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大学生社会公德培养

时间:2024-04-25

潘英?赵来斌

摘 要: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加强大学生公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观念及行为存在的不良现状和产生的原因,并就此提出了几点相应的改善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培养

一个时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人格取向,决定着一个新生代的道德水平。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经济一体化、文化交融化的全球开放环境下,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必将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全方位的挑战。因此,加强大学生公德教育,坚持以中华美德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和铸造大学生的良好社会公德,是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拥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能力素养,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决定了这个群体是否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引领时代发展脉搏,营造社会良好氛围。因此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培养品学兼优的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不仅是高校面临的新任务,更是全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1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

近年来,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渐重视,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各学校积极宣传、贯彻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并关注世界的发展变化,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热心公益活动,开拓进取,勇于奉献,能够在行为层面上很好地践行社会公德,表现出较强的社会公德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

但是,也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出现社会公德失范, 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凡事只讲求金钱,贪图个人享乐,而缺乏精神追求,出现了道德滑坡及失范的现象。有的学生对爱国、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观念不以为然,缺乏应有的公德意识,校园里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随处可见,食堂的餐桌上的残羹剩饭无人理会,宿舍脏乱无人打扫;随地吐痰和乱扔垃圾现象随处可见, 在教室的墙壁和课桌椅上乱涂乱画;无故旷课逃学,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时有发生;见了老师形同路人;满嘴污言秽语,出口伤人不以为耻;不注意节约,浪费水电的现象严重;上课随意接打电话,既不尊重老师,又影响他人听课;公共场合学生情侣过分亲密;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等等。

2 造成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是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等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市场竞争激发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增强了时间和效益观念,但是另一方面,也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大学生是一个最敏感和富有活力的社会群体,同时思想又未完全成熟,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会迅速感染他们。如不加引导,他们的价值观就会转向讲求实际,追求实效,价值取向世俗化、价值评价利己化,社会公德意识淡化。

2.2 学校教育存在一定的缺陷

受中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从重视小学中学的升学率到重视大学的就业率,学校重知识轻德育,公德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育目标理想化,教育过程抽象化,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成绩的好坏成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学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道德行为能力不强,进而造成“知行相悖”的现象。同时,高校德育教育也存在呆板单调,缺乏理论创新,在社会环境以及网络文化的影响下,不能以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因材施教、因势施教,却仍旧采取照本宣科式的说教方式和理论重复,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3 家庭教育存在着缺失

目前的大学生中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家长的溺爱,成长的环境往往一帆风顺,可谓是“温室里的花朵”,由此造成了他们自私、冷漠、懒惰、目中无人、我行我素,缺乏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近年来大多数家庭教育所看重的是孩子们的成绩,重视智力开发,忽视了对孩子们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导致部分学生人格不健全,出现了“有知识缺教养”等现象。

2.4 网络文化对社会公德的冲击

网络虚拟的交往环境削弱了传统的伦理道德,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五花八门,加之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和随意性,削弱了社会公德外在的约束功能,使得大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另一方面,网络价值观模糊、淡化甚至混淆了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属于社会公德的内容认同感降低,甚至扭曲,这种意识层面的东西渗透到行为中就形成了有些大学生无视社会公德的现象。

3 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方法

俗话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良好的公德素养是个人优良素质的体现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构建和谐社会更需要不断提高每个人的社会公德意识,高等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和辐射源,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3.1 充分重视思想教育工作,大力开展思想教育活动

通过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想引导工作,使学生在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确立巩固正确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观点,培养良好的政治素质,具有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树立科学的理想和人生信念,自强不息,在社会生活中发扬新风尚,为社会、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认知及行为习惯。

3.2 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收到了一定效果。建立合理、公正的奖惩制度,对形成良好社会公德氛围具有促进作用。要充分发挥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宣传、弘扬高尚的社会公德,鞭挞社会丑恶现象。同时,要建立并灌输一种全社会认可的公德观念。

3.3 不断提高教育者整体素质,增强对学生社会公德心的培养

目前高校的德育教育主要靠德育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来实施,有些教育工作者喜欢用行政权利来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而强制性的约束对社会公德教育效果并不好。相反,能真正融入学生并具有良好涵养和学识水平的教师才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走近学生、接纳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教育的可接受性。教师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以健全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传授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学生,才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3.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优良的校风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设,形成优良的校风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影响。坚持以高雅文化为导向,大力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用中外优秀文化的精华充实校园文化的内容,引导学生实现精神素质的升华。除日常教育外,学校还可以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文明系列讲座,开展“一助一工程”、“科技扶贫”等公益活动,建立“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公益组织,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教学楼的大厅播放各种社会公德内容的视频等。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形成良好的公德观念和自我约束力。

总之,社会公德建设是一项重要而又持久的工程,当代大学生要想成为社会公德建设的模范,就必须在公共生活中时时处处以国家、集体、他人利益为重,抛弃小我,关心集体,顾全大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坚定目标,持之以恒,身体力行,为社会公德建设做出自己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

[2]廖剑.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培养探析[J] http://www.doc88.com 2009.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