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周群锋
《中国周刊》:在民族文化采风的路上,您已经走了17年,有人称您是“中国走访56个民族第一人”,您怎么看这一定位,您给自己的定位又是怎样的?
施晓亮:“第一人”这样的称谓过誉了,我不希望被刻意拔高。我觉得我只是在扮演一个“唤醒者”的角色。
中国发展到今天,经济实力上去了,不差钱,也不缺少商业模式,但是缺少对自己家底的认知,缺少底气,缺少作为中国人的自信和自豪。其实我们的民族文化何其丰富、灿烂,值得国人骄傲。但遗憾的是,这些东西,我们国人很多不知道。
我女儿写过一篇短文,她把现在的中国比作一张硕大的蹦床。“蹦床的四周被高高的网格架围着,上面挂着琳琅满目的现代化物品,越高的地方挂的东西越贵重。所有人都在拼命地蹦,力图抓取到那些头顶上的‘宝贝,蹦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等蹦累的时候,停下来低头一看,才发觉蹦床下面才是好东西——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精彩的文化和智慧的传统。”
你看她写得多好啊,大部分中国人迷失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就像这些拼命蹦高的人,需要有人提醒一句:低头看一眼。
《中国周刊》:走完第一季后,您对中国村寨急剧消失的忧虑感减少了吗?
施晓亮:这17年来,我看到的让人忧虑的东西太多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社会发展在现实中往往是难以调和的矛盾。但光忧虑没用,需要把更多人的危机感唤醒。
所有民族的宗教信仰,我总结就是两个字:敬畏。但是我们某个阶段曾以“人定胜天”的大无畏打破了这种敬畏感,导致了现在的一系列社会乱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同意“中华民族文化到了最危急的时候”这个观点。这也是一种忧患,也是一种敬畏感。“礼失求诸野”,诸野就是众多的村寨啊!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提到“文化是最大的软实力,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我理解他所说的“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本上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
最近看到一则消息,说中国GDP有望今年下半年超过美国,但中国的国际地位依然不容乐观。没有文化的复兴,我们将穷得只剩下钱。前不久,我在湘西凤凰时在台湾原住民委员会委员长面谈,他说的一句话让我震颤 :经济可以让一个国家强大起来,而只有文化能让一个国家伟大起来。
《中国周刊》:近一年来,包括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黔东南北部地区最大的侗寨“报京大寨”等名城名寨相继发生火灾。这一现象,您怎么看?
施晓亮:这些小概率事件,在我看来是冥冥中老天对我们的警醒。村寨每时每刻都在遭遇灭顶灾难:有的村寨是被烧掉,有的村寨是在自然朽掉,还有更多村寨是被人为拆掉,后一种更可怕。
现在的新农村建设、合村并户,的确存在千村一面的简单粗暴,有的地方实际上是政府在花钱推动这种消失,好心办坏事。
比如基诺族,是我国最后一个被认定的民族,因此被称为“第56朵花”。2001年,我第一次到达云南西双版纳基诺山乡时,那些木房连绵的基诺村寨真是太美了。这个崇拜太阳的民族,每个村寨里都有几面太阳图腾的基诺大鼓,每到重大节日,人们被粗犷的鼓声召唤,围着大鼓载歌载舞把酒尽欢,那是怎样的一种幸福。
10年后,我再到基诺山,几乎看不到一个原汁原味的村寨,包括十年前美国福特基金会出资保护的一个基诺族原生态村,也由于基金会的失望撤出而变味。砖混结构的小楼数量正在超过传统的木楞房,外墙瓷砖白生生地刺眼。
当地一位宣传干部对我说:“云南发改委已经立项要投资十几亿把基诺山乡建成一个生态园,但现在大部分木房已经拆了,再想复原根本不可能。这样失去了基诺风格的村寨,还有什么吸引力?”
遗憾的是,这种好心办坏事的人祸,依然在各个村寨上演。
《中国周刊》:您带女儿走读中国的经历,对女儿有什么影响?
施晓亮:有人说80后、90后是垮掉的一代,他们没有信仰,最大的理想只是找份好工作,还房贷、车贷。我不这么认为。
我女儿是她爷爷奶奶带大的90后,原来也像同龄孩子一样有些娇惯、有些茫然,但她现在变化很大。
那年她作为《中国民族报》特约小记者随行,上路两个月后的一天,在新疆的喀什去往若羌的路上,一直在车子后排沉静不语的她,突然大声感慨道:“中国真大啊,走了一个月都没走出新疆的怀抱;中国真美啊,民族真多、文化真灿烂!”这些东西教科书上都教过,但亲眼所见,她深受震撼,更深深喜欢。
大部分人很少有机会能够以这样的方式,走遍中国。但现在无所不及的传播手段,让人们不出家门就能看遍世界。关键是,给受众传播什么?与其看那些诲淫诲盗、乱七八糟的东西,不如去看看我们56个民族大家庭里的各个村寨,他们遥远、陌生、神秘、丰富多彩,让人眼花缭乱。有时我们给洋朋友讲这些精彩故事时,他们不会羡慕我们有多少高楼大厦,但会因为这些大美村寨承载的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刮目相看。
《中国周刊》:“大美村寨行(第2季)”即将启动,将号召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人参与。对想参与的大学生的素质有什么要求?
施晓亮:今年“五 ● 四”期间,我突然有了这个想法。
“五 ● 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首先要知道我们的家底,才能有底气、有自信。大学生有激情、有干劲、有能力,还没被商业思维污染,最容易被正能量召唤。他们充满活力,本来就有不少人背包穷游。我们提供资源,引导他们进入中国传统文化最鲜活的细胞——那些民族特色丰富的大美村寨,融入、体验、记录。我们用媒体合作平台帮他们传播,把那些感动他们的中华全家福、民族好故事、中国好声音与更多人分享。
当然,也不是没有门槛。我们会进行一定的挑选及培训。我感觉新闻专业、电视编导专业的达人是最理想的,当然,关键还是素质。总结一句话吧:你,就是观众和网友的眼睛,你把你看到的、感动和震撼你的,记录下来,分享给更多朋友观看。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