵的真实流露,这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文人悠然隐居、纵情山水的生活情操。
从美术史角度来看,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主体性追求,虽然描绘的大都是客观自然现象,其实所表现的正是画家内心的山水意境。元代之前的山水画,尽管创作者的胸壑中不乏特定的地理环境指向,但在画作的题识中却几乎都未体现出来。这种现象直到元代才有所改观,实景山水画开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入明以后,朝野推崇前代院体画风格,艺坛“浙派”风靡一时。明代中叶社会监管有所宽松,才人韵士的游宴、雅集等活动遂兴。随着画坛“吴门四家”的翘然崛起,文人尚趣画风亦有了较大发展。相对于纪事画游、隐逸卜居、品茗清谈等题材而言,交游雅集也是画家表现文人生活方式的重要题材之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