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曹丕和曹植相煎何太急之原因

时间:2024-04-25

曹艺琳

摘 要:“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来自于三国时期曹植的《七步诗》,反映出了曹丕、曹植两兄弟骨肉相残、同室操戈的情形。本文从政治斗争的客观原因、曹丕狭隘多疑软弱的性格、曹植处心积虑的谋划、甄宓暗中的推波助澜四个方面分析了曹丕和曹植不和的原因。

关键词:曹丕;曹植;甄宓;原因

1 政治斗争的客观原因:曹操对曹丕的不喜

历史上的王位之争少不了手足残杀。先是争夺太子之位,这时,曹操的意见就十分重要了。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曹植拥有了曹操的赏识,离太子之位进了一步,自然成为曹丕仇视和打压的对象。

刘克庄在其《后村诗话》中说:“当操无恙,植以才,仓舒以惠,几至夺嫡,谓之多忧可也。”曹丕之忧,显然是夺嫡之忧。在现实的环境里,曹丕面对的是一系列的冷遇。在曹操众多的儿子当中,曹操对曹丕很明显是不喜欢的:曹冲病亡后,曹丕去宽慰曹操,曹操悻悻地对他说:“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这种明显的不喜欢,以致后来的刘克庄都说曹操的这种行为是“失父德矣”。在曹冲死后,曹操又经常说:“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颇有废传统的“立嫡以长”原则,而属意于曹植的意思。例如在建安十九年,曹操在南征孙权时,委派曹植留守邺城,谆谆教之曰:“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隐隐已经有放重任于曹植身上的意思。《魏志·陈王传》还明确记载:“……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翼、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可见曹操对曹植的喜爱以及对曹丕的冷落。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曹丕不使劲打压曹植,王位就会遥不可及。现实的客观原因逼迫曹丕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与曹植为敌,开始“相煎”。

2 曹丕的性格:狭隘、多疑、软弱

那个五岁就开始学习射箭,八岁已通晓骑射,十一岁即随父亲出征的曹丕,早早地把自己的青春给予了戎旅,给予了政治。但他自身的性格注定他一路步履维艰。

是什么原因致使家族中的主要成员都与曹丕不友善呢?他和曹植同是曹操和卞皇后所生,不存在血缘的因素。据史书记载,曹丕天性聪颖,读书勤奋,不可能是因为过于愚钝而见弃。那么,只有一种可能:性格。

从陈寿的评论中可以看出:曹丕是一个非常狭隘、多疑、爱记仇、不能广泛听取不同意见的人。他登基后,任用官吏前首先要把他们安排在身边一段时间,“方使少在吾门下知指归,使大用之矣。”可见他待人之多疑。他对待甄后的态度上也可以证明此点。因为山阳公的二女、郭后、阴夫人并受幸,“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仅仅因为嫉妒、有一些表示不满的唠叨就被杀,曹丕度量之狭小可见一斑。

曹丕的另一个性格:软弱,让他不能凭借自己过硬的实力登上王位。曹丕诗文中经常出现的是小、弱、柔、丽的意象。他的眼睛喜爱的是春花秋月、衰草寒蝉、浮萍细雨、蟋蟀鸳鸯,这些弱小柔丽的意象表达了曹丕凄清孤寂、无助无奈的思想感情。曹丕没有身为一个帝王该有的魄力,在潜意识里,他感觉到自身领袖气质的缺乏,使他对曹植愈发的妒忌,渐渐引发为记恨。

3 曹植:处心积虑地争夺

相对于曹丕,被欺压的曹植显然备受同情。千百年来,后世人皆叹息曹植之不幸,而唾弃曹丕之残酷。人们同情弱者固然无可非议,但剖析曹植的所作所为,他也为“相煎”做出了贡献,只是把曹丕明面上的嫉妒欺压放到了暗地里实行,和曹丕达到了真正的相互打压。

曹植为了增强自己与曹丕对抗的力量,不断地扩大政治势力, 广纳党羽,最著名的有丁仪、丁廙、杨修、贾逵、邯郸淳、荀恽等人。曹植惯用的两种结交党羽的手法如下:

第一,曹植多结交与曹丕有矛盾的人。丁仪迎娶清河公主无望后,自然记恨于曹丕,带着怨恨与报复的心理与弟弟丁廙一同加入了曹植的阵营。曹植也趁机拉拢巴结,他对丁仪说“思慕延陵子,宝剑非所惜。子其宁尔心,亲交义不薄”(《赠丁仪》),将二人的关系提升至延陵季子与徐君的高度;对丁廙说“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 赠丁廙》),赞赏丁廙为国之栋梁海之明珠。丁仪丁廙兄弟无不感激涕零,竭尽全力支持曹植夺嫡,甚至与曹丕公开作对,最后也因曹植获罪而满门抄斩。

第二,曹植对曹丕言不由衷,阳奉阴违。“欣公子之高义兮,德芬芳其若兰。”(《娱宾赋》)

“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侍太子坐》)这两句是曹植描写曹丕的诗句。在表面看来,我们可以俨然看到一个尊重兄长、温文尔雅的文士形象,但我们不能被这种表象所迷惑。详观史实,我们可以发现曹植暗地里做过不少诋毁和损害曹丕的事。三国志中有杨修向曹操打小报告称曹丕“以车载废簏,内朝歌长吴质与谋”的记载,想方设法要绊倒曹丕。曹植党羽中的其他人也均有类似的言行,而作为主子的曹植,不仅坐视不理,任由他们搬弄是非,而且还不时用诸如“我岂狎异人,朋友与我俱”(《赠丁廙》)之类的话鼓励下属们再接再厉,再立“新功”。在曹植与其党羽的频繁活动下,曹操在为立谁为太子的问题上有过一段时间的犹豫,立储的天平曾一度向曹植倾斜,曹丕的处境岌岌可危。

4 甄宓:暗中的推波助澜

这一场兄弟战争因为一个女人到达高潮,这个女人就是甄宓。据说曹植对曹丕的妻子甄妃怀有仰慕之情,却终不可得。《洛神赋》里的洛神,其实就是暗指甄妃,曹植借对洛神的描写,来释放自己内心深处最为炽热却被压抑已久的情感。

在建安十九年,曹操出征前对叛乱有所预感,所以有意把镇守后方的重任交给了曹植,算是对他的一次重要考验。如果曹植顺利通过,那么太子之位的争夺将会对他极其有利。

甄宓很清楚曹植对自己的感情,并且敏锐地觉察到这种感情是可以利用的——还有什么比控制最高负责人更有效的叛乱策略呢?

这个贯穿建安十九年到二十三年的阴谋,就是绝缨事件的真实面貌。那么一个大致结论便可以得出来了:甄宓,应该就是这起叛乱的幕后推手,因为只有她,才能让曹植弃父王的嘱托于不顾。

“绝缨”之后,曹植的每一次不正常与失招,都紧紧地与立嗣联系到一起。于是整起事件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出现了。

他就是甄宓的丈夫,曹丕。他似乎一直都置身事外,但又都无处不在。甄宓一手策划的这一起叛乱,最大的受害者是曹植,而最大的获利者,正是曹丕。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为王的曹丕登基之后,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对各诸侯王进行了残酷的统治。对曹植这个昔日的劲敌,首先采取的是孤立政策,接着在黄初二年,他接连两次治罪于曹植,又让他频繁地迁徙封地。兄弟相煎持续了他们的一生,也煎熬了他们的一生。

注释

[1]刘克庄撰、王秀梅点校.后村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3:2.

[2]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1:580.

[3]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1:612.

[4]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1:635.

[5]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273.

[6]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276.

[7]曹操对封侯诸子有严格禁令,不让他们与现任官属交好。

参考文献

[1]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1.

[2]宋战利.魏文帝曹丕传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3]王巍.三曹评传[M],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

[4]刘克庄撰、王秀梅点校.后村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吏[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王永平.论曹操家族门风及其影响[J],《学术月刊》,2005.

[7]方丽萍.曹丕:个性和社会角色的冲突及对创作的影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

[8]李泽需.洛神赋探微[J],作家杂志,2008.

[9]宋战利.曹丕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7.

[10]任秀弊.从曹丕诗义看其中富的情感世界[D],长春:东北帅范大学,2005.

[11]章建新.论曹丕与曾植[J],《徽州师专学报》,199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