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摘 要:中西方文化差异会导致言语障碍、非言语障碍、情感障碍和认知障碍,论文,论文详述这四种障碍的原因和表現,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言语障碍;非言语障碍;情感障碍;认知障碍
本论文是2013年南昌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西文化差异及跨文化交际研究(编号:13XJC01)阶段性成果
1 中西方交流障碍
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交流障碍,交流障碍主要包括言语障碍、非言语障碍、情感障碍和认知障碍四类。
言语障碍与社交语用学(social pragmatics)相联系。语用学研究语言用于成事的方式。不同的文化之间皆有约定成俗、客气的对话,为了避免跨文化交流之中,因为语言规范的差异而在交谈之中产生误解,语用学知识是跨文化交流者所不能忽视的。 语用学家托马斯总结出:语用失误是跨文化失败的主要原因所在。他把语用失误分为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par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al-pragmatic failure)。社交语用失误主要由文化差异导致。社交活动中的话题内容、表达方式、交际策略最能反映中西文化差异。试看中国人日常对话:你是哪里人?你多大了?你结婚了吗?这东西你花多钱买的?可以发现中国人互相交流倾向于询问个人问题,而西方人感觉是窥探其隐私。中国人在交际中的表达注重迂回隐晦,而西方人表达方式直接坦率。由此,中西方人在社交时会产生语用失误,从中西文化对比分析中,可把社交语用失误的社会文化根源归纳为以下三方面:1. 受不同的意识形态制约下的人际关系的差异。中国人的意识形态是集体主义,体现在家庭中就是扩展家庭的生活模式,如“四世同堂”,并把这种模式推向更大的范围——社会。如“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同姓是一家”等俗语。如中国人称呼陌生人习惯用大哥、大姐、叔叔、阿姨等称谓也反映了这种家庭观念,因而在陌生人之间询问私人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西方人的意识形态是个人主义,西方历经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不断巩固了注重个人利益、崇尚独立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因而在社交场合尊重对方隐私。西方人称呼陌生人是先生、女士反映了这种价值观。2. 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下的交际策略的差异。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式,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式,习惯迂回隐晦。反映在社交场合,西方人谈话常直接切入主题,而中国人的寒暄在西方人看来就是废话。3. 由不同的伦理道德规范造成的交际方式的差异。中国素称“礼仪之邦”,避免正面冲突,在交际中强调礼貌原则,而西方强调在竞争中求生存,由此在交际中直截了当,以解决双方分歧或矛盾。
非言语障碍来自非言语交流方式差异,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Albert Mehrabian)指出,人们在交流时,7%的意思是通过言语表达的,93%的意思是通过非言语方式表达出来的,93%中包含38%的声音和55%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举止仪态等。可见,非言语交流方式的重要性。其实,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时我们甚至不需要懂对方的语言即可明白对方说话的内容,只需要我们了解非言语交流方式的含义和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莎士比亚曾说过,There is language in her eyes,her cheeks,her lips.Nay,her foot speaks.(钱钟书译:若人眼中、颊上、唇边莫不有话言,即其足亦解语。)莎翁的话中包含了眼神交流、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三种非言语交流方式。非言语交流也称副语言或辅助语言(paralanguage)交流,包括音质、音幅、音色、音调、肢体语言等。在不同的文化中副语言的表现形式和含义也各有不同,一个在跨文化交流中常提及的例子是沉默的含义。在高语境文化中如中国的课堂上,教室里往往是老师在唱独角戏,学生的参与较少,中国学生普遍保持沉默,原因是中国学生从小到大习惯了填鸭式灌输知识的学习形式以及中国文化中所谓的沉默是金的理念,而在初到中国任教的外教眼中,沉默意味着不感兴趣、漠不关心、不喜欢甚至蔑视,这是在西方的低语境文化框架里的解读。文化不同,交流的方式也不同,沉默的含义也不同。
情感障碍指的是由焦虑、不确定感、安全感等心理因素造成的障碍;认知障碍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感知与认识,包括期望、定型观念等造成的障碍。情感障碍来源于陌生环境所造成的不适应性,它的克服有赖于对环境的熟悉。认知障碍中主要是定型观念,它是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广为接受的定型观念是Allport的定义:是那些将某一群体类型化的过度概括、过分简单的认识。(Allport, 1958: 191)定型观念产生于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是根据明显的易于识别的特征将某群体类型化,再将该特征赋予该类型的所有个体,最后认定该类型的个体都具有该群体的相关特征。(Hewstone&Brown, 1986)种族主义偏见是定型观念中对跨文化交际负面影响最大的观念。其根源是种族中心主义思想。种族偏见有以下特点:它是类型化的态度,而不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个人;它是一种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往往过度概括、简单化;它是一种刻板的情感态度,持偏见的个人不愿调整或改变自己的态度即使外人群体与所预想的群体形象不相吻合。(Samovar, Porter&Jain, 1981)西方人对中国人的看法历尽变迁,西方媒体对中国持有种族偏见,这在跨文化交际中成为障碍。
2 对策
综上所述:中西方人思维方式、行为处事大相径庭源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交流障碍也是源于文化差异。文化之间只有差异而无优劣之分。在跨文化交际场合,尊重彼此文化,求同存异是和谐的相处之道。异质文化之间可以互识、互证、互助。当今时代要求我们放眼世界、胸怀宽广。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我不是一个雅典公民,也不是一个希腊公民,而是世界公民。他的世界观是开放的。被尼克松誉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人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终生致力向西方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坚信四海之内皆兄弟。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吉普林也是毕生寻求中西文化共融的文化使者。从苏格拉底到吉普林再到赛珍珠,他们为我们树立了中西交流成功的典范。
要成为熟练的跨文化交际人才,必须努力学习文化差异的知识。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准确说是在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学习来的,文化差异的知识与其说是从书本上得来的,不如说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从经历中得来的。要学习文化知识,就必须到社会上去与各式各样的人交流,从社会交往中增进知识。最后,克服跨文化交流障碍,提升在英语语境中的言语和非言语交流技巧,架起中西交流的桥梁。
参考文献
[1]Samuel P.Huntington.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New York:Rockefeller Center, 1997.
[2]Edward T. Hall.The Silent Language.New York:Anchor, 1973.
[3]Edward T. Hall.Beyond Culture.New York:Anchor Books, 1989.
[4]Wilhelm von Humboldt.On Language: On the Diversity of Human Language Construc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peci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5]Lyons John.Seman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6]Leech G. Semantics: the Study of Meaning, Second Edition[M]Bungay, Suffolk: Richard Clay,1981
作者简介
胡伟,男,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